新中国工人队伍是如何被下岗的!
很早以前有一个叫《打气儿》的小品,其中有一段台词如是说: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谁都能一帆风顺呢,谁这辈子还不遇上点事呀。你就那我来说吧,十八岁毕业,我就到了自行车厂,我是先入团后入党,我上过三次光荣榜,厂长特别器重我,眼瞅要提副组长,领导一跟我谈话,说单位减员要并厂,当时我就表了态,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
下岗意味着失去工作,意味着衣食无着,意味着迷茫与不安,有多少人会主动要求下岗?还有,一个多次上光荣榜,被厂长器重的人才,如果真为国家着想,应该留下来帮企业度过难关。怎么还主动要求下岗,甚至以此为荣呢?劳模下了岗,留下来的都是什么人?领导的七大姑八大姨?还是整天喝茶看报的闲人?所以说:这段台词不仅让下岗职工心里不舒服,还有很大的硬伤。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 执政当局有预谋有计划地要想解散这支有几千万产业工人组成的队伍, 那时称之为工人阶级, 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阶级。为了达到解散的目的, 前后化了几十年的时间。 先是开足宣传功势造谣抹黑这批人是吃"大锅饭", 国企是养"懒汉"的地方。在行政上实行党政分开, 厂长领导一切。在经济上停止政府拨款, 转而要求去银行货款, 但国家照收税, 不给优惠。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全倾向于外企, 合资和私企, 逼迫国企经运不下去。然后工人们被迫下岗, 买断工龄流向社会........一支队伍解散了。
曾经的下岗潮前前后后经历了几十年, 终于到九十年代达到了高潮。时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将近几十个春秋过去了。随着光阴的流逝,这个曾经光荣的为新中国的工业建设付出了全身心血的一个伟大的散发着蓬勃青春年华的鲜活群体正日渐衰老,有的人年过半百,依然忙碌于社会底层,扫大街、卖馒头、踩三轮……每日起早贪黑,补贴家用;有的人退休在家,抚养孙辈,替工作在外的子女尽点绵薄之力;有的人贫困交加,不堪重负,身患绝症,英年早逝……有人曾说:“幸福的人都是一样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如果采访社会底层的下岗职工,他们的人生经历或许不同,但基调会有非常相似的经历。
据2000年、200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记载,1995-1997年国有单位职工人数变化不大,分别为10955万人、10949万人,10766万人。但从1998年开始,人数就开始暴跌:1998年,8809万人;1999年,8336万人;到2002年,这项数据已经滑落至6924万人。6年间,国有单位职工减少将近4000万,其中大部分是因为下岗潮。与此同时,城镇集体单位职工人数也呈大幅下降之势,从1995年的3076万人变为2002年的1071万人,减少2000万。下岗人员增多,城镇登记失业率攀升,1995年2.9%,2002年4.0%,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城镇登记失业率,不是整体的失业率,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冯兰瑞认为:如果再加上城镇新增长劳动力、农民工等,“九五期间”,失业率可能达到21.4%,一个惊人的数字。
下岗潮,是许多职工做梦都想不到的。计划经济时代,能够成为国企职工,端铁饭碗,是数亿农民梦寐以求的事情。一个人在国企上班,好比进了保险箱。生病了,去职工医院就诊;子女长大了,去子弟学校读书;冬天天气冷,有职工澡堂;无聊了,厂里有电影院。干了几十年,身子骨不行了,退休后,子女可以继承父辈的职位,哪天驾鹤西去,单位还得派几个人,帮着料理后事。工资不高,但福利很高。
但这是人类历史上的首次, 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有些单位内部等级森严,排资论辈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人因为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盛行,加之没有失业的危机,效率不高,人浮于事的事也会存在。但要说工人阶级本性懒惰,那就有失偏颇了。可以加强管理不断改进的。虽然有不少不足之处, 但这群人活得很有尊严, 真正当家作主为国家建设作出了贡献。本来按照政府约定,国家终身雇佣工人,中途不能辞退,可就是被强行下岗潮了!
为了忽悠这群工人, 执政当局找到了很多说辞, 比如效益低下? 人员太多? 产能过剩?。。。。。。1998年11月,朱镕基到辽宁考察工作,听取省委汇报后,曾假惺惺地说:“我为什么对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三年脱困有信心呢?因为现在我作为总理,要死死地把住不许重复建设这个关。” 市场需求就这么多,但为了政绩,为了升官,许多地方领导盲目批项目,扩大产能,致使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地方是听中央的, 政府的免税政策给了外企合资和私企, 而且大量鼓励引进外资, 目的就是为了挤走国企。更重要的是没有全局统筹计划"摸石头"乱来。结果如1996年,全国彩电生产能力3000万台,每年销售量不超过2000万台,电冰箱、汽车的生产能力也闲置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又如一个潞安矿务局用世界银行贷款,建了常村煤矿,花了几十亿,1995年剪彩,到1996年底都没有开动过。产能过剩,加剧市场竞争,使许多国有企业生产闲置,员工无活可干。卖不出产品,自然就挣不到钱,企业的效益便大大降低了。
再加上技术设备落后。建国初的、民国的,甚至晚清的设备依然在使用,改革开放前,国有企业大部分利润上交国家,没有资金更新设备。改革开放后效益不好,负债沉重,工资都难发,设备就更难顾及了。因此,资源消耗高,产品质量差等问题便应运而生。90年代,中国机床行业的技术水平,只相当于国外70年代的,数控机床比例很低,不到10%。上海国有企业集中,曾是出口的主力,产品质量最好,可在90年代初也因为技术设备的落后,逐步处于劣势。
到了90年代末,许多国有企业已经有三四十年的的历史了,时间一长,退休职工就多,他们的养老费用当然得单位出,人家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总不能嫌别人老,就弃之不顾吧。还有之前提到的,企业办社会,要花钱供养非经营人员,还有医院、学校、电影院等机构,这又是一笔沉重的开销。据当时的调查表明,国企非经营费用支出占管理费用支出的40%。高福利,背后是高支出,在工厂效益不佳的时候,无形中成为了负担。福利和工资一样,一般只能加,不能减,你要是提出减少福利,使员工利益受损,容易引发不满,成为众矢之的。
同时又遭到私企、外企、进口商品的冲击。相比于国有企业,私企、外企出现在中国的时间并不长,他们没有这么多退休员工,不用经营医院、学校,而且用工成本较低,可以雇佣较多廉价劳动力,甚至开“血汗工厂”。辞退员工也相对容易,干得好就上,干不好走人,非常现实。
经过十几年发展,1980年至1997年,个体企业工业总产值由1亿元增至20376亿元,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工业总产值由24亿元增至20982亿元,199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总数为113722亿元,换句话说,国有企业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大幅下降了,这些企业的壮大自然会威胁到部分国企的市场份额。还有就是国外商品的涌入,1992年,因为大搞基本建设,钢铁价格猛涨2-3倍,国内的钢企个个赚的盆满钵满,可惜美好的事情总是短暂的,国外钢企见有利可图,纷纷涌入,供过于求,价格又猛降,不用说,紧随而至的就是国企亏损以至倒闭。
让工人下岗的时机到了。在199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当时的总理朱镕基装模作样一副"良相"的面目在做总结讲话,他分析了三大行业的冗员情况。首先是煤矿行业:“我记得统配煤矿是360万人,顶多有120万人就足够啦,多了240万人,人工成本占吨煤成本的三分之一。” 然后是铁路系统:“铁路系统现在也是亏损的一塌糊涂,去年亏损100亿元,也是因为300多万人有100多万人就够了。” 最后是粮食系统:“粮食系统更不得了,现在有400多万人。前几天,我请了国家粮食局的一些老同志来座谈当前的粮食问题。大家都感到过去300万人,现在400万人,减一半都没有问题。” 冗员多,意味企业要付出更多的人工成本,削弱了竞争力。但在国企,只要人家遵纪守法,你就得终身雇佣,裁员是极其困难的,毕竟得罪人的事情。
此外,再加上原材料价格上涨,会计制度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内部监督机制、职业风险机制缺失,领导贪污腐败,地方政府盲目决策,经营、管理观念不适应市场经济等原因,国企经营更加困难。不巧的是,随着泰铢贬值,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邻国纷纷口吐白沫,一片哀嚎,中国出口严重受挫。种种原因,致使国企连年亏损,债台高筑。1990年亏损348.76亿元,1995年亏损540.61亿元,实际资产负债率高达85.15%,。
原本国有企业由财政拨款,1983年改为从银行贷款,由于经营不善,贷款不断攀升,还本付息能力差,贷出去的钱银行难以收回,一些领导适应了拨款的日子,根本就没有还钱的打算。可银行的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七八成都是老百姓的存款,储户来提款,你得有钱给人家。今天这家企业还不回来,明天另一家企业又还不回来,不良债权的数量如此庞大,极易导致金融危机,若是真发生了,老百姓的毕生积蓄又找谁讨要呢?
解决的方法就是让工人们下岗。改变几千万工人的人生的大量下岗潮终于到了收尾的阶段了。最后必须杀出一条血路来才能搞私有化! 头头们考虑到如果坐视不理,任凭国企继续亏损,情况将持续恶化,最终难以挽回。可如果搞兼并、破产,违背之前的契约,让职工下岗,也会产生诸多问题。国企职工曾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现在遇到困难了,就将其解雇,于情不合,过于残酷,企业效益不好,责任并不全在职工;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养老问题如何解决?下岗以后,失去生活来源,靠什么活下去?如果在上海、苏南地区,可能还好点,要是在东北,或者内地的落后地区呢?能够给下岗职工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吗?十几年前,两千万知识青年返城,他们集会、抗议,高呼要工作、要吃饭,场面令人动容,如今几千万职工下岗,上有老下有小,正是最需要钱的时候,失去工作,他们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犯罪率会提高多少?
还有,企业平时并没有给员工发放足额工资,现在要辞退,就得给予补偿,3000多万人,为国家效力几十年,1998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年消费性支出4331.61元,假设每人补偿2万,不算多,算出来总和就是6000多亿元。然而,1996年国家财政收入不过7407.99亿元,而且90年代以来,财政年年赤字,入不敷出,教育、国防、经济建设等方面也需要钱,所以补偿款恐怕给不了多少,中间要是再来点贪污腐败,到手的就更少了。
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牺牲一代人”,根据“抓大放小”的原则,通过拍卖、承包等方式,将国有中小型企业转为民间经营,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而不是比重。于是一家家外资的合资的私人的企业集团成立,一家家不景气的国企工厂改制、破产。改制后,职工下岗或买断工龄,领取部分资金,相当于遣散费,黯然离开工作多年的单位,“以厂为家”,成为一个职工家庭永远的回忆。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现象令下岗者深恶痛绝,一个是贪污问题,比如本来要给每位员工补偿4000元,领导一看,有利可图,便对员工说:上面只给了2000元。中间2000元进他们的腰包了,下岗人数越多,赚得越多。还有就是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干了这么多年,蓦然回首,自己下岗了,工厂却被贱卖,成为厂长个人的。1998年6月5日,《中国经济时报》报道:“河南沁阳企业:差的送好的卖。”次日,朱镕基总理还忽悠批示道:“请岚x、邦x、家x同志阅。并请马忠臣同志一阅。把国有企业改革的庄严任务,简单化为“卖企业”,而且是半送半卖,还美其名为“改革”,这股风也不知是从哪里刮来的。要煞一煞才好,否则将直接干扰当前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工作。“ 这股风不是中央刮下来的吗?
有一支歌叫“从头再来”! 只不过“从头再来”?昨天所有的荣誉, 已变成遥远的回忆,
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 今夜重又走入风雨, 我不能随波浮沉, 为了我致爱的亲人,
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 心若在梦就在, 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看
成败人生豪迈, 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没错,人们都听过,是刘欢的《从头再来》。对于这首歌,人们褒贬不一,有人觉得振奋人心,确实能够鼓舞斗志;还有人听后,认为“只不过”三字把再就业说的过于轻松,现实中困难丛丛,哪有这么简单。下岗后,饭碗没了,家庭收入迅速下滑。1997年10月-11月,江西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曾对南昌市下岗职工进行调查,发现490多人中,45.7%月收入低于120元,30.4%在120-200元之间,14.9%在201-400元之间,大部分属于低收入人群。
1999年,中国人口高达12.59亿,数量多,就业压力大,许多职工下岗的时候,已经四五十岁了,小时候只读过小学或者初中,没知识,没一技之长,年纪大,干体力活也力不从心,这样就很难找到工作。回家后,看着父母重病在床,没钱医治;小孩吃一个星期烂菜叶,天天哭喊,就觉得自己很无能。在生活的重压下,有的职工变消极、悲观,甚至自暴自弃,带着全家自杀。当然,如果有知识、技能、能力、关系、门路,下岗后日子过得不一定差,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1999年,一份对多地下岗职工的调查显示:“(下岗工人)80% 一90% 是进人社会职业声望较低的传统零售、服务业,以及过去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苦脏累岗位或临时就业岗位。”相比于同样条件的男性职工,下岗女职工就更加艰难了,她们连苦力都干不了。2003年《中国改革》也刊载了一篇调查报告,李培林先生对东北抚顺、本溪等四座城市下岗职工进行调查,其中42.6%的人认为当前社会很不公平,37.7%的人认为太不公平,至于家中的主要困难,除了吃饭,依次是:子女教育费太重,有病看不起,养老没着落,以及住房、冬天取暖、穿衣等问题。
经过下岗潮的冲击,下岗职工对小孩的教育问题更加重视,他们不想子女重蹈覆辙,整天累死累活,非但挣不到什么钱,还受人白眼。本世纪初期,高考人数连年增长,2008年超过1000万,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背后寄托了多少家庭的殷切希望。虽然高校扩招了,可中国的教育资源毕竟有限,何况省份之间还不公平,不是人人都可以考上的,要想有竞争力,还得买教辅、到老师家补课,这又是一笔开支,就算考到了,也不一定交得起学费。
2006年,吉林大学一个团队走访了200多位东北下岗职工,以下是部分受访者的回答:
“我们现在要求不高,能买米能买油,粗茶淡饭饿不死,就行了。”“能实实在在给点钱就啥也不说了。”
“我们这好多两人都下岗,孩子都像你们这么大都上学呢。……我,晚上出去捡破烂去,白天卖了五块钱,够吗?这孩子生活费在哪出?我们家姑娘上大学呢,爷们还有病。白天出去捡怕人笑话,晚上出去,…欠水费,卡我电。……这法律应该欠水卡水,欠电卡电,现在卡着你老百姓,一个礼拜没有电了。”
“……现在富的太富了,轻轻松松好几百万,穷的太穷了。以前大米八毛一斤,现在一块多一斤,什么买时都得寻思寻思。买菜一个月真是啥菜便宜买啥菜,肉是半个月吃一回……。”
“有时都不想活了啊。没有生活来源呀……你就等着饿死,……这下岗那下岗,饭都没有吃的。孩子大了上学你能不愁吗?现在供个大学多少钱,挣多钱的孩子能上学,当父母的没能耐的,孩子大了将来上学不就完了吗?现在孩子上学交学费咱父母都累,别说上大学了。对不起孩子啊,孩子以后咋整?……”
“现在招工,要去一个月400到500块钱,真都不如低保,采暖啥的还能给你免了,农民工干这活行,他不用考虑(采暖费,水电费,子女教育费等)……现在老板太黑,人有的是,400一个月你干不干?你不干,农民工干。就这价,农民工干也不容易。”
“现在吧,有门道不下岗,一个月好几千,咱这样一分钱没有,你有本事,有技术没有用,老子英雄儿好汉,你爸爸厉害,你啥也不用干。
青年下乡,中年下岗,一个人无法选择出身,也无法选择所处的时代。在历史的洪流面前,大多数人就像一粒沙子,被风浪裹挟着,漂来漂去,想要挣脱,又无可奈何。多年后,某个黄昏时分,翻出那本发黄的下岗证,看看镜中衰老的容颜;回首曾经的曾经,逝去的年华,没了当初的焦躁,多了份风浪后的沉着。2011年,一部电影登上荧屏,叫《钢的琴》,讲述的就是下岗职工的故事。男主陈桂林,本是位钢铁工人,下岗后迫于生计,组建了一支婚丧乐队,奔波于各大红白喜事现场。在陈桂林原先工作的厂区里,有两根烟囱,非常高大、壮观,是厂里的标志性建筑,“以厂为家”的年代,职工们只要一抬头,就能看见它们,久而久之,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可如今,工厂不行了,烟囱也要被清除。爆破当天,原来的职工们聚在一起,久久凝视,恋恋不舍。烟囱的消失,意味着时代的终结。对此,厂里的老工程师说:
“在有的人的眼里,它是成长的记忆,在有的人眼里,它是回家的坐标,在有的人眼里,它就是两根烟囱。可是在我的眼里,它就像一个被我遗忘许久的老朋友。当有一天听说它要走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他一直就在我的身边。我不知道是该竭力地挽留,还是该默默地看着他离去。突然有种莫名的忧伤。似乎觉得有话要说,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时光荏苒,社会变革,如今为了时代的进程要求他们离开,我们总要试着做点什么。如果我们成功,他将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如果我们失败,他将会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
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成果"! 这"成果"的路上洒满了新中国几代工人阶级的汗水, 血液和生命! 再加上腐烂的肉体和满地的尸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