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上海人对苏北人偏见的过去和现在。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上海人歧视苏北人这个话题由来已久,是客观存在,但是只在一定阶层存在。

至于什么是上海人的定义,约定成俗的看法是:上海城里人(老城区)说一口没有郊区(上海本土)口音的上海话。

苏北地区淮河一带,河患严重,三年一小泛,十年一大滥。逃荒讨饭的往江南富庶地区求活路,只能做最苦最累的活,跑河运,拉纤疏淤,贩私盐。女子做三姑六婆的多。他们聚集而居,帮派众多,像早期唐人街的形成一样,都是苦难的人彼此依靠以求生存的方式。底层人民打打杀杀拼搏出路自然不会是温柔款款,苏北人的特性特别江湖气,好起来义气干云,恨不得和你穿一条裤子。仇起来狠绝天地,恨不得不共戴天。所以温柔乡的人有点怕,想远离,不敢接近。

至于扬州为什么三把刀出名,为什么一向富庶也在被歧视之列,是因为扬州文脉昌盛,读书人忠义死国,八旗在扬州吃了大亏,屠扬州外,更是将当时领头毁家纾难的家族牵连一起贬为贱民,不得科举,不入四民,只能从事下九流的行业,甚至剥夺他们上岸定居的权利,只能当游移漂泊的船民。这样的贱民在宁波也有。

以我观察和长辈叙述来看,歧视苏北人的上海人是不少的,但是绝大多数表现出歧视的人群是小市民阶层。真正的世代讲门第,学问,社会地位的人家接触到的是同层次的世家门第的人,他们在日常社交和婚姻中根本不会看什么籍贯,因为见过世面,来往讲究的是家世。像美女牙医这样的门第绝对是清白世家被人高看的,他们来往的人家肯定也是读书人有社会地位的,没人会不开眼歧视这样的人家。

反倒是小市民阶层本身只能接触到日常生活相近的层次,往下看就瞧不起从事传统观念中不入流职业的人,固然是两个圈子的人生活习惯,秉性规矩有差异,见世面少的人难免大惊小怪,然后被歧视的人也敏感多疑,恶性循环,势如水火(有点夸张)。

这都是些老话了,过去的事。解放后至三十年前上海户口基本是固定的,人口结构没什么太多变化,所以这种老故事也固化下来,上海人哪怕穷得要死,住鸽子笼,也要撑一把面子,其他没什么好夸耀的,往下踩一把苏北人还是让他们有点优越感的安慰的。

现在上海是个开放的城市,说上海话的人都快没了,平时谁没事提这种过时的老话?我近十年都没再听见这个话题了,倒是今天在家坛看到为此争执,蛮好笑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