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校门
一九七三年,从边疆来到昆明工学院地质系攻读地质专业。我们年级分为三个班,两个普查班,一个勘探班,所学大同小异。我在普查二班。这一届工农兵学员大多经过考试,虽“白卷英维”张铁生插了一杠子,进校的学员多少还是有些基础。最可贵的是大家深知读书的机会难得,刻苦钻研的精神蔚然成风!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如果说文学、经济、数理化尚可自学成材,地学知识却一定要亲临大自然,非老师耳提面授而不可得。 普通地质学由地质经验丰富的温杰史教授和戴清明老师主讲,是全年级的大班课。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易定容老师的古生物课,易先生授课条理清晰,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十分好听。配以各种古生物化石标本,在我们心中构建起古生物学的基本框架。值得一提的是,那两本油印的古生物教科书非常漂亮,字体清秀,插图精美。那三叶虫、菊石、腕足画得栩栩如生,立体感十足,叫人不敢相信这是自腊纸刻出!后来得知,这是一个已被清出教师队伍的右派的手笔,当年如此糟蹋人才真是令人扼腕痛惜。遗憾的是这两册堪称文物的古生物教材在后来的多次搬迁中丢失了。 易先生对教学十分认真,经常进行晚自习辅导。并且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亲自指导我们在筇竹寺寒武、奥陶系地层中采集三叶虫化石,在二迭系灰岩地层中观察“ Tin科”化石。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老师!
进校第一年最让人兴奋的是配合普通地质教学的野外认识实习,那一次实习无论是时间地点安排或经费支出,在地质系历史上都是少見的。据后来留校并曾担任系副主任的杨合荣老师回忆,当年搞开门办学,比较重视野外实践教学,认识实习实际内容已远超普地而且学得也比较扎实。后来的认识实习由于教学计划、指导思想的变化特别是实习经费的限制,时间缩短了(仅两周),内容压缩了,仅在昆明附近安排(西山筇竹寺)。有一段时间安排去大理,但要学生自己负担部分费用。
那时全年级学生分乘几辆大客车,在几位老师带领下,穿越滇川,饱览各种地质景观。 在武定地质基地,古生界各类地层齐全,古生物化石繁多,是章浩如老师言传身教,使我们大开眼界;在元谋朱布铂矿,观看岩浆岩矿床地质剖面,是徐守德老师循循善诱,让我们了解岩浆熔离矿床的形成机制;元谋土林的形成反映了地壳缓慢上升与流水沿垂直裂隙长期侵蚀的相互作用;西昌邛海及安宁河则展示了湖泊与河流地质作用的魅力;西昌螺髻山冰川U形谷、冰碛物、冰川擦痕更是令我们遥想那远古的冰河时代……。
元谋土林
西昌邛海
西昌安宁河
西昌螺髻山冰川角峰和冰川刻槽
元谋土林
元谋土林
西昌安宁河
实习中普查二班部份同学合影
勘探班女地质队员英姿(李克敏供稿)
实战之前
在学习了地层、岩石矿物和构造等专业基础课程之后开始准备第二次野外实习,如果说认识实习向我们打开了地学的大门,野外教学实习则是一场实战练兵,是书本与实际相结合,是探索地学迷宫的奠基礼。系里联系到地质局省区调一队,安排了普查二班的野外地质实测的具体工作。由陆兆臻、章浩如老师带队,同去的还有七四级留校的郑益生老师。
74年4月初,我与徐健打前站,押大卡车先行前往板桥,车上装滿全班同学的行李舖盖。大队人马随后趁长途汽车前往保山。
在板桥实习基地,由实习的接待方区调队介绍情况,下关幅百万分一的技术负责李国华介绍了滇西地质剖面;技术员洪雨讲解了火成岩区工作方法,洪雨毕业于昆工,为人恢谐开朗,身体很好,曾在省军区获得手榴弹和铁饼的投掷冠军。王义召也毕业于昆工,是有多年经验的区测队员,他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本区工作的一些地层构造问题。
学习工作之余与同来实习的昆明地质学校常有篮球赛,一场球赛下来,有同学说:“你打起球来还真象头野牛!” 他们不知道的是,毕业后分到311队一分队,那时的球技和体力达到高峰,无论上篮或远投命中率都很高,在一次总队举办的球赛中成了得分率最高的前锋。据队里的朋友后来告知,78年我若没考上研究生,准备将我调总队综合组,球技也是考虑的因素之一(因为总队也是一个参赛单位)。
野外是地球科学最佳实验室,也是地学思想的源泉。野外地质考察是艰苦的,同时又充满乐趣,它使我们有机会去一般户外旅行无法涉足之地,从而体验到不一样的乐趣! 测制和编绘地层剖面是最基本的野外地质工作。是开展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区调队早就为我们准备好一些露头好,地层岀露较为齐全的地段让我们参观和实测。其中包括孔雀寺至蒲缥的奥陶系地层;大官山至冷水菁的上寒武地层;云端街石炭系剖面,有意思的是,在这个点上,就一个侵蚀面问题,几个区调队的地质队员争执起来,互不相让。大家并不在乎对方的态度,而只注重事实与论据,让我感受到他们的直率和心胸的开阔,这就是是长年与大自然打交道而造就的地质人。
更远的剖面需要在施甸县扎营,为此学校在县招待所定了一周的床位。施甸坝子风光绮丽,大青树与凤尾竹又让我想起久别的瑞丽。一条公路从狭长的坝子中贯穿,路边就是蜿蜒的大沟。施甸人很不一般,街道十分整洁,路边的专栏上写满简短风趣的打油诗。见这里的鳝鱼粗大且十分便宜,大家每人凑上一两毛钱,烩了一锅鳝鱼羹使伙食大为改善。
在与施甸中学一场球赛中因相互冲撞伤了大腿,从丁家寨看剖面回来的路上,段绍龙特意带我去由旺街医院要了些止痛膏,同学无意间的关切却使我的内心感到格外温暖! 以施甸为基地在仁和桥看奥陶-志留系剖面,打到不少角石、海林檎和笔石化石;在丁家寨剖面,云淡风轻,一路登高,兴致盎然。从上石炭至下二迭夹了一层玄武岩,多见长石斑晶和杏仁状构造。
响水凹水库剖面上的上奥陶统厚度远小于仁和桥,虽岩性相似,但钙质及钙质结核在顶部泥岩、砂岩中显著增加。与李国华老师谈起,李老师说,各个时代沉积都有自己的特点,空间上也有不同,沉积环境不同在空间上也会形成相变。
奥陶系顶部有一套浅色粉砂岩-笔石页岩-硅质页岩,厚度不大可作为标誌层。向上即为志留系地层。
实习在施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