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生死朗读》讲述的是十五岁少年米夏和三十六岁的女人汉娜之间的故事。少年米夏对汉娜的爱慕开始于情欲,始终也没有走出情欲,他表现得狂热专一而顺从,汉娜请求米夏在做爱之前必须为她朗读,十五岁的米夏没有拒绝,于是朗读成为了米夏和汉娜之间的纽带,让这段不容于世人的不伦之恋有了爱情的姿态。
夏天过去,汉娜不辞而别。汉娜的突然消失对米夏是毁灭性的,一段铭心刻骨的初恋嘎然而止,那种由性而主导的依赖也顷刻间烟消云散,从此米夏封闭了自己,也失去了再爱别人的能力,生活得孤独而压抑。
5年后,米夏作为法学院实习生前往旁听一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在法庭上他意外地见到了汉娜。作为集中营看守的汉娜被宣判有罪,米夏本来可以作证为汉娜减刑,因为他知道汉娜不认识字,是不可能主使撰写纳粹报告的,但是米夏没有,于是汉娜被判终身监禁。
此时的米夏颓废地抽着烟,头发零乱,一副自顾不暇的模样。他结婚又离婚,影片中,米夏在回顾自己失败婚姻、疏远的父女关系时,对女儿说,“我不够坦诚,我对任何人都不曾完全坦诚”。
回家乡探亲的时候,米夏看到少年时给汉娜朗读过的书籍。米夏好像又一次回到了那个夏天,他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朗读录制成磁带,邮寄给监狱里的汉娜。
这也许是影片中最让人感动的情节,汉娜在监狱里收到了米夏寄来的录音机和磁带,里面是米夏日复一日为她朗诵的书籍,这些磁带不但唤醒了汉娜的回忆,也点燃了汉娜对生活的希望,她努力学习写字,给米夏写信,哪怕是写得歪歪扭扭的一句话都代表着她的感激,当然也有对爱情的渴望。汉娜在监狱的床头收集了很多小图片和小字条。其中有一张从报纸上裁剪下来的照片,上面是一位老者同一名青年握手。向那老者鞠躬的青年不是别人,正是米夏。
汉娜在监狱里最大的愿望就是期盼米夏给她写信。每次邮件分发完了,她还在问:“没有我的信吗?”但故事走到这里却没有往情深不渝的套路发展下去,也许米夏给汉娜寄朗读磁带只是为了生活在美好的回忆中,他并不真的在乎汉娜的现状,每次米夏都草草地将汉娜的信收进储物箱,他从来都不肯回信,也从来不去看望汉娜。当二十年后汉娜终于服完了刑期,就要出狱的时候。米夏起先并没有打算去接她出狱,也没有打算照顾她的后半生的意愿,就算最后勉强去了监狱,面对白发苍苍的汉娜,他表现得冷淡而苛刻。
当汉娜从重逢的喜悦中冷静下来,面对米夏居高临下施舍般的安排,她傲然地说:“在我入狱之前,我从未反思过。现在我怎么想已不重要。死了的已经死了。” 汉娜没有等到米夏来接自己出狱的那一天,在狱间里,她脚踩着多年积攒的书籍,上吊自杀了。一周后当米夏捧着一束雪白的满天星来接汉娜,得到的却是汉娜的死讯。米夏有些不知所措,看着汉娜房间里的磁带和书,还有大量的剪报和抄写笔记,他也许会后悔没有早一点看到汉娜的深情吧。
当男人以为自己为女人付出很多时候,其实女人在背后为他付出的更多,女人的爱会更深情,更包容,当需要她做出牺牲的时候,她会毫不犹豫的把自己牺牲掉,或者把所有的情感隐藏起来。
汉娜对米夏不告而别也许有着她无法言说的罪恶感,对于集中营里死去的女人们她怀有深刻的愧疚,而当看见米夏为难的表情,她不愿意成为这个“孩子”的拖累,所以她决绝地选择了死亡。
《生死朗读》将汉娜放在纳粹集中营看守的人物设定上,将一段不伦恋的前因后果渲染得更具戏剧性,尤其在刻画人性的矛盾与复杂方面层次非常丰富。汉娜这个角色亦正亦邪,始终带着刚毅的色彩,而米夏似乎总是表现得幼稚脆弱,做错误的判断,少年时他与汉娜发生不伦恋,成年后沉湎于过往不能自拔,家庭不幸福,婚姻不幸福,可是到了关键时刻,又不能打开心扉坦诚地接受汉娜的回归。虽然米夏一直在为汉娜朗读,但是他早已不爱汉娜,他重复着朗读只是为了沉浸在往日的美好之中。
汉娜死后,集中营受害人的女儿接受汉娜的捐赠的茶盒表现出一种包容的情怀,回顾汉娜的一生,她很真实,她有欲望有私心,她爱上了不该爱的少年米夏,她做了不该做的监狱看守工作,她不认识字,也许智慧不足,但是在她的世界里依旧有爱有幻想有柔情,还有着强烈的羞耻心和愧疚心,无论被她伤害的人是否能够原谅和接受她,她无法让时间倒流,却有勇气选择以死谢罪。
一直到汉娜死后,米夏才渐渐走出了少年时代的感情创伤,他终于有了勇气说出当年的故事。米夏到底爱过汉娜吗?我想只怕米夏自己也说不清,一开始他曾经无比迷恋过汉娜美丽性感的躯体,而后他一直无法从被抛弃的怨恨中解脱出来。那么到底汉娜爱过米夏吗?我觉得她一直都深深爱着米夏,为了米夏,她可以决绝放手也可以平静的死去,这是女人的爱情,多少带着母性和奉献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