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说到他的侄子刚会说话的情景。对他来说,所有的四条腿的动物都是狗。
这又让我想到另一个朋友,她孩子学话的时候不在她身边。奶奶指着照片告诉孩子那是妈妈。结果孩子看到戴眼镜的女人就叫妈妈。
这说明儿童习得语言的时候,他们不是指认一个特别的对象,而是把那个对象当作一类来认。凡有此特征的,就归于此类。
而成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也有类似的现象。那就是类化:中国人如何如何,南方人如何如何,北京人如何如何。其实他们所谈的可能只是那一类人中的几个个例。
戴眼镜的是妈妈,但是只是这一个特别的戴眼镜的才是妈妈。决定她是不是妈妈的因素有很多,戴不戴眼镜只是其中之一。只有当孩子亲身体会到妈妈独有而别的戴眼镜的女人所没有的特点时,才算是真正知道了什么是妈妈。狗的概念也是一样。四条腿的是狗,但也只有这一种四条腿才是狗,别的四条腿的不一定是狗。只有当孩子体会到其他更具体的狗的特征(比如汪汪叫)以后,狗的概念才算真正建立起来了。
类化其实就是归纳总结,是认识世界的必要方法。
但这个方法有不足,就是过度概括。因此需要不断修正。
世间的修正,就是不断地细化定义。
而出世间的修正,就是观察分析定义条件,看定义的暂时性与虚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