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云沙中,草色一万里 (一)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家住云沙中,草色一万里,这是流传千年《契丹风土歌》的摘句,传为大辽萧总管所作,豪迈阔远,乔帮主的气度扑面而来,说不好就是萧峰的手笔,也未可知。

契丹肇起于东北,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号为契丹,后改国号大辽,又复称契丹,此后国号在两者间往复多次,直到1125年为金所灭。余部耶律大石创西辽,一度是中亚强国,1218年被蒙古军所灭。

大辽契丹,地广万里,首尾三百年,不让任何一个中原王朝,可是大辽的历史就像风土歌,在云沙中斑驳流离。辽的文字流传少,郑振铎就感慨,辽代文献,也不过存十一于千百而已。大辽的历史一开始被宋金黑化的厉害,后连带元代的杂剧和明清小说里,大辽也是以反面和丑角出场,一个王朝 混成这样,真是没谁了。辽代的文物和考古就更显重要。

2018年9月,北京市文物局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协办,首都博物馆与内蒙古博物院承办的大辽五京——内蒙古出土文物暨辽南京建城1080年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共展出来自17家文博单位的270件套文物精品。这么大规模集中展示辽代文物精品的机会十分少见。

展览在首都博物馆西区一层B展厅,开馆时间:09:00~17:00(16: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 免费。由于广受欢迎,截止日期由原来的12月9号延长到23号。

 

此次展览分为“五京备焉”“四时捺钵”“南北面官”“华夷同风”“塔寺巍巍”5个部分。

本文有关文物器型描述部分和每一部分的题记来自展览说明。照片如果没有说明,都是本人拍摄。

第一部分    五京备焉

 辽代全盛时奄有五京: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区)。

题记: 《辽史》记载:上京为皇都,凡朝官、京官皆有之。大抵西京多边防官,南京、中京多财赋官。这种记录虽有所偏差,但是也反映出五京呈现多中心发展态势,又有所分工。

首都博物馆网图

展览的入口不远就是1977年上京出土的契丹大字银币。银币正面有四个阳文契丹大字,为原铸,背面有八个阴文契丹大字,每两个字一组,为后刻。与该银币正面铭文完全相同的契丹铜币曾有过出土,但背面无字。该币似不作为流通钱币,而是用作某种盛典的压胜钱。有专家把银币正面四个契丹大字考释为“天朝万顺”,其顺序是上—下—左—右。

契丹自创文字,契丹大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小字是拼音文字,一直沿用到金朝前期,使用前后300年之久,但至今仍未被解读。契丹大字是辽太祖时创制的文字,和汉字的书写方式类似,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一些大字是直接假借汉字。

契丹的文字,语法和词汇和中原大不相同,宋代人喜欢拿这个开玩笑,刷优越感。洪迈在《夷坚志》说, 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至有一字用两三字者。如“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其读时则曰“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大率如此。这样一个玩笑,如今反成了研究契丹语语法和词序的宝贵材料。

1992年7 月27日,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朝克图山一座大型的辽墓被盗,确认墓主人就是辽东丹国左相耶律羽之。内蒙古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馆、阿旗文物管理所开始对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大量精美文物,耶律羽之墓是1992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契丹辽承袭了晚唐贵族的奢靡之风,喜戴金银玉器和各种珠宝,从皇家宗室贵族墓葬出土的繁多金银饰品可见一斑。学者把辽代金银器分为三期,耶律羽之墓出土的大量金银器是一期的代表。一期器形种类多,纹饰繁缛,工艺精湛,受唐文化影响很大。纹饰采用环带加单点装饰和满地装饰,环带加单点装饰用于碗,盘,杯等,而满地装饰用于砚,盒等。

万岁台金花银砚盒,耶律羽之墓出土。

盒身内套一层素面银片, 盒底有花式足13个,满地装饰,周边錾刻忍冬卷草纹。盒盖盝顶,正面下端錾刻波涛,中部模冲腾龙,三枝立莲穿绕于龙身,其中一朵盛开,经龙嘴衔立于龙头顶部,花蕊之上竖刻“万岁台”3字,上端錾刻远山浮云,一轮骄阳冉冉升起。盒盖四边錾刻牡丹、环形花纹。盒内装箕形石砚盒。“金花银”是仅在纹样上局部鎏金的工艺。

双狮纹鎏金錾花银盒,耶律羽之墓出土。

银盒方圆形,花式口,曲腹,缺圈足。腹部錾刻缠枝花卉。器盖顶部圆凸,纹饰以模压为主,局部錾刻。正面主体纹饰分两层:中心双狮腾跃,花枝缠绕,外围以凸线、联珠、花朵等为边;外层为飞鸟、昆虫、云朵、缠枝组合纹饰,以宝相莲瓣纹作边框。侧边为奔驰的双狮、双鹿、双羊及花卉纹。

鎏金錾花扳耳银杯,耶律羽之墓出土。

盛茶酒用具,敞口,平沿,腹做七面,造型源于西亚粟特系统器形,杯柄装饰简约,柄部下不封口,联珠棱为焊接的做法又与唐代金银器有别,是契丹人的创新与发展。中腹框内是形态各异的人物像,有明显的唐代风格。

摩羯纹金花银碗,耶律羽之墓出土。

摩羯纹,又称“鱼龙纹”。摩羯是印度神话中的河水之精,南北朝随佛教传入中国。至佛教盛行的唐代更为普遍,被广泛地用于金银器的装饰。

鎏金缠枝纹银盘,耶律羽之墓出土。

纹饰与法门寺、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金银器有相当程度的相似,但又有契丹本民族的的特点。

“海冬青”鎏金铜饰片, 耶律羽之墓出土。

鎏金铜海冬青饰片为海冬青正面捕猎形象,双翼张开,利爪扑地,线条流畅。饰片周边亦有钉孔,为小帐装饰。海东青属于鹰隼类飞禽。女真族为辽国进贡海东青而不胜其苦,因致于叛。史料记载称:“女真服属大辽二百余年,世袭节度使,兄弟相传,周而复始。至天祚朝,赏刑僭滥,禽色俱荒。女真东北与五国为邻,五国之东邻大海,出名鹰,自海东来者,谓之“海东青”,小而俊健,能擒鹅鹜,爪白者尤以为异,辽人酷爱之,岁岁求之女真,女真至五国,战斗而后得,女真不胜其扰。及天祚嗣位,责贡尤苛。又天使所至,百般需索于部落,稍不奉命,召其长加杖,甚者诛之,诸部怨叛,潜结阿骨打,至是举兵谋叛。”

首都博物馆网图

白瓷皮囊式鸡冠壶,耶律羽之墓出土。

鸡冠壶、凤首瓶和牛腿瓶被称为契丹陶瓷三宝,鸡冠壶排在首位,是契丹陶瓷中最具特色的器物。其造型来自游牧民族所使用的皮囊,因为早期皮囊壶上部饰有鸡冠状孔鼻,又名“鸡冠壶”,辽代早期有不少白釉皮囊壶,这与契丹族“青牛白马”的古老传说有关,相传契丹男性始祖以白马为图腾,另外也与烧造精美白瓷的定窑有关,辽曾数度占领定州,俘工匠北上制瓷。

从目前材料看,有确切出土地点的陶瓷鸡冠壶大多出自辽国腹心地区的墓葬,如蒙东、辽西地区,其墓主大都是契丹权贵阶层,汉人墓葬出土很少,平民墓中尚未发现鸡冠壶。这说明了鸡冠壶基本为辽贵族阶层独有,是身份的象征。

带把玻璃杯 旧藏 首都博物馆藏

山东博山县的一处元末明初玻璃作坊遗址,是我国发现的迄今为止最早的玻璃作坊。内蒙古草原至今未发现玻璃制作遗址,玻璃器应为外来。

多说几句辽代玻璃器。辽代和波斯、大食等国有频繁的文化经济往来,其中就有玻璃器物的输入,在辽圣宗时期,交往更加频繁。反到了金元时期,虽然对外交流广泛,但是出土的完整玻璃器在内蒙古地区尚未发现,反而不及辽代。

这里放一张辽代玻璃高足杯,通辽市吐尔基山辽墓出土,是内蒙古博物院镇馆之宝,虽然这次没有来京展出。此种制作技术高超、器形完整的玻璃杯,在内蒙古地区的辽代墓葬中只此一例。

这个辽代玻璃高足杯是辽墓玻璃器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件。奇迹的是,这个保存完好的高足杯居然是2003年吐尔基山采石矿在坑道炸石挖矿时发现的。

“西京仁和坊李让”款八方澄泥砚,巴林右旗辽庆州城遗址出土

澄泥墨膛呈椭圆形,周边弦纹一道,砚面微凸,砚底有一椭圆形深槽,中间凹印一题章,放大镜下,两行阳文,右行为“西京仁和坊李让”,左行为“罗土澄泥砚瓦记”。

第二部分    四时捺钵

“捺钵”是契丹语的译音,契丹语词,意为辽帝的行营。

题记:四时捺钵是游牧、渔猎文化在政治领域的一种特殊表现。辽国虽然有五京,但是,辽国的皇帝并不常住京城,他与重要的朝臣一起,随寒暑、逐水草,巡行于四季捺钵地。捺钵活动除了捕鱼、打雁、狩猎、避暑外,还包括拜天射柳、祭山祀祖、商讨国事、处理政务、接见外国使臣、接纳附属国和附属部族(落)的贡品等政治内容,因此,辽的全国政治中心是流动的、随着皇帝的行踪转移而转移。

1985年7月,在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担任奈曼旗王府博物馆馆长的敖秉权接到村民的报告,说青龙山镇修建大苹果基地水库时,在镇东北10公里斯布格图村北庙山的一个小土坡,推土机推出了几块年代久远的青砖。后经考古人员的勘察,确定这是一座辽代的古墓。但是搞过辽代考古的人都知道,辽墓十墓九空。1986年6月到8月的65天中,居然未盗,而且发现了非常丰富、精致的随葬器物,共3227件。这就是中国考古史上著名的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辽陈国公主墓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辽代皇族墓葬。而该墓的发现,就其考古、学术价值来说,可以和皇陵相提并论,被评为七五期间全国重大考古新发现和20世纪重大考古发现。

墓主人是辽景宗的孙女,陈国公主耶律氏(1000年—1018年),陈国公主的伯父是圣宗皇帝,祖母是人所共知的萧太后,父亲是辽景宗第二子。与她合葬的则是他的丈夫,同时也是他的舅舅,驸马都尉萧绍矩。   这位契丹公主是嫁给了她的舅舅。保证了皇家的血统纯正。

镶玉银鞓蹀躞带、鞧带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辽陈国公主墓出土

这套镶玉银鞓蹀躞带、鞧带用薄银片制作,蹀躞带垂挂于鞍座后部左右两侧,每侧4条长带,1条短带。每条长带上钉8件、共64件马形玉饰。两条短带各套1件扁桃形无扣针的银带扣,分别与鞧带相连接。鞧带由1条长银带和2条短银带连接成,带上钉玉节约、玉饰件。长带两端连接于鞍座后两侧的蹀躞短带上,然后挽结成扣,下端垂于马腹左右两侧。2条短带呈丁字形,连接于长带中部两侧,相互对称,垂于马尻两侧。在已发掘的辽墓中,最常见的随葬品也以马具为多。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马具均为宫廷匠师仿实物大小、形制而特制的明器,其保存之完好、装饰之华美,从这套镶玉银鞓蹀躞带、鞧带可见一斑。

契丹早期墓葬中,常以马头随葬,或者杀马以殉。辽圣宗时下令禁止,发展到以马具代替杀马殉葬。陈国公主墓随葬两套马具,是目前所见最完备的辽代马具。

马背上的契丹民族骑很重视对马具的制作和装饰,其高超的装饰艺术深受中原汉人喜爱。后汉许敬迁在《请禁断契丹样装服》的奏章中说:“天下鞍辔、器械,并取契丹样装饰以为美好。”奏请“明诏毁弃”。但是精湛的少数民族手工业艺术一旦进入中原,想“禁断”也禁不掉,所以宋以后,中原地区还在仿造契丹样马具装饰。根据宋太平老人《袖中锦》记载,契丹鞍与夏国剑、端砚、蜀锦和定瓷等并列为“天下第一”,“他处虽效之,终不及”。当时的辽朝皇帝还常以制作精美的马具、良好的马匹馈赠宋朝皇帝和其他邻邦诸国。《契丹国志》记载,辽朝还以制作精美的“涂金银龙凤鞍勒”“金线绣方鞯”等贺宋朝皇帝生日。

乳钉纹高颈玻璃瓶,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出土
这件乳钉纹高颈玻璃瓶,有学者建议称为壶。这件乳钉纹高颈玻璃瓶无色透明,表面有风化层。敞口,细颈呈漏斗形,鼓腹,喇叭状高圈足,花式镂空把手。腹壁磨雕五周小乳钉纹,口沿上一周为淡蓝色,底外部有吹塑疤痕。日本大原美术馆收藏1件伊朗出土的玻璃把杯,在器形上与此杯相似。此杯把手特色之一是,把手在玻璃熔液尚未凝固前堆砌而成花式镂空的效果。

玉砚,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出土

玉砚为青白色软玉。平面呈风字形,墨池为斜面,前部有两矮足。这个砚不是用来研墨的,是用来装眉粉,画眉的。在日本的妖怪文化里,有砚台精的。如果这里住的精灵,那一定是青山蝶黛静的。

缠枝花纹金镯,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出土

金镯为椭圆形,镯体扁宽。正面契刻缠枝花纹,末端为两兽头相对。

玉臂鞲,法库县大孤家子乡李贝堡村辽墓
辽代狩猎放鹰者将臂鞲置于手臂上,以防止被鹰抓伤。《说文解字》:"鞲,臂衣也"。鞲最早用皮革制作。辽代臂鞲多为玉石质、金属质。

首都博物馆网图

备猎图,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克力代乡喇嘛沟辽墓出土

这幅《备猎图》表现的是春猎时出发前的场面。画面中绘五个契丹男子,均半侧身右向而立。分前后两排。前排三人,右数第一人袖手,腰挎一扁鼓,髡发,身后飘一发辫,面含微笑。第二人为一长者,右手戴手套,擎一淡红色海东青。第三人为一青年,捧一白面蓝里高筒靴。后排二人,右者双手抱一红色木琴,脑后一发辫打结成团状。左者蓄八字胡,右手握一红色弓,左手执箭两支。

猎虎图,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玛尼罕乡七家1号墓出土

这组《猎虎图》绘于墓室穹隆顶部,共绘一虎五骑,其中一骑画面脱落,其余四骑中有两骑是在射杀,另两骑扬鞭策马,未带弓箭。被围之虎在数骑的围困之下,显的惊恐万状。猎虎为捺钵活动之一,辽道宗曾射杀老虎,他老婆,年轻漂亮的懿德皇后萧观音就写发朋友圈夸老公,“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大千俱破胆,哪教猛虎不投降”,千年以来,没有那个女子的诗词有过如此的气势磅礴。

保不齐萧观音亲自就参加过围猎。 要知道陈国公主墓出土时,陈国公主身上是佩挂有琥珀铁刀的,她的游猎用具随葬墓内,契丹皇族妇女是参与围猎的。

马球图,敖汉旗玛尼罕乡七家1号墓

马球为捺钵活动之一,辽代承袭唐风,马球盛行。图上两根红色的柱子就是球门,柱子上还有尖桃形的雕刻。

水晶骨朵,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二八地辽墓出土

骨朵是宋辽时期常见的仪仗器具,又名杖,瓜。这件水晶玉骨朵,当为契丹贵族游猎出行时的仪仗用具。

鸣镝,巴林左旗出土

钱钟书《宋诗选注》开篇的第一首诗,是柳开的《塞上》: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柳开参加过契丹人的作战,这首诗在当时很传诵,还有人专门把诗意画成图画。鸣骹就是鸣镝,响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