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和他复杂的历史遗产

学习是知识的源泉,分享是人类的美德!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知名作家二月河去世了,在此之前,人们几乎忘记了二月河曾经是中国最有影响力和最具争议性的作家之一,他著名的“落霞三部曲”即《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这三部小说,不仅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其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影响依然绵延不绝。

知名作家二月河去世了,在此之前,人们几乎忘记了二月河曾经是中国最有影响力和最具争议性的作家之一,他著名的“落霞三部曲”即《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这三部小说,不仅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其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影响依然方兴未艾,绵延不绝。而对于他的遗产究竟如何定位,却是另外一个问题。

一、通俗讲史还是歪曲历史?

1985年,《康熙大帝》第一卷《宫变》一经出版,就轰动文坛,在随后的几年里,伴随着《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的出版,二月河更是被捧上了天。二月河为什么能成功?一般认为,二月河的小说是典型的通俗文学,他笔下写的历史确实好看,在叙述正史中的历史大事件之外,他还描写了大量奇门遁甲、麻衣神相、拆字打卦、江湖传奇、青楼故事、才子佳人以及宫廷秘闻等方面的内容。看过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的观众们,跟着这些帝王一起经历宫廷斗争和军国大事,却并不会觉得无聊,反而兴味盎然。相比于现在的后宫剧只能把女人之间的故事翻炒出各种狗血的花样来,二月河的文学技巧确实是不知道高到那里去了。

然而,虽然学者们不愿意承认,但是民间对二月河小说的接受可不仅仅是小说那么简单,很多人相信他叙述的真实性,因此仅仅把二月河当成虚构历史的小说家是不够的。因为二月河并不是简单地在戏说历史那么简单,在二月河之前就已经有不少戏说历史的影视文学作品了,比如著名的《宰相刘罗锅》,《戏说乾隆》等等。相比于这些戏说,二月河的作品是基本按照历史脉络来叙述的。康熙皇帝平定鳌拜,经历三藩之乱,收台湾,降服准格尔都是有据可查的史实,可以说在大事件上二月河并没有歪曲历史。

二月河的小说在重大历史事件上是基本符合史实的

此外,二月河的小说之所以看起来可信,也和他对于历史人物的心理有着深刻的洞察力有关。这是写好历史作品的最重要的技能,其实也是历史研究的最重要的技能——这个技能也就是陈寅恪所说的“同情之理解”的能力。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二月河自己就说,单是为了理解雍正这个人物的心理,他就花费了两年的时间。这一点和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成功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在他的刻画之下,胤稹(雍正)这样一个深陷在权力斗争漩涡之中的人物,面临着九王夺嫡以及继位之后的险恶处境,其冷酷和残忍的种种行为动机都能够得到十分合理的解释,让人们能够感同身受。在二月河之前已经有不少历史学家们试图改变人们对雍正的丑化印象,但是只有二月河的描写才使得人们对这位冷面皇帝有了真正的认同感。

二月河成功的将雍正从冷酷残忍的暴君塑造成忍辱负重的明君

然而,对于很多批评家们来说问题就坏在二月河的可信度上,如果二月河是完全的戏说历史,就像台湾拍摄的《戏说乾隆》,那人们也就会知道这就是戏说。而二月河的小说对于历史的大体线索是尊重的,甚至对于一些历史现场和细节也有过考证,他的小说对于对清代的饮食服饰、熙巷杂业、蓬门荜户、宫廷庙堂、典章文化、礼仪制度、青楼红粉、勾栏瓦肆、江湖侠勇、绿林大盗,五花八门无不展示,三教九流、七行八作的很多细节都有所涉及。这就使得一般读者其实很难将其小说当中的戏说成分和真实成分分开。

二月河自己常常说他的作品是“小说”和“历史”的结合,但对他众多的读者和观众来说,他所叙述的就是真实的历史。且不说他的小说当中的虚构人物伍次友、高士奇,就说他写的真实人物邬思道、周培公、李卫等等人物,其事迹当中的传奇色彩就是他的虚构。尤其是李卫,随后就出现了以这个人物为主角的系列电视剧《李卫当官》,明眼人都可以看得出来,《李卫当官》所塑造的李卫的形象就是从二月河的小说当中来的,真实的李卫反而因此被掩盖了。一个小说家的小说能够取代人们对真实历史的看法,上一个有这样强大威力的作品还是《三国演义》,然而《三国演义》取得这样的地位用了几百年的时间。

二月河笔下李卫的形象已经取代历史上的李卫了

二、颂扬民族精神还是歌颂皇权?

二月河选择清代的三个皇帝作为其作品的叙述主角是有其用意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希望以满清草创之初的那种活力和生机来改变当时他认为的国内文化的萎靡不振的局面。这样的写作目的确实在他的第一部作品《康熙大帝》当中表现的比较明显,在这部小说当中他描写了康熙时代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等重大政治军事功业,更以主要的篇幅表现了康熙作为一个大帝和明君的风采和魄力。

这种文学风格通过电视剧的形式展现出来之后就更加明显了,当康熙王朝的主题曲响起“看铁蹄铮铮,踏遍万里河山”的时候,观众们确实能够被一种强大的历史气场所感染,相信当时不少观众听了“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的时候,自己也有一种建功立业的冲动。而对于帝王的历史功绩的颂扬,更是营造出一种国家主义的情怀,使得读者和观众能够将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君主的“伟大成就”结合在一起,形成更为密切的共鸣。当影视作品中的康熙站在长城之上,万众军民在下面山呼万岁的时候,读者和观众一定有不少人想要成为这股“历史伟业”当中的一部分。因此,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二月河似乎做的不错。

通过将康熙塑造为“千古一帝”,二月河营造了一种强大的历史气场

但是批评也就接踵而至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们都在指出,清代表面上的辉煌和盛世的背后伴随的是古代中国君主专制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文字狱压垮了几代中国人的脊梁,满清权贵的专权更是困扰整个清朝的顽疾,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和社会压力,清朝的腐败问题也绝不是很多人想象当中认为的是乾隆后期宠幸和珅才产生的,而是伴随着整个清朝统治的肿瘤。用这样的历史来弘扬民族精神,难道不是在为专制王权唱赞歌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那句“我真的好像再活五百年”,听起来似乎真的是在为专制帝王招魂。

我们真的要用这种方式来弘扬民族精神吗?

对于这些问题,其实二月河并非是完全回避的,这一点在他的小说当中体现的还是比较明显,比如对于几位君主在维护专制权力上的残忍和自私都有着精准的刻画,而对于几代皇帝统治期间的宫廷斗争也描写得十分真实。就比如康熙后期发生的九王夺嫡事件,在这个过程中,父子反目,兄弟相残,人们在争夺权力当中体现出来的那种被权力异化的可怖面目令人印象深刻。哪怕是正面人物康雍乾三代皇帝,在小说当中也时不时体现出一种处心积虑乃至阴险残忍的面目。二月河将他的小说称之为“落霞三部曲”,可见他并不是没有清醒的认识,他知道自己塑造的这个“盛世”,正是中国历史大幅度落后于西方的“落霞”,晚霞就算再美,也要面临黄昏了。

然而在电视屏幕上,康熙和雍正成了近乎于圣人一样的伟大君主,小说对于专制王权的反思几乎完全消失了。但是,你要说是电视剧歪曲了二月河的思想恐怕也未必,虽然二月河描写了专制王权下的种种残酷和黑暗,但是他的整体倾向仍然是在歌颂这些明君圣主的雄才大略。二月河并不是对此完全没有批判的,但是他主题先行的写作方式使得他的反思被自己塑造的这些大帝给压倒了。

看到这样的康熙大帝,谁还会想到要去批判专制皇权呢?

无论二月河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写作目的和文学作品,他的小说确实造成了一个新的传统,那就是将伟大君王的业绩和民族自豪感融为一体的影视——文学传统。这个传统的出现可以说就是以二月河的小说及其改编成影视作品而开端的。在《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之后,这样的作品一部接着一部的出现,比如人们熟知的《汉武大帝》、《大秦帝国》、《贞观长歌》、《朱元璋》(胡军版)等等,人们不断在历史上去寻找那些可以成为人们的精神偶像的伟大君王,歌颂他们的历史业绩,营造一种他们的时代似乎多么美好的印象,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传统专制时代的黑暗,以及绝大多数人只能成为这些伟大君主们的伟业的炮灰的事实。至于近些年出现的宫斗剧,连歌颂君主的伟业都省去了,直接将他们的统治时代塑造的光鲜无比,那就更为等而下之了。

二月河可以说是塑造了大帝文学的传统

文史君说

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大量出现,但是仔细看却不难发现,这些影视作品几乎是扎堆的以清代为历史背景,尤其是以清代的康雍乾三个皇帝为背景,单从这一点就不难看出二月河的小说的巨大影响力。今年不少名人去世的时候我们总是要感慨说“伴随着某某某的去世,一个时代结束了”,二月河却恰恰相反,他的小说或许今天读的人并没有当年那么多了,他对历史的塑造和理解却成为我们当下大众文化的主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月河并不需要去特别的纪念,因为他的影子从未远离我们。

mae 发表评论于
喜欢!好文!元旦快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