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
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学习交流,这里有作家,艺术家,学者和文学爱好者,有读书会的朋友,能站在你们面前,我非常荣幸。
我最近也参加了西雅图的一个读书会微信群,看到群里的不少朋友博览群书才华横溢,我只是在默默地欣赏。你们在座的很多人对文学对人生和社会都有独到的见解,我自愧不如。
我是作为一个喜欢写作的作者,通过阅读融融的这本书,来谈谈如何写好一个长篇小说的感想。这个发言主要针对写作爱好者的,尤其是那些初学长篇小说的写作爱好者,我的看法也许很粗浅,请大家指教。
网路年代已经根本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一本纸质的书往往没有什么人看,不一定是你写不好,是因为网络的佳作就看不完了,除非你是名人或者是畅销作家。
我也是这样,看长篇小说,我只是偶尔看看名著,还有身边的朋友或者网络的朋友出的书,我是一定要看的,因为书里的一字一句都是作者呕心沥血的结晶,更因为他们都是帮助过我的朋友。因为你只有认真看,才能对这本书有比较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有了自己的想法,再看看别人的书评,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学到别人好的东西,对自己也是一种提高和鼓励。你的见解被观众认可的话,你会感到一种成就感,这是一种对小说作者和评论者的双赢。正如一位朋友说的,被需要是幸福的,能帮助他人是幸福的,幸福原来就是这么简单。
对于融融的这本书,已经有国内学者朱希贤和海外知名作家刘荒田写了书评,我是看完书后才看他们的书评的。因为如果你先看书评的话,往往会被先入为主,被评论者的论述所左右。但看完书后再来看他们的书评,你就会对比自己的见解,找到自己额不足,也能从他们的文字里找到共鸣。
我同意融融的看法,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忏悔小说。小说的故事,融融已经简要介绍过了,我在这里就不多花费笔墨。正如朱希贤先生在他的书评中写的:作者浓墨重彩地渲染以“情”为中心的恋爱起承转合的过程、起伏与结局,波澜起伏地演绎了一段刻骨铭心而意蕴繁复的爱情,又因将层叠无尽的忏悔作为立意的内涵,使作品超越了一般的爱情故事,融汇了具有时代、社会、政治、人格、教育、政治、宗教等意义等忏悔哲理,引发了不只是作者以往作品所期望的“文化震撼”,更给读者以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更深沉广阔的人生和人性激情的激荡和洗涤。
大家再来看看刘荒田的一段书评:《爱情忏悔录》这一长篇虚构文本,不但形象地展现“情是何物”,而且试图给中国人纠结万端的爱情提供终极性解决方案。在深刻性和超越性上,它超越了中国大多数主题近似的小说。首先看看《忏悔录》中的爱情,主线副线都是上海人张爱玲所主张的“通常的人生的回声”。人物的主要舞台上海也好,次要舞台旧金山也好,都是人欲横流,真伪、正邪、善恶、美丑犬牙交错之地,“人性”这两个字,犹如从零到九的阿拉伯数字,被命运之手拼凑出亿万个形相、遭际和结局殊异的故事。书中人物,无论是出身卑微的老实人云龙,为了成全爱人而舍己的小凤,这一对男女主角的漫长、曲折、悲哀的情路,还是作为副线的云龙与叶红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无不接受环境的制约,不能不被归类于无从摆脱功利计较的世俗结合。
我完全同意朱希贤和刘荒田对这本书的肯定,所以,对于这本书表现的思想高度、艺术高度和时代意义,我就不再细说了。我只是作为一个写作爱好者,作为一个也写过长篇小说的作者,谈谈对这部小说的一些基本的文学评价。
我看一部长篇小说,首先不是看这部小说的什么境界、高度和深度,而是看你是否把小说写成“小说”了。为什么这样是呢?我这里说的长篇小说,是指虚构的叙事、特別要强调文学性行文的作品,它必须要具备长篇小说特定的语境,要有血有肉,有鲜活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打动人心的细节。很多优秀的长篇小说,从头到尾就是由生动细致的细节链条连接的。不管是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或者是走过场的跑龙套人物,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个性特征,让读者看完之后会记住这个人物的特点。比如在一本书里,不管是什么人,都会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他的某一句话,某一个微笑或者动作的形象描写,成为这个人的文学个性特征。要达到这个要求,就要使读者看到的文字能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其次还要让读者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多维地表现作品的深度。
但是我们看到很多网络的小说,或者初学长篇的作者,写的其实就是缺乏文学性行文的记叙文,或者是一般的散文,或者一般中学生水平作文,泛泛而谈,缺乏细节的描写。这种小说,故事情节不能说没有,也许情节很牛,很精彩,但是细节没有写好,缺乏作品的个性尤其是人物的个性。比如这个人说的类似话好像在什么地方看到,看完之后对这个人就没有印象了,或者看不出这个人物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像现在很多大陆的电视剧,看的时候很好看,看完之后知道结局,才觉得这个结局和很多类似的电视剧大同小异。你看电视剧纯属是娱乐,打发时间。现代人往往是太寂寞,有时能找一部打发时间的电视剧就不错了,这个话题我们就不说了。
融融小说的细节,尤其表现在人物的状态描写和心理描写,这种的例子有多,请原谅我没有办法一一例举出来。我们就看第一节罗总出场,这一天他在办公室上班却不接电话,想着在公司昨晚庆功会的宴会厅上,他遇到了小凤的妹妹小燕,小燕告诉她小凤的电话,于是他的“灵魂已经飞向远处,飘飘然然,直到清醒之后,才知道自己是在家里。
小说的开头如何引人入胜?是读者是否有兴趣读下去的重要因素。显然,融融的这个开头是非常成功的。如果用一般人的写法,也许几句话就够了,比如写到:“罗云龙是一家公司的老总,今天他来上班,却心事重重,连电话都不接,因为他想起昨天晚上在公司庆功会的宴会厅上遇到小凤的妹妹小燕,小燕告诉他多年未见的姐姐的电话,让他想起和小凤的一段刻骨铭心的情爱故事。”
可是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么简单的故事情节写成2000多字一节呢?就是因为要有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只有这样,你的文字才能变成“小说”。
比如开头第一句“男人的中指轻轻地扣着秘书的办公桌面,”就是罗云龙的出场戏,他是老总了,可以在秘书目前扣着中指,符合他的地位和个性特征。他西装笔挺风度翩翩,对秘书说上午不接电话。而秘书呢,俯首帖耳称是,“仰头笑着望了他一眼,正想张口寒暄,裂开的嘴唇马上合拢。”罗总的说话和动作,秘书的说话和动作,都是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细节。
我们在接下去会看到很多罗云龙的细节描写,我想说的是这个秘书是个跑龙套的人物,但作者并没有忽略。我看到很多小说,对于跑龙套人物基本上没有细节描写,以为不重要,其实如何写出边缘人物的细节,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只是随意用本书开头的几句话来说明长篇小说的语境必须是文学性的行文,生动的细致的形象的。这种细节描写在这本书里很容易找到,但是也有忽略的地方。比如第2节写云龙的师兄,开始是这样写的“师兄脾气倔强,以前与车间主任顶撞而被取消了升级和加薪,这次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当上了‘总司令’。”师兄是如何顶撞的?我想应该有更具体的描写,而且一两句话就可以,就像写那位秘书一样。当上了什么‘总司令’,我们这一代人看得懂,年轻人看不懂,你要多一些具体描写。我们的作品不当是给当代人看的,下一代人也要看。
我说的这个这个细节忽略也许一般读者不会体会到,没有必要这么认真吧!为什么我会这样想?因为我看的优秀的长篇,那些不朽的名著,几乎没有漏掉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细节。写作就是要有这种认真的态度,才经得起艺术的检阅。这种细节的忽略在本书中也可以再找到几处,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总之,只有和那些不朽的名著比较,我们才能找到写作的差距。 我这里的看法是很粗浅的,只是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让我们这些喜欢写作的朋友能够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写出更具文学价值的作品。
近年来我看到过一些文友写长篇,人物太多,事件太多,往往是看了几遍都记不住这个人的特点?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就是因为没有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作为作者,往往觉得那些次要人物边缘人物不重要,不必看得那么仔细,自己在创作的时候也是随意写上几笔,写完后面自己都忘记了前面有这个人。其实那些你认为不重要的地方也许正是读者认为重要的。你交代不清楚,也许不是因为不重要,而是难写。对此我就深有体会,明明知道这个地方写不好,但是要写好的话很伤脑筋,于是就跳过了。缺少细节描写的话,就只剩下情节,其实情节比细节更容易把握。我认为情节是结构,细节是血肉,细节最能检阅读者的文学功底。半年前我写了一个6万字的长篇架构,加上细节可以写10几万字的,因为我想不出细节,就一直放在那里,我知道自己可能不具备写长篇小说能力,除了在土楼山区下乡10年具有的切身体会,以土楼知青题材写了回忆录和小说,其他的题材实在很难写下去,自己的局限自己知道,如果写不好宁可永远压在箱子底下。
其实衡量一部长篇写的好不好?可以看读者是否能够比较轻松地阅读,如果读者看起来很费力,证明你的构思或者情节出了问题,或者线索杂乱,或者是细节描写不够等等。一句话,就是没有把握好小说的写作的基本功。你写一篇没有个性色彩的文字,一篇平面的文字,一篇“一维码”的文字,没有多维的形象,没有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却在意拔高境界,勉勉强强说你的小说境界有多高,有多深刻,都是站不住脚的。
如果要仔仔细细地阅读融融的这个长篇,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精彩的地方,请原谅这里我没有时间一一指出,如果有时间的话,我可以细细道来。我们在这里只是说那些可以充实的地方,可以写得更好的地方。比如对于一些重要的人情节,如果能加重一些笔墨则更加震撼人心。比如姚老师的故事写得太简单,尤其是姚老师在文革中被扣有不伦之恋,引诱罗云龙的一事,是谁的恶作剧?是利用什么人捏造的,没有交代清楚,而这正是读者的看点。读者的看点还有“上海的报纸就像北京一样,前面的倒下来,后面的扑上去。”我知道的文革故事很多,但是对于文革媒体的故事知道很少,那些前仆后继为真理倒下的媒体工作者们,我们为你们致敬。这是非常打动人心的故事,我是第一次听说的,很喜欢一些更具体的细节描述,遗憾的是没有看到。这是插话,这不是作者的错,是我自己的感受。
也许你会说,融融的这个长篇主要是写忏悔,你说的看点不重要,如果什么事都要讲清楚的话,那不是喧宾夺主吗?我认为不是这样的,那些作为“宾” 的人物,正因为文笔少,才要写出他们最具个性特征的文学语言。你说主要是写爱情的忏悔,这是作者的意图,但是读者的解读是不一样的,读者要你的是一个完完整整的故事,只要有一个人物出现,你必须就要有这个人物的具体形象,你要把你讲的故事都说清楚,不然就不要说,那些优秀的作品,往往是三言两语就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不仅是忏悔,而是一段历史的悲剧,对这个悲剧的反思。比如那些文革中前仆后继倒下的新闻媒体们。再看叶彬,像叶彬那样位高权重的官,在文革中心里却是极度恐慌,他在土改和反右中斗过被人,生怕有朝一日自己也被人打倒,于是挖空心思地为找一个出生好的工人当女婿,当自己家人的政治保护伞。他为什么不找一个当官的女婿呢?因为这女婿可能随时丢掉乌纱帽,把他们一家都连累了。最后云龙成了他的女婿,结局却比他更惨,云龙没有倒在政治运动中,却倒在从一开始就不幸的婚姻里。我们这一代,很多人都有像叶彬那样的内心恐慌,文革的阴影,20年前有,今天有,国内有,海外也有。我看到读书会的很多朋友,非常关心中国的前途,希望中国人的人心也能像西雅图的天空一样晴朗。他们是值得我学习的。
长篇小说是文学的制高点,文学,就是要写人性,人性一直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在人物性格转变和重大事故发生的时候要加重人性的笔墨,比如云龙的死,生命消失了;比如叶红在火车上被人挤扁,肢体变形了。都是非常重大的事故,却让人觉得很突然,几笔带过。小说就是要制造矛盾,解决矛盾,人物性格的转变和重大事故发生都是写人性内涵的最佳时机,也是读者的看点,要仅仅扣住不放, 比如制造氛围,加强场景描写和心理描写等等。这些都是我在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时候老师特别强调的。
我在上面说了文学描写必须具有多维性,但并不是有多维的描写就很“文学”,只有那些深入表现人物命运悲欢离合,人物性格喜怒哀乐的文字,才具有观赏的价值。
最后的忏悔和救赎是本书的精华,除了死去的云龙,所有活着的人都在忏悔。叶红的忏悔是“如果我在结婚后对云龙好一点,他就不会嗜酒,那时,他的女朋友瞒着他出国,他找不到,已经死心了。”她抱病死里逃生之后,她的父亲叶彬把一切灾难都归自己,承认所有这一切都是他的错,是他造成的。叶彬为了保全自己的的家庭和地位,强迫女儿女婿成婚,到头来害了女婿,女儿也差点丧命。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多么的可怕,这种悲剧正是来自中国大陆那个政治动乱年代的时代悲剧,谁是该忏悔的那些悲剧的始作俑者呢?一个连做人的尊严和生命都可以被随时撂倒的国民,会有什么美好的爱情呢?也许有,很少。这是我对爱情忏悔录的一点解读。我们的社会需要不需要忏悔呢?我们的民族需要不需要忏悔呢?
再来看救赎,是谁救赎了小凤?是杰克,他明明知道小凤怀的是云龙的孩子,但是丝毫没有减少对她的爱,因为爱一个人,尤其是爱一个可以成为终身伴侣的人,就是要像她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样,并且要超越这种爱,比她爱自己更爱她,所以杰克对她说“看着你受苦,我心疼啊!”这种境界是多么的高尚,小凤怀了别人的孩子,他不在乎,只在乎小凤在受苦。小凤不爱他,或者背叛他,他都无怨无悔。这种爱,没有信仰的人是感受不到的。
我们这里提的信仰是基督教的信仰,我相信大家可以从身边的基督教徒感受到这种大爱的存在。融融的立意很明显,杰克是上帝派来的解救小凤的,神就是爱,没有神就没有爱,神就是来救赎他们,来终结他们的苦难?如何终结呢?我们可以在书中看到,当杰克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候,他唯有祷告,唯向神忏悔,神就伸出大爱的手,让他们重新得到幸福美满。
在融融的救赎篇章里,不是单纯的说教,而且用鲜活的文字来启迪人们心灵的信仰,比如一个美国老妈妈能出口成章,她对小凤说“一点烛火经不起晃动的空气,哪怕是轻轻的一身叹息。姑娘的光明亮在心里,心里的灯火永不泯灭掉。”诗歌的语言,鲜活的性格,出现在老人身上,小凤不能不刮目相看。我推测这首诗歌,很可能是融融参加美国教会中听到某位姐妹唱的,拿来运用在写作中,恰到好处。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这本书和融融的长篇小说《死亡日记》一样,基督教的信仰成为融融写作的生活源泉。你相信神吗?相信耶稣基督就是神吗?神的大爱是什么?你需要忏悔需要救赎吗?也许融融可以给你很好的答案。
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写的信仰的话题是很难写的,比如你去教会,你可以随意参加信仰的讨论,但是如果你把这些讨论写出文字的话,肯定有很多争论,会有负面的压力。我以前写过,现在不敢写了,生怕出错。
融融这本书写信仰,我觉得已经写到让没有信仰的人感动了,这就不错了。书中的一些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在教会里大家都是兄弟姐妹,没有辈分,没有血缘的区别,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小凤的孩子也是大家的孩子,大家天天为她祷告,为她求助。这是大家都了解的教会的故事,关键的是,融融把这些故事运动在活生生的事例之中,而不是在传道。
最后补充一点,大家看还有117页的“那时还没有受孕和代孕技术”,我觉得不妥,长篇小说的语境不要超越年代,要站在那个时代的感想来写。你看那些优秀的长篇,都没有这种超越。
我今天来这里,其实就是和大家聊聊天,西雅图写作的朋友不少,希望今后大家有更多的机会来讨论文学创作。
2019年1月26日于西雅图中心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