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花园:莎士比亚的鸽子花

大二那年的五一节,我和同宿舍的成都妹约上友好宿舍的三个男生一起骑单车从厦门去泉州城。

我一点长途骑车旅行的经验都没有,穿着短袖和运动短裤,防晒霜也没擦,就兴冲冲地上路了。

一开始大伙还干劲十足,飞快地蹬车,几个小时后,方叹“路漫漫其修远兮”,不知何时是个尽头。虽是五月天,日头却毒得狠,晒得我们汗流浃背,公路上的灰沙尘土扑面而来,感觉很不舒服。我开始懊悔自己骑单车百里行的决定。可已经骑到半路了,没得回头,我只得咬着牙往前行。终于在日落之前,我们骑到了泉州大桥。

 进了泉州城,才发现麻烦来了。友好宿舍的几个男生是打算露宿街头的,身上只带了很少的钱。我和成都妹只带足了自己的那份。我们两个女生一听说要露宿街头,顿时吓得花容失色,坚决否定了男生们的突发奇想。我们将身上所有的钱都交给友好宿舍的老大哥老张,由他统筹安排。待住进了便宜的旅馆,老张算了算,我们的钱只够住宿和吃饭,根本没有闲钱买票去风景区游览。

既来之则安之,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决定厚着脸皮硬闯了。

第二天一早,我们来到了举世闻名的开元寺。绕着寺庙外围走了一圈,我们发现了一农家小院。他们的鸡窝和寺院的外墙紧挨着,鸡窝旁有一棵高高的凤凰木,半个树冠都伸进了寺院。我们只要爬到鸡窝顶,再攀着凤凰木,就可以翻墙神不知鬼不觉进到寺院里了。

成都妹一米七的高个,是游泳健将,友好宿舍的几个男生的运动天赋也好,“刷刷刷”,全都轻快地爬到鸡窝顶,又拽着粗大的树枝翻到了寺院的墙头。 我个子娇小四肢不协调,运动能力差,勉强爬到了鸡窝顶,任他们几个在墙头怎么拉扯着我,我再也爬不上去了。

他们只得悻悻然从墙头爬下来,开始想其他办法混进庙里。我很沮丧地跟在他们身后,内心在责怪自己拖累了大家。小时候读《西厢中》的那段:“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当时只觉得明月东升,清风拂面,花影珊珊,一对璧人儿偷偷私会,一定很美很浪漫。泉州之行让我明白了,偷情也是要有良好的运动细胞的。张生和崔莺莺必须身体健康,轻巧灵活,才能上得了树,翻得了墙,谱得一首西厢情缘。

正在胡思乱想时,寺院的后门突然开了,一个老和尚走了出来。我急急追了过去,大叫一声:“方丈留步,方丈开恩。”老和尚停住脚步,好奇地打量我。我同他说了我们的经济窘况,并表示大老远来结一趟佛缘不容易,请方丈高抬贵手,让我们免费进寺。

老和尚果然慈悲,让我们从后门进到大殿,我们的门票钱就这样省了。我得意地对同伴说:“这叫四两拨千斤。先别忙着上树,要开动脑筋,先进的思想才是生产力。”

因为有了这段爬开元寺的插曲,我十分赞同电影《恋爱中的莎士比亚》的莎翁人设:文思敏捷,浪漫多情,体格强健,擅长多项运动,可以轻易溜进花园,顺着楼房的红砖墙爬到阳台上与爱人会面……,最后莎翁将这段私会经历搬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

除了总结出戏剧创作中的“户外偷情”必然具备的几大要素,我这个花草迷还注意到莎翁的多部戏剧作品里反复地提到花匠和花园,花园既可以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幽会的浪漫之地,也可以是老哈姆雷特遇害的晦蒙之所。有人做了一个统计,莎士比亚总共写了180多种本地花草,并擅长引申和比较,将观众带入栩栩如生的情境之中。

为了方便后人按书寻芳,北美出现了30多座“莎士比亚花园”,欧洲也有五座花园打着莎士比亚的旗号。花园里面有国人熟悉的玫瑰,百合,三色堇,雏菊,紫罗兰等,也有大家不熟悉的(或者不了解其背后含义)的花草,如鸽子花(columbine, 俗名来自拉丁语columba,意思是鸽子)。

鸽子花分别出现在《爱的徒劳》和《哈姆雷特》中。《爱的徒劳》的第五场的舞台表演中提到它,《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娅在恍惚落水前念着各种花名:“这是表示记忆的迷迭香,爱人,请你记着吧。这是表示思想的三色堇,这是给您的茴香和鸽子花,这是给您的芸香,这儿还留着一些给我自己。”

(Ophelia: There's rosemary, that's for remembrance. Pray you, love,

remember. And there is pansies, that's for thoughts.

Ophelia: There's fennel for you, and columbines. There's rue for you,

and here's some for me。)

台词中的鸽子花是一种半米高的草本植物,学名Aquilegia vulgaris,叶子三裂,春天里绽放蓝紫色的花朵,花型酷似展翅的鸽子,花萼花瓣相互交错,在与花梗连接的地方构成旋钮状,又被称为“奶奶的帽子”(Granny’s Bonnet)。它用来隐喻男性的忘恩负义和不忠,“茴香”则暗示国王喜欢被阿谀奉承的弱点。

鸽子花在欧洲文学和艺术上有很多含义,它的三片叶是三位一体的象征,五片微卷的花瓣被视为五只鸽子围成一圈,代表“圣灵”。在宗教绘画中,鸽子花代表圣灵和耶稣。

《哈姆雷特》的中文版将“columbines”被译成了“耧斗菜”,这是中国人的叫法,因为花朵看上去像农业上使用的播种农具——“耧斗”。漏斗菜广泛生长于北半球的温带地区,有大几十个品种。它们的奇特之处在于: 五枚花瓣基部向后延伸突起,形成一个管状花距,且在花距的末端会不同程度的内卷,像极了“猫星人”的爪子。

这些花距长短不一,引起了人们的不同解读,因而产生了多个有趣的俗名。它们在喜马拉雅地区被称为“猫爪花”。在欧洲山脉的森林边缘、高山草地,当地人 也能见到这种花瓣两端向外飞翘,像两只振翅欲飞的小鸟的花儿。著名的瑞典植物学家林奈认为它们是一只只搏击长空的大鸟,为其命 名“秃鹫花”(拉丁属名“Aquilegia”与秃鹫的拉丁语“Aquilinus”具有同源词根)。在北美,它们的花色和花型更加 丰富多彩。花距既有超长弯曲的,也有粗短的中长距;花色美丽,有紫色、白色、黄色、红色,还有紫白相间、粉红相衬。有单瓣花,重瓣花,甚至是层层环绕的叠瓣,看得你眼花缭乱,以为见到了群鸽乱舞。北美人亲切地称它们为“Columbine”(像鸽子的花儿)。

我曾在户外的荒地上见过BC省原生的红色鸽子花(Red Columbine,学名 Aquilegia formosa)。朵朵小花低垂着头,在微风中轻轻摆动,像是一群指着脚尖旋转的芭蕾舞女演员,也像漫画书中的玛菲特小姐(Miss Muffet),将裙子轻轻抬起,而后屈膝向台下的观众致意……

鸽子花靠种子自我繁殖,不喜欢特别干旱的环境,平时注意多浇一点水,就能年复一年地生长和开花。我这个喜欢奇花的懒人也在自家前院种下了一排,五颜六色的花从春到初夏热热闹闹地绽放着。我常常对着这一群花仙子发呆,是叫它们猫爪花,还是秃鹫花,鸽子花,耧斗菜呢?

有些小烂漫的我,当然是效仿莎翁,叫它们“鸽子花”吧。

 

 

蕙兰 发表评论于
真漂亮。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