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二十年是古籍收藏的黄金时期
20多年前,古籍拍卖会尚未出现,古籍书店是这类收藏品的主要流通渠道。那时花10万元人民币即可拿下一册宋版书,元版书的价钱更低,平均每册才1万元。如果当时有现在的收入,恐怕很多人早进入了“暴发户”的行列啦!
1993年9月22日,北京中国书店举办了“北京首届稀见图书拍卖会”,这是中国自解放后古籍拍卖的第一次。
1994秋,中国嘉德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古籍拍卖。
由此,中国的古籍拍卖开启了新的旅程。二十多年来,古籍拍卖逐渐为大家所认识从小众走向大众的视野。
1995年嘉德秋拍,一册宋周必大刻《文苑英华》以143万元的价格被海外竞得(当时古籍还没有引起大陆有收藏实力的收藏大家的重视,普通的收藏家囊中羞涩,所以被海外竞得,当然不可跟现在同日而语)。
1999年一部宋刻《春秋经传》四册以176万的高价被国内博物馆购得。同年,六册元刻《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以209万落槌。
2002年,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钱镜塘藏明代名人尺牍》以99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被上海博物馆购藏,再创中国古籍善本拍卖世界纪录。钱镜塘(1907-1983),浙江海宁人。中国书画收藏大家。多达20册的明代名人尺牍内收从永乐至崇祯间共400余人,600余开。堪称明代名人书札和书法大全。
2005年春,过云楼藏书(实际上是四分之一的原过云楼藏书,179部善本)现身中国嘉德,最终以2310万元人民币被神秘买家买走。这批藏书包括国宝级的宋版《锦绣万花谷》。几代人守护着千年流传下来的古籍,他们的故事说出来都是泪。
2011年5月22日,中国嘉德春拍古籍善本专场上,传世孤本-元抄本《两汉策要十二卷》(16册)以 4830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撼动全场。本书是元赵孟頫所抄(很多人持否定意见, 我也怀疑)。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珍贵(媒体的推波助澜助推了价格?拍卖的水太深)。在抄本之下是赵孟頫书法唐诗真迹。
2012年, “广韵楼”藏海内外孤本—隋朝陆法言《巨宋广韵五卷》南宋麻沙镇南刘仕隆宅刻本,最终以3450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创造了中国古籍拍卖的新纪录。此书在2018年又出现在了保利拍卖会上最终以8510万成交。六年间,涨了5000万。
2012年, 过云楼藏书(179部善本)再次出现在拍卖会上。七年之后,这批书从2300万长到了2.16亿。那个神秘的买家赚的满满的。我们仍旧不知道他的身份。
过云楼其他四分之三(541部古籍善本,惊人的数量)在1992年以40万元的低价转让给了南京图书馆。
2017年嘉德春拍,康生旧藏程甲本《红楼梦》百二十回以2090万元人民币落槌,最终以2403.5万元人民币成交。
2018春拍,曹锟旧藏、宋刻孤本《石壁精舍音注唐书详节》以1.104亿元成交,创造古籍善本全球拍卖纪录。按现在的标准,民国的很多军阀其实也是文化人。大家可以看看下面他的字画,挺有个性的。
2018西泠春拍中,北宋《开宝藏》两残页以276万元成交,创宋版残页的最高拍卖纪录。就几个书页,拍出了天价。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雕版印刷的大藏经,刻于宋太祖开宝年间四川的益州,故称为《开宝藏》。她以书法端丽严谨,雕刻精良著称。《开宝藏》没有界栏依然排列整齐。每纸23行,每行14字。据传为保证《开宝藏》的印制质量,所有雕版全部采用黄梨树,寒冬砍伐后用中药浸泡两年,再放置十年以上使其干透、定型、不开裂才用于《开宝藏》的雕版。
2018年,天禄琳琅宋版首部著录乾隆御题《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存卷首、卷十至十五)以1800万元起拍,2650万元落槌,加佣金最终3047.5万元成交。
2018年另外一个天价是中国嘉德所拍出的安思远所藏的11种善本旧拓碑帖(其中包括宋拓七种)成交价1.93亿。安思远是美国人(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1929-2014),著名亚洲艺术品交易商,鉴赏家和收藏家。此人专注中国古董,是一个神级的中国古董通。
与其他的艺术品门类收藏相比,古籍善本收藏的门槛较高,要求藏家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各个时代的纸张,版刻风格,版本等有所了解和鉴别)与审美趣味。尽管,该门类在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目前所占份额不高,相信随着大家对古籍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会喜欢上古籍。
过去的二十年是古籍收藏的黄金时间,从拍卖的价格可以看出,古籍的拍卖价格节节攀升。虽然上面只是罗列了稀少的宋刻本等顶级古籍,其实,相应的不同级别的古籍都有大幅上涨,像此前不被人所重的清末民初的石印书籍也都有明显上涨。相比书画的拍卖价格,古籍的价格仍旧偏低。古籍非常难以复制,能够流通的古籍数量是越来越少的。虽然绝大多数的宋元版刻古籍都被各大图书馆公藏,但是明清时期大量的精刻本,初刻本,稿本,批校本等古籍还在民间。随着国内收藏财力的增强,收藏在全世界其他国家的中文古籍如日本也会逐渐回流中国。如2013年底北大斥资1.5亿元整体购入日本大仓古籍达两万册。这就是一个极好的开端。
古籍收藏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