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周末在中文学校,出错了门,只好步行绕学校半周去停车场。学校本身是镇子上的中学,不大,周末租给中文学校使用。
出门经过一小段路,不到50米,路的两头分别是学校正门停车场和通往后门的小路。后门供校车专用,只附设小型工作人员停车场。家长或老师即使从后门进了,也要停到正门那边。路两边是两栋教学楼,一层各有楼门出入,二层用天桥连接。平时可能是出于安全考虑,两边路口都不对机动车辆开放,有手动栏杆门挡住,形成一小段封闭的通道。
步行街口顶着栏杆停了两辆车,门上只写着“Do not enter”,没写不准停车。中文学校上课期间,停车的原则是随性——怎么方便怎么来,集体患色盲加文盲,黄线白线消防线什么色系都没关系,谁也甭说谁。
天寒地冻,校园和停车场附近连个碰瓷的也没有,忽然从后门开过来一辆车,拐下通往主校园的路,往这边开过来。我以为这辆车打算加入顶门的那两辆,没想到,车主下车后直接去开栏杆门。原来,她想开车穿过这个通道抄个近路。这个倒新鲜,我第一次看见私家车去搬开公家设的路障。真是奇葩处处有,继续看看她怎么作吧。
她明目张胆开门,却只打开了一半,也许不是那么理直气壮。再重新上车,慢慢挤进栏杆门缝。她高估了自己驾车的能力,把门缝大小留得刚刚好,没什么余地,几步路开得是期期艾艾,扭扭捏捏,瞻前顾后,好像做错了事的小媳妇,一直陪着小心,“不好意思啊,让我过一下”。
我在旁边捡到个热闹看,忽然就理解了为啥国内人行道或是商家门口任何不让停车的地方都有大水泥墩子堵着,越来越精湛的车技可以穿过任何活动门啊。可是开车绕学校半圈到停车场,也就一、两分钟的事啊。费这个劲是过啥瘾呢?可能不习惯地广人稀的大农村,自己找地儿挤挤,有点回家的感觉?
我远远地看见她好歹总算是蹭了进来,正想拍手祝贺钻缝成功,她又下了车,弯腰查看车身。难不成小心加小心还是把车刮了?大过节的,好好的一辆红车,多喜庆,这事闹的。她用手左摸摸右摸摸,摸完了直起身来准备走,还不放心,近看远看,不知有没有看出个道道。最后终于去把栏杆门归了原位,还好没把气撒在门上。
上车接着开,自己钻进来的套还要把自己弄出去。三秒钟之后,车开到路的另一端门前,运气很好,这边的栏杆门外没有其他的车顶着。大姐熟练地重复了刚才那一套,停车,下车,开大门;上车,开车,出门;停车,下车,回去关大门;上车,又开三秒钟,终于到达主停车场。这次是一气呵成,一点毛病没有。
我跟着长吁一口气,看看人家这聪明人,有韧性的人,坚持到底的人。不走阳关道,偏挤独木桥;碰上桥上还有把门的,还就不服了,把门拆了也得走。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有困难迎着困难上,没困难制造困难也要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回家把这事跟国内朋友一说,没想到还招来一顿批评。你呀,在美国的安逸日子过得久了,人就变得不思进取。你不要盯着人家什么不按规则来,不是省不省时间的事,思维不能固化。那路没人管,没老虎,也没摄像头,怕什么?要是绝对禁止通行的话,学校该把门锁上。
走捷径有什么错?这叫创造机会。吃点小亏,麻烦一点,都正常,没占到便宜都没关系,放着捷径不走才是吃大亏。你不走,别人照样走。搞不好你规规矩矩去绕路的功夫,别人早就抢在你前头了。
再说,那些个成功人士,哪个是守了你的规矩?看看人家,生孩子一定自带成功基因,知道怎么另辟蹊径。你努力努力再努力,没闯劲也白搭。你看看人家开什么车,你开的什么车?什么时候你也开上跑车了,再跟我叨叨什么规则。你就好好在那儿混着,别回国啊。要是回国啊,连shi都吃不上热的!
唉,话不投机半句多,叫她这么一叨叨,闯关的有道理,旁观的倒是矫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