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就记得每年春节前我妈妈都要带我弟弟去理发,因为“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对小孩儿来说,押韵的都是真理,于是我对此深信不疑。但这个真理到我儿子这儿却不管用了,因为haircut和uncle不押韵。我儿子本来就反感理发,对于无端在春节前增加一次理发更加抗拒。其实我根本不相信我儿子的头发会威胁到我弟弟的生命,我认为我父母也并不相信,但每年农历春节前,只要我传给他们一张照片,证明我儿子正在理发店里受罪,我父母就会很高兴。
我女儿曾经在11年级学过世界史,其中有一章讲古代文明。有一天,她告诉我:“今天我们学了康fish。”我顺着发音联想了一下:“你们学的是Confucius(孔夫子)?”她得意说:“你看,我发音还不错吧?你一下子就听出来了。我的朋友维多利亚的妈妈就没听出来,因为维多利亚把Confucius发成了confusion(困惑)。”把孔夫子听成“困惑”,这是一个老梗儿了。我当年在美国大学当助教的时候就听说过。孔夫子对于美国学生来说肯定是个千年困惑。据我女儿说,连老师似乎都不大懂。教到中国文化这一节就带着大家读了一遍教科书,然后宣布下课。
我还是很关心她学到了什么,于是问到:“孔夫子说了啥”?她说:“说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那人和人之间有哪几种关系?”她掰着手指头数:“父子、夫妻、朋友、兄弟,还有一种是啥来着?”我提醒她:“君臣?”她恍然大悟:“对了,就这种最变态,所以我总是记不住。其它还好,只是不怎么健康。”“怎么不健康了?”“年轻的对年老的要尊敬、服从,妻子对丈夫要尊敬、服从。这还不算不健康吗?”我说:“其实也没有那么绝对。你也可以理解成孔夫子只是要求人们按照角色的伦理规范来出演这些角色。美国不是也有那么多讲parenting的书吗?美国人也认为做父母就要像个做父母的样子。这些书就是在阐述对于父母的角色要求,提供如何做父母的建议。”
她说:“要是照你这么理解,那中国文化就和全天下的文化没有区别了。可要是那样,中国文化还有什么可学的?”
我反问:“那你觉得中国文化有哪些值得学呢?”
她说:“我觉得中国文化有合理的部分,也有不合理的部分。中国文化中合理的部分可以忽略,因为其它文化也有。只有不合理的部分才值得学。”
她所说的“学”(study),并不是以遵守为目的的学,而是以了解、研究为目的的学。她的话要是让汉学家们听到了,肯定鼻子都气歪了:我们皓首穷经研究的,难道都是不合理的部分?这时我儿子帮腔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这个肯定是中国特色。我不知道还有其它哪种语言是haircut和uncle押韵的。”
我对于语言也没有研究,也不能把各主要语言都考察一遍,看看还有哪种语言是haircut和uncle押韵的,所以只好在心里翻个白眼。
前几天新闻中谈到有一位明星不让他的孩子受正规教育,而是把孩子送进了一家专门研习国学的学校。明星的妻子谈到国学的好处时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她的孩子去完洗手间都会主动洗手,因为他们从《弟子规》里学到了“便溺回,辄净手”。我听到这个例子,就想起了我女儿以前的不完全论述——中国文化里凡是合理的,在其它文化里都找得到。的确是这样,从没读过《弟子规》的西方人也知道上完厕所要洗手。
再想一想,中国文化提倡的“孝”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按《尔雅》的定义:“善事父母为孝”,那就跟西方文化也没什么区别,因为西方文化也不提倡打爹骂娘。只有当你强调“百行孝为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才是在坚持独特的中国传统。
眼瞅着春节又到了。到底要不要坚持让我儿子去理发呢?毕竟中文是我的第一语言,“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铿锵韵律对我的心灵还是有一定的震摄作用。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我于是上网搜索,想看看这个说法的来源是什么。网上解释说:当年满族人入侵中国之后,强行推广一种新发型,而汉人坚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为反抗剃头而发动了若干起义,均被残酷镇压,包括著名的“嘉定三屠”。汉人为了找回自尊心,就挑了正月来抗拒剃头,并编出“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伪传统,而满人居然信了。还有人说“死舅”谐音“思旧”,此乃暗地里表达对明朝的忠心,而满人中文修养不足,竟然也没识破。
这么说,“正月剃头”纯属无稽之谈。我心里有了谱,但为了我父母开心,我还是会要求我儿子理发。如果没有一张外孙子哭丧着脸坐在理发店里的照片,我父母心里就会不踏实。今年我这样做我儿子的思想工作:将来你姐有了孩子,给他们剃头的事儿,包在我身上。我儿子想象未来外甥(或外甥女)鬼哭狼嚎被扭着去剃头,知道在漫长的时间中不是自己一个人在受罪,终于开心地笑了。
看,传统文化就这样传承下去了。
谨以此文祝广大网友新春快乐,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