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诗
寻隐者不遇
*
据说魏野寻仙访道曾误入蓬莱仙境。岛上香风四处吹拂,上千年的松花不时从古树枝头悄然落下。在岛内一座山的半山腰,魏野看见一处庭院。院门敞开着,里面却一个人也没有。魏野想:屋子的主人必定是到山里采摘仙药去了。那山想必极高,庭院的地面飘满白云,仿佛久已无人打扫。而白云之上是一片清虚。再也没有一丝云能飘得更高了。主人的屋子就坐落在那一片清虚之中。后来魏野把这次经历写成一首诗,《寻隐者不遇》。从诗的名字来看,他最终也未能等到真人归来。不过,虽说当时魏野是眼睁睁的看到了这一切,但有时亲眼所见也未必是真。所以,就算是他一直在那里等下去,就算他最终寻到了那隐居山中的真人,恐怕到头来也还是免不了一场空。
*
寻隐者不遇
(宋)魏野
寻真误入蓬莱岛,
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
白云遍地无人扫。
碧瓦
*
每当一个人的时候,他时常想起一座碧瓦覆盖的小楼,陷入回忆。他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讲过那座楼覆盖的是怎样的碧瓦,以及那些碧瓦给他留下了怎样深的印象,让他再也无法忘记。另外,就是那座楼的每一扇窗都拉着窗帘,即使是在阳光最明媚的日子。楼外有一座漆成了红色的木桥,一条小河从绿草连天的地方斜斜的流过来,穿过小桥。在无风的春日,空中飘着杨絮、柳絮,鲜红的海棠花和白色、粉色素雅的梨花,落满小楼周围。只是那些飞絮仿佛非常轻,一点重量也没有,悬浮在空中,极其缓慢的移动着。
“你还好吗?”
“噢,还好。”
“再要咖啡吗?或者来点甜点?”
“噢,不,不必了。我已经很好了。”
“那我可以把杯子收了吗?”
“嗯,当然啦。谢谢啦。”
“没问题。”
服务生拿起了杯碟,又麻利的擦了擦桌子。然后,走了。他面前的桌子空了。他坐在那里。
刚才,我看见服务生在转身走时看着好像他笑了笑。现在,他也已经走了。
*
碧瓦
(宋)范大成
碧瓦楼前绣幕遮,
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
不雨棠梨满地花。
初夏
周日,我出城登上一处高台,想眺望春色。可春色已经不见了。就是这样。那些桑树被贪心的农家摘得稀疏,露出了枝条。现在蚕都已经老了,就要吐丝,作茧自缚。菜花也都熟了,结满菜荚。只是蝴蝶还会不时飞来。
初夏
(宋)范大成
清晨出郭更登台,
不见余春只麽回。
桑叶露枝蚕向老,
菜花成荚蝶犹来。
白马
*
之一
城中发生了叛乱。到处冒着黑烟。这时,从北门跑出一匹白马。白马一直跑到我的面前,停下来。我看见马鞍空着,马背上插进两只箭。从那里渗出的血和汗水混在一起,把那一块皮肤染成淡粉色。白马在我的面瑟瑟颤抖。我想说点什么安慰它,白马却开口对我说:一切都过去了。我于是默默转过身,弓下腰。白马伏上我的背。我背起白马向东北方向跑。路边黑色的树林开始向后方移动。过了一会儿,白马在我的背上说:城里死了很多人。停了停,又说:但一切很快就会过去。我什么话也没有说,继续跑着,泪流满面。
之二
城中发生了叛乱。到处冒着黑烟。这时,从北门跑出一匹白马,一直跑到我的面前。我看见马鞍空着,马背上插着两只箭。箭头没入肉中。我流下眼泪。但这时看见白马正望着我。我吃惊的有些不敢相信,迟疑的看着它的眼睛。它的眼光里在鼓励我。于是,我纵身上马。并用鞭子狠狠抽打它。白马开始跑了起来。越跑越快。我看到四下里的火光,到处是喊杀和哭嚎的声音。我的心中开始渴望。我知道每个人都相信:死一次是远远不够的。
*
白马
(唐)杜甫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
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近时主将戮,中夜商於战。
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
幽
默
感
*
我一直觉得耶稣的精神不太正常。他会周期性的变得极为耐心,然后又变得极度狂躁,有时还会产生幻觉。他很可能在中东或埃及学到过一些小魔术,但他相信那些都是真的,是他显示的神迹。不过,耶稣是一个人生态度积极的青年,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身正能量,热心公益事业,有一种忘我的激情。他对世界充满了眷恋,发誓要再回来。
释迦牟尼是有大智慧的。相比耶稣,他非常理性。但过于清醒是他的问题。因此,他是一个极度的悲观主义者。他对于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留恋。而拯救他内心彻底绝望的,是他的幽默感。释迦摩尼有一种极冷的幽默。其表现就是他的传播佛法,普度众生。他以一种漠然幽默的目光注视着天下众生,包括他的那些真诚而痴迷的信徒们。他知道他们想从他这里得到神奇的东西。于是,他就给他们讲授佛法。但他知道他其实什么也没有给他们。而他们除了此生此地还能去哪?况且他们对此生此地其实是如此留恋。他教给他们的只是放弃。可他们依然总是想着从他这里得到,并以为他们确实都得到了。
在灵山之会上,他不再说话了,只是拈花示众。当时,众皆默然。只有一个人笑了。于是他知道了,下面的那个小伙子懂他。他也有一种幽默感。
Almost a loneliness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夜行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我解衣正要睡下,这时月色从窗口涌进来。我于是心情不宁,无法睡去,便去找住在承天寺的张怀民了。但到后看见张怀民的房间已经黑了灯。或许,实际是我又不想见他了。于是,我独自一人在中庭漫步。那时,庭下像在积水中一样空明,藻荇在水中交横,那是竹柏的阴影。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不过是多出来一个多余的人罢了。
*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立
2018-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