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华裔教授谈招生:顶尖大学青睐哪些中国学生?

亲情拾录,异国感悟,旅游散记,故乡回忆,生活杂记……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竞争与团队的矛盾




     问:你刚才说的中国学生在人际关系上也会有些麻烦,这和功利心有关吗?

   康:我的读五年级的侄子讲了这样一件事:老师让每个学生都要在班上找一个“对手”。

  每次考试后,赢的同学受表扬,输的要被批评。在这样的氛围中,班上学习好的同学也不大愿意帮助成绩不好的同学。

  让我震惊的是,目前中国基础教育里有太多类似“竞争激励”机制。中国教育从小学,不,从幼儿园就开始灌输的狭隘的竞争意识,清楚地烙在这些留学生的身上,困扰着他们。


  普林斯顿是金字塔尖上的精英学校,对于刚进入普林斯顿的中国学生来说,与其说已经攀登到了金字塔尖,不如说真正的竞争刚刚开始。

     你看,我侄子从小就被这么“教育”。带这种思维的学生,对竞争的理解是很狭隘的,认为把别人踩在脚下就是胜利,把别人比下去就是成功。

  而在实验室更重要的是一个团队的工作,有人发表论文了,大家正一起高兴着呢,就有一些中国学生表现的闷闷不乐,仿佛别人的成功就意味着自己失败。

  还有的科研项目八字还没一撇呢,学生就想“分家”,好算作自己一个人的成果……

  有些中国学生特别想快速成名。这样的心态,学校和家庭教育要负很大的责任。在美国,成绩很隐私的东西,不会公布出来,也就不会造成那么大的压力。他们更提倡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问:两种不同的竞争,就会产生矛盾?

  康:竞争意识过强的学生,很可能缺乏团队精神,以自我为中心,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容易与他人关系紧张。

  在生活的细节上,老生周末开车带新生去购物,晚到了几分钟新生会埋怨;但是新生自己在超市慢条斯理地货比三家,让老生在外面等几个钟头,还以为理所当然。

  还有学生问我:为什么去年邀请他去家里过节的那些美国人今年不再邀请他了呢?

  有时候我会思考这些问题,他们恐怕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


  从小到大,玩完的玩具,吃完饭的碗筷,换下来的脏衣服……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帮他们处理好了,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自然会觉得别人的付出是理所当然。

  而多数美国学生的确更有“公共意识”。比如说主动处理实验室的垃圾。及时对别人表示感恩,我们生物系有许多做后勤工作的员工,他们负责喂养小白鼠、运送实验器材和收发文件、打扫实验室。每到圣诞节,实验室里的美国学生会牵头一起凑份子,每人出个五块十块,买个小礼物送给那些工人,以表示对他们平时工作的感激。

  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往往反映出一个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以及将来他在事业上能走多远。





    欢迎扫码关注我们,谢谢!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