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用意,全在第三句

宁静纯我心 感得事物人 写朴实清新. 闲书闲话养闲心,闲笔闲写记闲人;人生无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七绝用意,全在第三句" 从来未听说此论, 此坛诸诗人认为此论当否?

  • 您现在的位置 - > 作家自由谈
 
余少敏《从黄永胜故里归来》赏析
2012-09-13 17:04:52

                                                                    陈汝定

青石墓碑黄土坟,时人不识大将军。

回眸幕阜虎头岭,半映霞光半笼云。

 

这是   首有意象,有意境,耐人寻味的七绝。也是笔者在报刊上所看到的唯     首写有关黄永胜的诗。短短28个字,化繁为简,评价了黄永胜   生的功与过,蕴含了极为丰富、复杂、深刻的社会内容,令人   唱三叹,低回想象于无穷。

为了便于赏析这首诗作,我们不妨先简要了解   下黄永胜的生平。

黄永胜,生于1910年11月17日,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高桥乡人。16岁时(1927)参加湖北农民自卫队,从此走上革命道路。他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兵团司令。他参加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8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在中共八大、九大上分别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和中央委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就是这样   位从战士成长起来的上将,为党、为国、为民立过大功的人,却在文革中迷失了方向,走错了路,上错了船,成了“黄、吴、叶、李、邱”的头号人物。1980年11月,黄永胜在狱中写了   首回忆自己生平的诗《铁窗望月何时了》:

 

十六投锄从戎身,武昌南湖远征奔。

昔日井冈长征路,今朝回首记犹新。

四十余载如   林,十年监禁辛存人。

惟有赭衣供瘐病,不曾涓埃答人民。

 

“赭衣”,古代囚犯所穿的赤褐色的衣服。“瘐病”,在监狱中生病。黄永胜于1983年病逝,享年73岁。2004年,他的儿孙们将其骨灰运回故乡,安葬在高桥乡的大幕山下。

对于象黄永胜这样的于革命有过大功,晚年又有大过的重要政治人物,我们的诗词该怎样写,如何把握分寸,在有限的篇幅内,历史地、客观地、公正地、恰如其分地评价其历史的功与过,这是   个很值得重视,予以认真研究的问题。因为写诗有别于写文章,不能面面俱到,旁征博引、长篇大论。写诗也不能说大话,唱高调,堆砌政治术语。写诗要用形象思维,用诗的语言艺术地、形象地去状物言情。笔者认为,余少敏先生的这首七绝,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余少敏的这首七绝,采用的是启、承、转、合法。根据所要显示的主要和表现内容的需要,精心选取素材,进行恰当的剪裁和合理安排,使四句诗形成   个有机的整体,使主题得到充分的体现。

“青石墓碑黄土坟”。这首句切题而起,点明了黄永胜坟墓的特点。他生前虽官居高位,立过大功,但他去世后的坟墓不是“豪华型”的,它只是   座普通的,仅只立有   块青石墓碑的“黄土坟”,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诗人这样写是要告诉我们,党的干部不论职务多高,功劳多大,在他们身前或死后,与普通人比没有什么特殊,也不应该有什么特殊。

“时人不识大将军”。这第二句紧承开头   句的意脉,加以发展,从另   个侧面对诗题做出新的发挥,提出现在的人们,能有几个知道这座普普通通的“黄土坟”内,竟安葬着   位曾叱咤风云的“大将军”呢?这   承接显得连贯、自然,给人以启示,也引起人们的思考,并为下   句作了铺垫。

“回眸幕阜虎头岭”。这是第三句,是转,转得新颖、巧妙、有力,使诗的立意更上了   层楼。施补华说:“七绝用意,全在第三句”(《岘佣说诗》),“若第三句用力,则末句易工”(田雯《古欢堂集》)。诗人没有专注于黄土坟,而是把视线投向了黄土坟背后的巍巍幕阜山脉上的虎头岭。“虎头岭”   词,信手拈来,   语双关,极具深意。既写景,也写人,它寓指黄土坟内的主人“大将军”。据载幕阜山脉在咸安境内的   段叫大幕山(又名大磨山、大母山)
它呈西南——东北走向,全长25公里,由14个名称各异、大小不同的山峰组成,最高的海拔954.1米。为什么诗人单单只看到了“虎头岭”,而不是牛头岭,羊头岭呢?这显然是作者精心选材的结果。因为,“虎”是威猛的象征。自古以来,人们都把能征善战的指挥员称为“虎将”,如三国蜀国的五虎上将、戏曲中的《杨门虎将》。黄永胜   生戎马倥偬,曾指挥过千军万马,南征北战,以“虎”喻他,称他为“虎将”,不是很恰当吗?

“半映霞光半笼云”。由于第三句为结句作了准备,使第四句的合,顺势而下,完美作结,自然入妙。作者融情于景,描绘出虎头岭“半映霞光半笼云”的、极具象征性的生动画面,这个画面   明   暗,对比鲜明,再加上“半映”,“半笼”掉字格修辞手法的运用,不露痕迹地暗寓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对历史人物既不应因其功而掩其过,也不应因其过而掩其功,而应客观地、   分为二地去评价他们。对这些观点作者皆不明言,不直白说教,而是通过景物画面,寓情于景,寓理于景,留下余音,让读者去想象、去体味,这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总之,这   合,画龙点睛,点明诗旨,合得凝炼、含蓄、深邃,句绝而意不绝。

版权所有:文学作家网    京ICP备13046815号-1号

http://www.wenxuezj.com/guanyu.php?id=5

电话:010-52403640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即时通知我们删除。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