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爱“好生”是一种教育低境界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不少教师有这样的经验:学生毕业成人后,对老师热情有礼的往往是那些跳皮捣蛋、顶撞老师的“差”生,而那些遇见师绕道走,见了当没见的反而是那些在校时成绩不俗、老师关爱有加的“好”生。

这到底是教育的一种奇怪的“规律”,还是别的原因所致?

其实,这是因为教师把教育的“低境界”当成了爱。

老师教学生,当然希望学生“乖”、“听话”、“成绩好”、能升上重点中学或大学。凡是符合这些条件的学生,老师都特别喜爱,由于喜爱以至无原则的“宠爱”也不可避免。比如:单独给这些学生“加餐”,生活中给这些学生“无私奉献”,好吃的都给他们吃,私人空间也向这些学生开放,对他们的缺点错误也只是轻轻一笑,像对待亲人或朋友一样毫无原则就任其过去了,不用接受任何惩戒。甚至因此演绎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园丁之歌!

殊不知,老师这样做实际上成了一种溺爱,这种做法事实上也是一种“世俗”或“势利”,因为老师“料”到了这样的“好”生将来必将发达或有出息,所以在潜意识里不敢得罪,甚至蓄意讨好,或者有意进行“感情投资”以图日后学生厚报。

老师也许会说:冤枉呀!我没这么想!

 

错了,老师潜意识里还真是这么想的。并且,这样的“好”生还能给老师带来现产实的利益:考得好老师有面子,有奖金,有家长的回报!

这难道不是老师的势利与世俗?

这难道不是一种教育的低境界?

那么,学生毕业之后,“发达”之后,一切语境都改变了,要他怎么瞧得起“低境界”的教师?怎么愿意与以“恩师”自居的老师相见?再次与老师相见,这些“乖”孩子还要背负着一个沉重的道德包袱。这些都是“乖”孩子不愿与原来的老师相见或对“恩师”不好的原因。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恩师”对学生的期待值较高。

 

别人对你的恩你一点也不能忘;

别人对你的仇你一点也不能记。

 

道德是这么要求我们的。但真正做到者能有几人?

我有两个高中同学,同学甲高考后检查身体时有那么一点点问题,同学乙的家长正好各方面有一点关系,同学乙和家长便帮助同学甲新化长沙,长沙娄底地跑,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最终还是搞通了。同学甲感恩戴德,直呼同学乙为亲哥,呼同学乙的父亲为“干爹”。

这本来应该是很亲很亲的关系啊!

可是,同学甲上了中专以后,就不愿再与同学乙及其家长联系,比陌生人还陌生人!

这真叫人寒心!

然而我又一想,如果同学乙把对同学甲的这份重恩忘得一干二净,若干年后,当同学乙和同学甲私下里见面时,同学甲会不感恩?不主动提及这份恩情?

也许,同学乙及其家长施恩之后,难免表现出恩人之态,让一个孩子无法承受恩情之重。

 

同学甲的这种心态,与众多受老师之恩的“好”学生心态,颇有相似之处。

如果我们笼统地指责这些“乖”学生和同学甲忘恩负义,表面看是没有错的,但的确没有抓到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本质在于:老师施教的低层次和家长施恩的低层次。他们不是站在一种完全正义、完全公平的立足点去做的。

那么,为什么跳皮捣蛋的“差”生在毕业后那么对老师尊重呢?

我想不外乎如下原因:

“差”生与老师之间的交往不存在什么客气、掩盖之处,是赤裸裸的灵魂交流。老师对“差生”的批评、惩罚,大多都是对的,老师对“差生”是不讲客气的。(当然,不讲公理的老师是要受学生恨的,也许会记恨一辈子。)

“差生”对老师的顶撞,让学生心存愧疚。这时的学生就有一种感恩之情,有一种回报之情,这是一种最美的心态。所以这种学生在成功之后看望老师。偶遇老师也很客气。

“差”生往往有优异的秉赋,他们成绩不好,但总会有其它的优势。他们的成功,令老师意外,在他们的成功面前,老师不会以“恩人”自居,只会感到“意外”和惊喜!“差”生特别是成功的“差”生见了老师,也不会有道德包袱,有的是昔日师生间话语环境的逆转,有的是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有的是与老师再次灵魂摩擦后的快意!

 

人在江湖,最难的是与魔鬼共舞,最难的是喜欢你讨厌的人!

 

老师在课堂,最难的也是与差生共舞,喜欢班上的每一个“差”生!

这,才是教育的高境界!

 

碧螺春珍珠奶茶 发表评论于
有一定道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