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寻医记-墨尔本-北京篇

涂抹心情的地方.
不施恶行,常存善念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这两天看到上海仁济医院的医患冲突和加拿大的年轻母亲的哭诉,想起我曾经写过的北京寻医记和墨尔本寻医记。新浪太难用了,我已经放弃。现在就直接把两篇放一起,算是个对照吧。

寻医记-墨尔本 2011.8.14

从小就是个病包子,医院就和家开的一样,没事就往那里跑,除了头痛脑热外到也没啥大事。长大后到反而很少看病。后来的工作单位和医院是连着的,每次从后门上下班都要经过医院的电梯走廊,看着那儿那儿都是病人,更是连医生也要忌讳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大概2012年快到了,再不用钱就太浪费了。这半年来北京,墨尔本的医院转来走去,已经能写个墨尔本/北京的寻医指南了。今儿个就先说说澳洲的基本医疗和私人医疗保险。

澳洲的医疗体系和中国不同,如果不是亲身体验,还真的不知道孰优孰劣。

澳洲的移民在拿到永久居民的同时会领到一张medicare 卡(医疗保险)。这张卡就是不论贫穷富足在澳洲的蓝天白云下人人平等的一个象征。 在澳洲看病,如果不是急诊,很少会有人直接去医院。一般的病都是先和自己的家庭医生GP( General Practitioner )预约,在指定的时间去家庭医生的诊所看病。如果病情严重,GP会转荐病人去公立医院或专科医生。 一般看GP,就用这张medicare卡,看病不花钱(或者是先付钱,然后跟政府报销),但买药是自己掏腰包。这张卡在所有的公立医院看病也是不用花钱的。不过呢,因为这里的公立医院的资源有限,再加上政府出台的政策,薪水在某个级别以上,如果不购买私人医疗保险,就要多付所得税, 所以还是很多人购买私人医保的。GP在转荐病人时也会看病人是否有私人医保的。

几年前我曾经因为手腕的腱鞘囊肿去看GP,当时手腕肿得老高,痛得睡不好觉。GP就给我写了封推荐信去公立医院。那是我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没什么经验,GP没问我有没有私人医保,我也没想到。第一时间去的公立医院,护士小姐收了信就叫我回家等,说是没人会知道什么时候排上我,也许一个月,也许半年……当时还以为护士开玩笑,结果8个月后我收到一封医院来信,告诉我一个月后去医院,我当时都想不起怎么回事了,我的手腕也早已经消肿。 因为我很好奇这种医疗体系,所以我还是去见了医生。我想那真是很哭笑不得的见面,我根本想不起手腕肿起时的症状,我跟医生讲如果我的手腕能够肿痛9个多月是不是可以直接据掉了?他也很无奈,一定要写诊病病历而我又说不出来。最后他说如果我有私人保险,就能够很快看专科医生。这次轮到我无语,我的私保是进入澳洲第二个月就办好的,这么多年光缴费了,还没享受过好处呢。

这次四月份身体出现状况,赶紧跟GP说我有私人医保,人立马写好给专科医生的信,拿着信就冲到4层的私人医院。预约在三个星期后,虽然比我想像的慢,但也比公立医院的等几个月强。

和专科医生讨论病情后很快就确定了手术时间,私人医院。私人医院绝对比公立的舒适。我工作的单位和公立医院是连着的, 每次从后门上下班都要经过医院的电梯走廊,看着那儿那儿都是病人,护士医生都是呼呼地从身边扫过,一点也没有温柔婉约的感觉。私人医院看起来像个小会所,各种造型的沙发,躺椅,柔和的音乐,壁画,护士小姐温婉的笑容,一口一个darling 地,而且基本是一对一的服务。印象最深的是换好衣服后,护士随手盖在我身上的 毯子是温热的,从保温箱里拿出来的。刚经历过在国内所有病人在一起更衣,然后被护士赶来赶去,又因为拖鞋被教训的经历,就觉得这医保的钱没白花。手术的过 程我是一点印象都没有,只记得刚睁开眼就看见护士温柔的微笑,赶紧问我要吃点儿什么,痛不痛。回到家的第二天中午,护士又打来电话仔细问了我各种术后问 题。当然温柔和超速是要有代价的。一个月后,一张大账单也飞入我的信箱,七扣八扣,我还是要从自己口袋里再拿出一部分钱的。虽然很心痛钱,但是时间就是生 命,我认为私人医保还是值的。

澳洲的社会保障和医疗都是一种性质:每个人都有最低保障,饿不死和有病看病,但如果想要稍微好或有质量的活着,钱是不能少的。资本主义社会嘛,钱是王道。

寻医记-北京 2011.8.24

今年4月回家,20几天的假期,14,5天在各医院跑,先是我爸再是我,然后我妈。中日医院加同仁医院。从挂号到开刀全套服务。

父母在咱缺医少药的乡下憋屈坏了,回家休息两天就直接杀到医院,从头看到脚。在国内看病吧,我觉得有两点是不能不提的:熬到一定年头,比如高干;比如有钱。如果具备这两点,在国内看病是种享受。 早上不用起早排队挂号,不用人挤人,护士的笑容也比较多。当然像我这样什么都不具备的,只好和大多数的病人一样在医院的各个部门游走,带着媚笑被护士们呼来喝去。

北京的医院就中日,同仁医院来说,先是登记建病历卡,挂号 , 然后就是去相应的门诊室排队看病。 挂号是分专家和普通门诊,专家和澳州的specialist 应该是一样的,有一定经验又通过层层进修考核才能够当上的,所以专家门诊要比普通门诊贵些,而且也很难挂到,每天就一,二十个名额,所以要很早很早起来,比如5,6点。普通门诊的号比较容易挂,碰到什么医生就是什么了。 挂完号就是一群人堆在门诊室前边等医生叫号边互相询问各自的病情,顺便捎带着家长里短。门诊室前是有个门帘子的,不过随时都会有人掀帘进出。病患和医生的对话,病人的隐私隔着个飘忽的帘子有一声没一声地传入外面坐等的其他人耳里,然后成为他人的谈资。 说句实话,国内的医生还是很有能力,很有经验的,可能是见识的人多,病例也多,感觉国内的医生和病人的互动要比澳州的多,或者国内的病人都有久病成良医的习惯?以自己的感觉/认知和医生的专业叫板?

因为只去了中日和同仁两家医院,所以很想拿这两个医院做个对比来说说对北京的医院的感受。

中日医院是父母的定点医院,我总是觉得那里就像我爸的第二个家一样,有事没事就往那里跑。那里专门有个挂号大厅,十几个窗口,有专门的人维持。早上7点开始挂号,但5点大厅的大门就打开了,让早早在外排队的人有个挡风雨的地方,挺有人情味儿的。

 

同仁医院在3月份时已经实现了网上挂号服务,只是确认时只能用移动的手机,有垄断的嫌疑。不过我觉得同仁的管理实在是混乱,就算是挂上了号还要去挂号处再确认下,这再确认的队也能排出2里地去,而且也没人在旁边维持,导引。6个窗口,两个是正常排队的,4个是再确认的,然后就是一群患者乱哄哄的,各找各妈地在各个队伍中乱窜,寻找适合自己的队伍。

 

两 家医院的医生都很专业,也都很有中国特色的人情味儿。比如挂号排队这事,除了大清早起来排队外,也可以通过医生安排补号,不是行贿受贿那种,是医生觉得你 真的需要尽快看病。比如中日,我开始只是趁给我老爸拿药的空档排了个普通号,结果那位医生在看了我的检查报告后推荐我看专家门诊,并且在我的病历上特地注 明哪位专家,什么时候是他的门诊和手术时间,然后告诉我第二天不用早起挂号,只要拿着病历补个专家号就成。在同仁也差不多,有个外地小伙子,在北京一直等 床位做手术,帮我妈治眼病的大夫就让他到另一分院挂号,因为那家有床位。这样就可以帮小伙子省些旅馆费用。

 

两 家医院管理得都不太专业。比如中日,病人自己要拿着自己的组织切片自己跑去病理科做化验。虽然是自己身上的东西,不过不是这专业的人,拿在手里总是感觉怪 怪的。比如病人的查血报告还没出来或者还没做,就安排手术,虽然是为病人着想赶时间,但对别的病人就太不负责了。在同仁,如果不是身强力壮或者子女成群, 看个病可真是难。排队是一难,化验和检查是另一难,7,8项 检查在不同位置不同楼层,每个都要排队。付钱一层,拿药另一层,建病历又不知要七拐八绕的去哪里。白内障手术,每天做几例,每次要什么药,医生护士都心中 有数,为什么这些药不直接放到手术室中,只要病人缴了钱就可以直接做?而是要病人先缴了钱,再跑到楼下一层药房,拿了药,再爬上来。。。。。。做白内障的 大部分是老年人,如果没子女在旁边伺候着,真是可怜。。。。。。

两家 医院都是人山人海,电梯,走道,哪儿哪儿都是人,但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人为地制造人多的假象。从医生那里拿好药方,奔2层划价,划价的小兄弟随手就把单子甩 出来,再三再四地请求指点迷津,人嘴里像含着金子似的挤出俩字:盖章。幸好有明白的患友指点:你的医生忘盖章了,赶紧回去补个来。等等,医生忘盖章了,关 我什么事?为什么医护不专业,被惩罚的是患者?我怎么会知道药方必须得盖章?现在电脑都联网的,怎么还要病人跑来跑去?奔四层补了章,再奔二层重划价,再 到一层取药。楼上楼下,不知有多少人如我,来回折腾,为别人的不敬业买单。

其实很多时候只要医院能稍微为病人着想一点,那么很多医患之间的怨气就能化解。现在很多大学都开办了管理学,其实医院这种与人打交道的地方是最需要这方面人才的。而且我一直以为医院是个非常赚钱的行业,就更需要有专才来管理。

  ---------------------------------------------

这两篇文章是7,8年前的文章了,这两年经历了爸妈在国内,在澳洲生病住院的事,可以重新再写关于医院,关于医患关系的文章了。

无法弄 发表评论于
记得出国前我用单位三联单把智齿全拔了,那时候看病还是容易,没花过钱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故事写到我家门口了,很实在,赞赞!墨尔本看GP也不是都不要钱,看去哪个地方的诊所;私保会快很多,但真有大病公立医院也很及时,重要的是不需要走后门。
我爸妈也用中日,每次都托人,要不然住不进去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