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与意识形态

精神与意识形态

 

人们通常对什么是意识形态都很清楚。这是因为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类社会充满了意识形态为特征的主义对抗;即使在今天也是如此。简单地说,意识形态就是“以某些价值理念做为绝对优先;并以此构建社会治理体系的政治诉求”。例如,以公平为根本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以自由人权为根本的资本主义。这些就是当代最典型的意识形态。那么,什么是精神呢?从本质上严格地说,精神与意识形态格格不入,因为它与理念或者概念格格不入。我们也许可以说,精神与意识形态是完全相反的东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并没有从本质上来区分精神与意识形态的这种差别。而是将有些意识形态的东西也当作精神。比如,人们常说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由民主的精神等等。实际上,这些说法还是意识形态;即,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人类价值理念,或者意志。而不是真正的精神。因为,这种做法仅仅是为了突出价值理念的力量与意志,从而赋予其某种虚拟精神色彩;但是它绝非精神。那么,人类精神的真正内涵是什么?从哲学上讲,精神属于“行而上”。它是无法用语言和逻辑来精确定义的。从人类的认知分类出发,精神属于一种感觉。人们无法定义它的范畴,仅勉强可描述其某些外部特征。精神像一种意感轻微,而觉受通透的认知状态。精神内在有一种强烈的愉悦,佛陀用极乐来形容,基督用爱来描述。从外表看,精神呈现出气质魅力(grace),及佛经讲的庄严之感。精神与意识形态的根本差别是完全可以从概念本身的定义来区分开来的。精神与意识形态都与人的“”有关。在精神里,是自然的,自由的;它常常是随心所发,遇事而动;不受任何东西的束缚。而在意识形态里,受人的“”控制。也就是说,受人自身知识的局限与束缚。而且,“”呈现出价值的“形”与“态”;它是有限的,局部的,如同“”。而真正的精神是流畅而灵动的;如同“”。对每个精神探索者来说,意识形态可以成为启示的指引,更可能成为前进路上的障碍。所以,金刚经里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对精神探索者,佛教师傅常常会说“魔来杀魔,佛来杀佛”,以使得弟子不落于对“”的执着。精神来自人内在的返璞归真,是人类真正的家园。也是所有宗教在初始时期所拥有的。我们无法定义它是什么,却能感受其真善美的特性。除了宗教,艺术家从情感的深层趋向精神,而哲学家从抽象的维度来描绘美。倪赞摆脱各种形态(山,水,树,竹,…), 在山水画中表现出与自然的和谐。而达芬奇从蒙娜丽莎的微笑,来体现的动静自如。这些作品的精神内涵,至今仍然在影响着人类。

作为比较,意识形态就没有精神那样的自由自然,也没有精神那样的纯真与博大。更没有精神那样的圆润与圆融。意识形态永远都是局部的,片面的。也正因为如此,意识形态永远都只有价值的相对性,而不具有价值的绝对性。历史告诉人们,如果将某种意识形态的价值绝对化,那就很容易违反价值本身。比如,如果通过强制来实现平等,那公正早已不在。如果放弃责任来讲权利,那么人的权利就受到极大限制。理念的价值从来不存在于概念本身,而仅存在于按价值原则做事的每个瞬间,以及其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把握价值在具体事物中的各种度,往往是公正的根本。脱离了那个恰当的度,任何意识形态都会脱离初衷,从而走向价值的反面。精神恰恰就是把握这个恰当度的关键,所以人们有时称它为“良知”(conscience)。然而,人类精神的历程总是起伏的。先辈哲人呈现精神于世间,使得我们崇敬与追随。当先辈哲人离开后,人们很容易将这种精神内涵以逻辑解读为有形有态的意识形态。古印度的婆罗门教应当也是先辈哲人的精神启示,但是现在已经沦落为僵硬的教条。每个宗教都面临这样的危机。虽然哲人会再来人间赋予精神启示,但精神永远无法恩赐。它需要我们走向内在去唤醒那固有的本源。而且在这条道路上,情感的深入是我们唯一的依赖。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远离那些薄情的意识形态者,因为基督就是被他们钉在十字架上的。

yfz9465 发表评论于
回复 'applebee3' 的评论 :
niersi 能自省,apple 能谅解;都是修行的功德。
applebee3 发表评论于
今天才路过看到,问好二位。修行一直在路上,共勉!
yfz9465 发表评论于
回复 'niersi' 的评论 : 谢谢仁兄。
niersi 发表评论于
谢好文,写的很清楚,帮我解除了许久的疑惑。
西方学者曾说value 很重要,political stands 表达了我们的value和根本。我觉得好像对,也好像不对。y兄说的更好:这只是意识形态,是相对的,duality 而精神才是根本。以前因意识形态的细微差别造成朋友间不必要的误解。
不知applebee网友是否能看到这篇。想说声抱歉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