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纳斯山谷(Val di Funes,德语为Villnoss),位于奥黛勒(Pues-Odle,德语称为盖斯勒Pues-Geisler)群山北坡,隶属南蒂罗尔自治区。它由Teis、St. Peter、St. Maddalena等六个小村组成。我们住在山谷东部、离核心景区最近的圣-玛达琳娜(St. Maddalena,德语为Santa Magdalena)。谷地居民总共约2600人(其中,圣-马村约370人),绝大部分讲德语。在历史篇里曾指出过,多米山区的地名常有两个(意文和德文),富纳斯很明显,而且是德文名在先。为省篇幅,我主要沿用意文名称。有趣的是,Odle(“针”的意思)是拉定语,它非常贴切地点明此处山峰形如针锥,直刺蓝天。
(图片5.1---富纳斯山谷大致区域)
(图片5.2---从北线进入多洛米蒂---圣-玛达琳娜小村的路线)
富纳斯山谷有五大看点:
●Sass de Putia峰(德语是Peitlerkofel。以下主要用这个单字。见图5.2右边红圈)
●远景(见图5.3叉号1)
●孟克尔小道(Adolf-Munkel-Weg)
●全景(见图5.3叉号3)
●圣-约翰教堂(St. Johann/Giovani Church,见图5.3叉号2)
我们从北线进入多洛米蒂(详见图5.2),所以按下述路线游览了富纳斯:Peitlerkofel峰 ---> 远景 ---> 孟克尔小道--->全景 --->圣-约翰教堂。 (图片5.3---圣-玛达琳娜小村、核心景区和最佳拍摄位置)
●Sass de Putia/Peitlerkofel峰
如果不算Plose(它主要是远眺奥黛勒群山,见图5.2上方的紫色圈),海拔2875米的Peitlerkofel将是从北线进入多洛米蒂地区近距离看到的第一座山峰。它离SP29和SP163公路的交汇点很近,具体位置参见图5.1和5.2。我们由北切入,自然首先就看到了它。初一亮相,就像听到了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里那由远而近,旋风疾驶的马蹄声,铿锵有力、栩栩生风。据说,站在峰顶俯瞰,可以遍数南蒂罗尔周边449座教堂。乖乖,没想到一个小小州郡的一角,竟有这么多庙。基督教在西方历史上的势力和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Peitlerkofel山体不大,但平地拔起,独守一方。清朗的面庞,健硕的体格,断不是小鲜肉,而是愣头青。他恰如《水浒》一百单八将里首位出场的仗义后生九纹龙史大郎,也像《三国》早期虎气生生的小将太子意(玩笑了,是太子义)太史慈。在《射雕》的武功排行榜里,该当是刚学降龙十八掌的初生牛犊靖哥哥。
(照片5.4 --- 年青的后生子,模样长得强 --- Peitlerkofel峰)
(照片5.5 --- 再秀一胳膊、露一手 --- Peitlerkofel峰 --- 网照)
●远景
观赏了Peitlerkofel峰之后,我们沿着SP163号公路西行。路非常窄,仅能容一车通过。虽时时担心如何汇车,但这一路竟然没遇到一辆,真算侥幸。开着开着,在两位女士的一片惊喜声中,我余光左扫,不由得怀中撞鹿:哇塞,梦中情人(即多米风光的象征)欲夹道相迎啊。于是停车,卡擦卡擦,亲个不停(详见照片5.6)。可是,列位看官莫笑,她并不是真尤美,而是逗你玩的山口百惠。唉,真的是开车在山口白汇啰。本来,我们已在晴天的黄昏,这个很好的时刻,接近了最佳风景点(见图5.3叉号1)。然而,不知脑壳里哪根神经短了路,鬼使神差,我没有乘热打铁、一鼓作气地找到最佳点(因为当时一是为了赶路,二是认为会在这里呆几天,就觉得不用着急)。殊不知,因为这个低级而不可饶恕的错误,就此与她失之交臂。等到隔天再探,她虽说是天街小雨润如酥,山色遥看近却无。而我,一个外国人,受心眼派遣,不远万里,来到意国。如此国际主义精神,只落得个望山兴叹,望雨止渴,奈何奈何(详见小结部分的系列照片)。
(照片5.6 ---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 远眺奥黛勒群峰1)
(照片5.7 --- 见到帅哥,想不笑都难 --- 远眺奥黛勒群峰2)
●阿道夫-孟克尔小道(Adolf-Munkel-Weg, Weg是德语,小道trail的意思)
孟克尔小道非常有名。至少在富纳斯山谷,它的知名度要高于其堂兄孟德尔、堂弟孟斯维克,估计已接近东方的孔孟之道。可以这么说,到了多米而不游富纳斯是枉到了多米,到了富纳斯而不游孟克尔则是枉到了富纳斯。
第二天,我们欣然前往。孟克尔小道是以Malga Zannes/Zaner Alm为终始点的环线步道的一部分,它就在奥黛勒山脚,与在远景里展现的那一排锯齿山峰相向而行。Malga Zannes环线分大铁环和小铁环两种(详见图片5.8红色和蓝色路线)。大环13公里,由6号-->35号-->29号-->28号-->34号-->33号步道组成,走完需6.5小时。小环9公里,由36号-->35号-->36号步道组成,走完约需5小时。其中35号线即是著名的孟克尔小道。
(图片5.8 --- Malga Zannes大环线和小环线示意图)
(照片5.9 --- 准备进山)
(照片5.10 --- 出发)
我们原打算滚大环,后因天雨而临时改变计划滚了小环。孟克尔小道漂亮轻松。可惜的是,它有相当部分从树林里穿过,从而遮挡了山景,使得徒步有时较为枯燥。这让我们不满意,于是,我们故意偏离了主道,径直走进奥黛勒的山腰。事实证明,这是个正确的选择。漫山的白云石,稀疏的植被和零星残雪开始追着我们,一起同乐,前方的视野也变得很开阔。而我们,不再远观奥黛勒山脉,也不再一叶障目,而是贴近其身,具体领略其雄伟潇洒的气质。 (照片5.11 --- 偏离主道)
(照片5.12 --- 挥手之间)
奥黛勒山脉有两大顶峰:Sass Rigais和Furchetta(见图5.1右下角的两个山峰标记)。他们情同兄弟,一左一右,岿然并立,身高都是3025米(有说Furchetta略高一筹,为3030米)。不同的是,Rigais亲民,可以通过飞拉达(即铁索栈道Via Ferrata)登顶,而Furchetta却狂放不羁,无路可及。我们仰着脖子看壁立千仞的哥俩,就像猴哥遇见了巨灵神,难望其项背。而高峰下方那整齐细腻、从山脚一直向上延伸至山腰的拖长大弧线,却又飞天般飘洒。(照片5.13 --- 不见孤城,唯有万仞山 --- 奥黛勒双峰并立)
奥黛勒山脉富藏各类动植物(flora and fauna)。野生动物我们见得少。不过,在白云石上徒步时,孩子的眼力好,忽然发现前方的山坡上,有一对机灵的身影(不晓得是野山羊,还是岩羚羊),在远远地瞄着我们这几个可能突破预警线的游民。我试着偷拍了几张,但距离远,效果差。奥山的植被确实丰富。树林中、山坡上,异(意)国花朵会不时冲你笑,随你游。可惜我们知识有限,又是初来乍到,加上有眼只识黛山,所以,估计很可能错过了雪绒花(Eideweiss)。(照片5.14 --- 阿尔卑斯皇后花(Queen of Alps,Eryngium alpinum,刺杏仁)
(照片5.15 --- 白里透黄伴芳邻---不知名的小花三姐妹)
在铺满白云石的山腰上行走,虽然没有了路,却不会迷失方向。因为站得高,必看得远。脚下无路,但目标和脉络成竹于胸,故心中有路。然而,山区孩儿脸。走着走着,风开始唱歌,云也渐渐起舞,伴随着的,还有暗涩的低音鼓点---那沉闷有力的雷声。这令人担心。在美丽的大自然舞台上跳一回《雨中曲》,固然乐已,但要是雷公帮忙来配器、电母助兴扫追光,那舞会的票价就太高了(不开玩笑,在无遮掩的高山雷区里行走,危险)。所以,我们赶紧学国军,随机应变。由全面进攻台面,改为重点进攻台中,再换成步步转进台角。反正,不能下不了台,最终目标是安全抵台---一个不可错过的台地。 (照片5.16 --- 云青青兮欲雨)
离开孟克尔小道往回折,我们在Geisler Alm高山小店歇脚。这里位处台地,是一览奥黛勒全景的绝佳点(见图5.3叉号3和图5.8那个蓝线上的白色小屋标志)。它跟在山脚下与奥黛勒抱拳相会的感受不一样。那里,是咄咄逼人、完全融入,却因此不能自拔,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故而“不识庐山真面目”。这里,是退一步、放一着,如此反倒海阔天空,气吞万里如虎。有道是距离生美。身在云外,一览奥黛勒群峰全貌,但觉粗犷和豪迈之气,扑面而来。他们棱角鲜明,肢体健壮,还穿着白色的长筒足球袜(你看那拖延的白云石大弧线像不像?),俨然是开赛前,站在场内、手贴胸膛、庄严肃穆地静听国歌的一排意大利国足。有意思吧。没想到我在多米,又找到了意大利男人天生有一双足球脚的佐证。 (照片5.17 --- 进一步,“峰”起云涌 --- 奥黛勒山局部)
(照片5.18 --- 退一步,海阔天空 --- 奥黛勒山全景)
(照片5.19 --- 松下问村姑 --- 回村路上1)
(照片5.20 --- 言“徒【途】”采药去 --- 回村路上2)
●小结Malga Zannes小环线的技术指标:
●景观 --- **** + 0.5
●难度 --- **
●长度 --- 9 公里
●时间 --- 5小时(含休息、观景和午餐)
●升高/下降 --- 443米
●圣-约翰教堂(St. Johann Church,也叫Giovanni Church)
乡村道上,回店途中,我们非常幸运,在雨后复斜阳的黄昏,路访了富纳斯的又一处美丽景点(见图5.3叉号2)。没有锄头、短笛和赤足倒骑牛背的牧童。只有三两个倒背行囊的旅人、一两缕暮霭卷音的钟声,和一两米天外飘来的阳光。清骚淡远,真的是客心洗流水,人生有此足亦。(照片5.21 --- 余霜入晚钟 --- 黄昏的圣-约翰教堂1)
始建于1774年的圣-约翰教堂,被称为孤独的小教堂。的确,她看上去孑然一身,寂寞一世,却给人以多重感悟。情感上,她简约清秀,不饰雕琢,宛若浣纱西子;趣向上,她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恍如远古贤哲。生活中,她既是大山的守卫者,也是村民的庇护神;追求上,她是《蒹葭》里白露为霜、在水一方的伊人。来访的人,我想是不愿大声说话,也不会说声大话的。只会默默地陪着她,看上一会,静静地绕着她,走上几圈。峰林塔,天地人,一切都在不言中。(照片5.22 --- 晨钟惊飞鸟 --- 早晨的圣-约翰教堂)
(照片5.23 --- 停车坐爱“峰”林晚 --- 黄昏的圣-约翰教堂2)
回到小宅,已是晚上九点。就餐时间已过,遂在圣-彼得(St. Peter,距圣-马村约5公里)那个颇有名气的披萨店(Viel Nois)点了几张饼。星夜里,炉火旺,啤酒凉,烤饼香。风卷残云后,我们枕着眼福、口福和心福,一夜鼾声到天亮……
(照片5.24 --- 在山谷餐厅里复习三角形和圆的平面几何知识)
●小结
富纳斯山谷,景区小,景点美而集中,是整个多米地区的精华之一。而远景观赏点,又是精华中的精华。美颜,当再赞以美言。她真是集大成而独领风骚。山峰、流云,森林、草甸,村落、教堂。动与静,刚与柔,暖色和冷色,自然和人文。这一切,以全景方式,和谐地勾勒成一幅图画版的《马致远-天净沙》。若非要决个高下,我认为,她是多米最上镜景点,也是多米最佳风光明信片的首选。
游富纳斯山谷,如听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第一乐章,雄健俊朗,英气逼人;泰然自信,笑傲江湖。毫无疑问,他是整个多米最美景区之一,故必然成为群英谱中的超一流武将。
他是《三国》、《水浒》和《射雕》里的哪位英雄呢?廖化?不足挂齿;杨雄?何足道哉;裘千丈?贻笑大方。他也不是燕人张、行者武、皇爷段。他非武圣关云长、禁军林教头、武当玄真七子莫属。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武功盖世、仪表堂堂,智慧机敏、本性纯真。太全面了。博大的胸怀,宽广的视野,英俊的面庞,伟岸的体格。却又雄中带秀,稳中蕴奇,落落大方,神采奕奕。同时,还兼备文武之治,合乎阴阳之道。盖了帽了。他不当龙头老大,谁敢?
说了这么多,别说肚子,眼睛都饿了。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来来来,侬这里摆两只酒盅,请郎君尝几碟小菜:
首先,来个冷盘,(照片5.25 --- 冷眼向洋看世界 --- 网照)
接着,上轮热炒。(照片5.26 --- 热风吹雨洒江天 --- 网照)
然后,献道正菜,(照片5.27 --- 云横九派浮黄鹤 --- 网照)
稍待,滑点素肴。(照片5.28 --- 浪下三吴起白烟 --- 网照)
最后,抿口原汤,(照片5.29 --- 呵,这汤有点淡。君子之交淡如水)
附带,蘸点微笑。(照片5.30 --- 嗯,味道还不错。甜甜淡淡才是真)
●五大指标打分。
非常有趣的是,如此超一流风景,不知为什么,游人却不多。也许是因为:景区太大?七月初还是淡季?游览的那天是个差天?总之,感觉非常称心。所以,我给整个富纳斯山谷的打分是:
●景观指数:*****
●难度指数:**+ 0.5
●人气指数:** + 0.5
●价格指数:*** + 0.5(餐馆饮食)
●交通指数:** + 0.5(自驾、公汽或的士)
最后谈一谈建议和教训
●建议
1)圣-马村(St Maddalena)小而牛,是整个多米山区里三个最难定住宿点中的一个。因此,强烈建议游览者尽早(最好提前6-8个月)预定该地住宿。我由于定得迟,原想落住的日期已客满。没办法,只好先游了原计划中的第二链(即加尔蒂娜山谷,见下篇),然后再回头游富纳斯。这是个失误,好在我们有车,两地相距也近,所以不太折腾。
2)如果时间紧,并且不是从北线进入多米,那么,Peitlerkofel景点可免去不游,因为它交通不便、耗时、景观也不是超一流。
3)从北线由SP29转SP163进入圣-马村(St Maddalena),道路很窄,所以开车要很小心。
●教训
前面谈到,我们错失了在最佳时刻、拍摄最佳风景的机会。真是骄兵必败。高山谷地,尤其是富纳斯,不是宋祖英脆脆的一句《等你来》,也不是陈琳甜甜的一声《请跟我来》。那他(她)是?他是床铺【川铺】,说翻脸就翻脸;是陈师妹(世美),说变心就变心。虽说天涯何处无芳草,但她却凌波不过横塘路,须你主动地众里寻她千百度。一旦机会降临,立马抓住。“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恨不得揪着头发把自己提起来(跟柯洁学的。他走了臭棋后常有此举)。这真是我们多米之行的最大遗憾。几乎触手,可鸭子还是飞了。用家乡话讲,是“走了一炉锅汤(错过了一大机会)”。然而,人间哪见回头草,世上岂有后悔丹?青天碧海,只得慰以Q哥(或K歌):也好,留点遗憾,下次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