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可鉴君心可闻

有人做了统计,《诗经》三百零五篇中有一百五十三篇出现了植物的名称或描写。出现次数最多的植物是桑、黍、枣,其次为小麦、大豆、稻、粟、芦苇等。这些出现次数较多的植物都是和当时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或是当时的主食与蔬菜水果,或是当时纺织、染色布料的植物,或是当时重要的木材,或为当时中国北方常见的植物。

我浏览了很多中文网站,发现最易引起今人误会的是一种叫“卷耳”的植物,有一半以上的文章都采纳 “卷耳即苍耳”的说法。苍耳全株有毒,只能入药,我相信诗中的贵妇(极有可能是周王的后妃)采卷耳更像是当野菜吃的。

世上确实存在着卷耳属(Cerastium)植物,归在石竹科,全世界约有200种,绝大多数原生于北温带。我在温村户外寻野菜时,常常发现它们与繁缕(即鹅肠菜)混生在一起,两者外表酷似,所以西人称繁缕为common chickweed (普通鸡草), 称卷耳为mouse ear chickweed (鼠耳鸡草)。

繁缕的学名为Stellaria Media, 意为 “little star in the middle” (中间的小星星),即在植物中心形成的小白花酷似一颗星星。繁缕在冬天发芽,细嫩的茎纠缠在一起,呈匍匐状向四周蔓延。它是最早开花的野菜之一,叶子、花、茎、种子荚均可食用,本地人经常采集繁缕用来凉拌色拉。

(繁缕, common chickweed)

卷耳与繁缕均是匍匐生长的,具有椭圆形的叶子,小白花的五枚花瓣的先端缺刻明显,看起来像是十瓣花。但两者的花期不同,繁缕从早春二月一直开到十月,卷耳则在三四月开花,花期长达半年。繁缕的细毛只长在茎的一侧,整棵植株摸起来还是很光滑的,而卷耳全身被细毛,茎与叶摸上去比较粗糙,个别的茎略带深紫色。繁缕的小花中心的花柱常常为三枚,卷耳的花柱多为五枚。卷耳也是一道野菜,生吃时口感并不好,最好煮熟了吃。饕客们普遍认为柔嫩多汁的繁缕的味道更佳。

(左图:繁缕 , 右图:山卷耳,全身被毛)

(左:繁缕花,中心三枚花柱, 右:簇生卷耳花,中心五枚花柱)

温村户外最常见的卷耳品种为簇生卷耳(Cerastium fontanum,英文俗名common mouse-ear chickweed普通鼠耳鸡草)和山卷耳(cerastium vulgatum)。山卷耳几乎是趴在地面上的,具有深绿色的叶子,簇生卷耳的开花茎略微挺立些,叶片黄绿色。两种卷耳的小白花宽约一厘米。还有一种数量分布较少的珠序卷耳(Cerastium glomeratum),叶片颜色较浅,呈黄绿色。叶子有腺毛,摸起来粘粘的,故称“sticky mouse ear chickweed”(粘鼠耳鸡草)。小白花宽约一厘米,三至五十朵紧凑地集中在短茎上端,常出现在草地和牧场上。最漂亮的是田间卷耳(Cerastium arvense,俗名field chickweed , field mouse ear),叶子是披针形的,开花茎是直立的,高达30厘米,花朵宽约2厘米,通常长在开阔的牧场、草丛和灌木丛中。人们将它与另一种叫做“夏雪花”(snow in summer, 学名Cerastium tomentosum)的原生于欧洲的卷耳品种引为园艺花。田间卷耳的叶子是深绿色的,夏雪花的披针叶则是毛茸茸的银灰绿。

 

(上图为sticky mouse ear chickweed)

(山卷耳,叶子深绿色)

 

(以上为簇生卷耳)

(以上为夏雪花)

卷耳的生命力是如此强大,踩不烂拔不尽,不怕晒不怕冻,每年一片片向四周蔓延,在微风里摇摆,唱着千年的情歌。它们在唱什么呢?我在户外见到的卷耳与《诗经》里的卷耳是否为同属植物呢?

三国时的陆玑著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对《诗经》中提到的大多数动植物进行了注解。书中的许多记述都和作者亲身经历有关。例如对硕鼠,他写道:"今河东有大鼠,能人立,交前两脚于颈上,跳舞善鸣,食人禾苗,人逐则走入空中。亦有五技,或谓之雀鼠。" 他是这样描写莎鸡的:"莎鸡如蝗而斑色,毛翅数重,其翅正赤,或谓之天鸡。六月中飞而振羽,索索作声。幽州人谓之蒲错。"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和仔细观察体会,是写不出来这么生动的文字的。关于荇菜,陆玑是这样解释的:"荇,一名接余。白茎,叶紫赤色,正圆、径寸余,浮在水上,根在水底,茎与水深浅等。大如钗股,上青下白,美白茎,以苦酒浸入,美可案酒。" 比前人的记载详细多了。

他对卷耳的描述也很详尽:“叶青,白色,似胡荽,白华,细茎蔓生,可煮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正如妇人耳珰,今或谓之耳珰草,郑康成谓是白胡荽,幽州人谓之爵耳。”

鉴于三国时代离《诗经》的成书年代比我们近一千多年,以及作者对《诗经》中其他动植物细致的观察和务实的写作态度,本人认为他对卷耳的研究应该更可靠些。文中的“细茎蔓生”肯定不是苍耳。“叶青,白色”可能指的是绿色的叶子发白,估计是叶被许多细毛。“白华”即开白色的花。“似胡荽”,很多人将胡荽解释为伞形科植物“芫荽”,芫荽原产于地中海地区,不可能出现在《诗经》年代的中国,故书中的胡荽指的是国产的石胡荽(Spreading Sneezeweed)。石胡荽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纤细,铺散多分枝,基部匍匐状,叶子倒卵状椭圆形,这与我在户外见到的卷耳外形比较相似。“四月中生子,正如妇人耳珰”,商周与秦汉时期的耳珰是圆筒状的,中间较细,轴心穿孔,塞于耳洞,孔内穿绳以悬坠饰。这与椭圆形且浑身钩刺的苍耳子完全不符,却酷似卷耳属植物的果实。“可煮为茹,滑而少味”,也很符合卷耳属植物的特点,卷耳煮熟后汁液有点粘滑,味如菠菜。

(笔者户外拍的卷耳果实,以及网站上下载的秦汉时期的耳铛)

 

综上所述,《诗经》中的卷耳不是苍耳,而是某种土生的卷耳属植物。网上某位学者说,《诗经》中的卷耳是Cerastium arvense(即田间卷耳),我不赞成他的看法。目前国人在户外常见到的田间卷耳、簇生卷耳、山卷耳与珠序卷耳原产于北美、欧洲和西亚,近百年来才随着移民的脚步在世界各地传播的。而《卷耳》一诗收录在《诗经》中的《国风·周南》,“周南”是当时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范围包括洛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地区,具体地方包括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我认为周朝时期生长在那里的卷耳极有可能是中国特有的华北卷耳(学名:Cerastium limprichtii)。华北卷耳分布在河北、陕西等地,生长于海拔3,000米至3,500米的地区,一般长在山地、草地、路旁或林下。

《卷耳》是诗经中一首比较特殊的诗歌。绝大多数的诗歌均采用独自吟唱的方式,而《卷耳》却是男女对唱的。妻子唱第一句“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丈夫唱后面三句:“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诗歌的第一节,妻子出门采卷耳,卷耳植株比较矮小,再加上缠绵揪心的思念让她魂不守舍,采了半天的野菜,仍不盈倾筐。

诗歌的后三节是在外远征的丈夫的吟唱,借助山、马、酒等道具,抒发了热烈直白的感情。有学者考证,《卷耳》是我国现存诗歌中第一首带有山的题材的诗,同时以酒为媒介,传达了作者积郁于内心的哀伤凄婉的情感,对后世的诗酒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当然,隽永的情歌也打动了我这个喜欢咏春踏青的女子。我踩在绵软的草地上,时光慢悠悠的,脚边的各种卷耳奉上一簇簇精致素白的花,它们是在重演千年前的故事吗?草木可鉴,君心可闻,我们不要分离的那么久那么远,好吗?但愿所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最终归于朝朝暮暮的相伴以及柴米油盐的平淡日常。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