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以独立造出人工心脏!将挽救1000万患者(图)
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来说,可用于移植的心脏,来源不可靠,数量也很少。如今,这些患者有了另一种选择,就是安装神奇的人工心脏。这颗来自中国研发团队研发的“中国心”已经成功帮助多位心衰患者,重新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自主创新“中国心” 助心衰患者重获新生
29岁的何鑫,是一名心力衰竭患者。他经常感到身体软绵绵没力气、有时呼吸十分困难,只能躺在床上休息。幸运的是,两个多月前,何鑫在阜外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安装了一颗人工心脏。这天他来到医院和主治医生见面,接受检查。
患者何鑫告诉记者,原来的时候就是走二、三十米就不行了,就得喘,现在就走个千八百米没什么问题。原来上楼梯根本上不了,就得搀着我,现在可以上楼梯了。
胡盛寿是给何鑫动手术的主刀医生。他告诉记者,何鑫身体里的人工心脏,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人工心脏,被医学界亲切地称为“中国心”。它不但填补了国内人工心脏领域的空白,更为晚期心力衰竭患者重获新生带来希望。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表示,就是和最新一代的、第三代的美国、世界上使用最广的,就是这个全磁悬浮的人工心脏去比,各项指标都达到了国际水平。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至少有1000万心力衰竭患者,对于心衰患者的治疗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心脏移植,我国每年可以提供移植的心脏仅有300颗左右,相较于上千万的患者,这个数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第二种方法就是人工心脏。
苏州某医疗器械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陈琛介绍,厚度只有26毫米,直径50毫米,重量不到180克,而且它是全磁悬浮式的人工心脏(血泵)。这个泵运行非常安静,而且无论上下左右,怎么晃动、转子都不会碰壳,这就允许患者可以去参加体育锻炼,比如说去打高尔夫(球),过上高质量的生活。
目前,我国自主创新研制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已成功完成临床试验手术4例、人道主义救援手术3例,总共7例。
更小更强!人工心脏领域杀出“中国黑马”
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人类开始人工心脏的研究,从最初模仿人类心脏结构的第一代仿生人工心脏、到第二代的功能性人工心脏,再到现在第三代的全磁悬浮式人工心脏,每一次跨越都是一次巨大的科学创新。相比之前的人工心脏,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有哪些优势,在研发的过程中,又遇到过哪些难题呢?
全磁悬浮人工心脏主要工作原理,就是整个心脏在人体内采用磁悬浮方式工作。它的齿轮转子与轴承没有接触,具有体积小和血液相容性好的优点。研发团队通过降低电磁铁的体积和功耗要求,从而实现减小齿轮直径,将血泵体积做到比国外先进产品还要小。
陈琛自豪道,我这个厚度26毫米,国外产品怎么着也得30多毫米。
磁悬浮齿轮在旋转过程中,容易破坏血液里的细胞,血液会凝结成血块,形成血栓,引起脑中风等副作用。如何攻克血泵和血液相容性难题呢?
陈琛介绍,说简单一点,就是把血液骗过去。因为血液要识别出来这个异物,是需要一点时间的。如果我们让血液很顺畅地流过血泵,不给它这个时间识别,就给它骗过去了。
记者:大概(血液反应)时间有多短?
陈:大概来讲,它可以达到,一百毫秒的数量级。也就是0.1秒。
为了让血液能够高速通过血泵,原材料的质量,激光焊接的光滑程度,齿轮转子、定子的同轴度,电子元器件性能、参数,产品密闭性都必须更加严格。
苏州某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邹云锋告诉记者, 我们这个产品对密封性要求很高,相当于一滴水大小的这样一个空气,它要穿透到我们这个产品里面,需要上百年的时间,要达到这个标准。
苏州某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总监唐兆槐表示,这个测试台模拟病人的生理状态,将我们人工心脏,装到这个测试台以后,对我们人工心脏进行一个实时的老化测试。 每天会进行(正常运动睡眠)三个状态的轮流,自动切换,已经持续两年多的时间,我们会一直进行下去。
经历千百次反复实验、调试、检测。2015年,一颗直径50毫米、厚度26毫米、重量不到180克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研制成功。 2019年,美国马里兰大学一篇公开发表的研究文章表明,这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心”,溶血指标等主要数据都超过以往产品。目前,全磁悬浮人工心脏的应用还在不断试验推进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