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误区”就是错误的“信念”或“观念”(Wrong believes)。
而错误的“信念或观念”会导致错误的“行动或策略”(Wrong believes cause wrong strategy)。每个人都可以很喜乐、很健康,有些人之所以不够喜乐,甚至痛苦,是因为长期的错误的信念导致错误的决策和行动所造成的。
(一)错误的观念导致错误的行动
有一个小女孩,忙碌的父亲很少关注她。一天早晨她穿了一件蓝色的连衣裙,边吃着早餐边看报纸的父亲,从眼睛余光里看到后,就淡淡地说了一声:“嗯,你穿蓝色的衣服显得苗条”,缺少父爱的女孩以为爸爸喜欢“廋”。为了能常常引起爸爸的注意,于是尽可能少吃,甚至有时不吃,终于得了“厌食症”去就医。这个就是“错误的观念导致错误的决策”。
朋友说她公司一个女同事,单眼皮,人很漂亮,很多同事都愿意靠近她,都很恭维她漂亮,搞得她自己也飘飘然,但自己觉得单眼皮没有双眼皮美,就想着再进一步改善自己。于是回台湾做了一个双眼皮,回来后,却发现很少有人来恭维她,很多同事没有以前那样热心了,终于忍不住问一个很铁的哥们:“为什么你们没有以前那样待我?”那哥们说:“你怎么好端端地把自己弄残废呢?你以前的眼睛多漂亮,怎么要割一道伤痕呢?”这个就是“错误的观念导致错误的行动”。
有些人以为讨便宜(占便宜)是一种福气,是运气。从而会滋生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在工作和生活中总想着投机取巧。这也是错误的认为导致错误的决策。一旦有占小便宜的习惯,就会让人失去大的格局。不占小便宜,就会对自己诚实,就不会受骗上当。也不会守株待兔、或急于求成,一定会脚踏实地取得事业成功。不占小便宜,才能提高情商。
懒惰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极端的懒散状态和轻微的犹豫不决。有些懒惰的人是因为体质差,血糖不稳,导致心理上的一种厌倦情绪,使得对家务、工作或学习没有兴趣。但有些懒惰的人则是错误地以为“不作为或拈轻怕重”是一种安逸,是休息,是福气,是没有付出或没有损失,甚至相对勤奋的人还有赚到什么。但实际上它带给懒惰的人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和不自律。它剥夺懒惰的人对前途的希望,割断和他人之间的友情,使懒惰的人心胸日渐狭窄。这个就是“错误的观念导致错误的决策”。当懒惰慢慢吞噬内心,最后只会变得空虚、麻木、自卑、敏感和痛苦,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懒惰导致失去很多工作锻炼的机会,结果是对事业和生活损失得更多。
有些人认为给公司或单位工作是给“公家”做事,于是就没有像给自己做事那样认真和刻苦。其实工作就是修行,都要像为自己工作一样,在公司或单位工作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任何时候都要锻炼,变成潜意识,这样能力才能提高,就像练成金子一样,放在哪里都会放光。
世上无难事,说的是:“很多事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不去做,而是因为我们不去做事情才难的”。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剧烈运动”是锻炼身体的更有效的方式,以为剧烈运动很快大量的出汗可以高效锻炼身体或减肥,而且觉得酸和累,肌肉才得到了锻炼。这样不是对运动有畏难情绪,就是会运动受伤。一提到“跑步”,很多人马上就联想到在运动会上,那种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竞技状态。他们不了解慢跑对锻炼身体更安全、更有效。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跑步运动是为了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不是去参加运动会或者去达到某个标准,所以不必跑得很快,慢跑是一种养生运动。
全世界很多国家对人的教育上,其实做了很多无用功,没有根据客观需求。爱因斯坦当年对教育的建议:“如果青年人通过体操和远足活动训练了肌肉和体力的耐疲劳性,以后他就会适合任何体力劳动。脑力上的训练,以及智力和手艺方面技能的锻炼也类似这样。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其主要训练在于获得细节知识的人来,他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目前的课本知识毕竟是相对真理,不是绝对真理,学得太扎实没准还有坏处!对相对真理太扎实,可能对提高灵商和掌握绝对真理不利,是对开悟的束缚,是对想象力的破坏。就会出现:“影响人们正确思维的往往是已经知道的东西,而不是不知道的东西”。以前看到一篇台湾的调查报告,调查那些在校学习好的学生到社会上会不会也很成功,结果发现很多学习好的学生最终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不得不回学校教书去了。全世界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有些在学校成绩一般的同学,在社会上反而会很成功,除了一方面情商高,还有一方面,就是没有被相对真理彻底洗脑,想象力没有遭到破坏,思想没有被僵化。有些惊世骇俗的创业者,反而是那些在校成绩不好,甚至中途退学的,微软的盖茨,DELL戴尔电脑的三个创始人,苹果的乔布斯,书脸的小扎等。有些人只是上的社区大学,如intel的创始人等。谷歌(GOOGLE)早期有的科学家中学就没有好好上过,基本是自学成才(参见吴军的《数学之美》)。很多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 “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这真是对花了将近20年才博士毕业的科班教育是一个现实的讽刺。教育界存在着很多错误的“观念”导致错误的“策略”(Wrong believe causes wrong strategy)。
“物以稀为贵”,这个观念导致人们很多的错误决策。人们愿意给那些稀缺的的东西很高的价格,如古玩字画,知名品牌,新疆和田玉,东北人参,贵州茅台,法国红酒,意大利皮鞋等等。有一位商人,带着两袋大蒜,骑着骆驼,一路跋涉到了遥远的阿拉伯地区。那里的人们从没见过大蒜,更想不到世界上还有味道这么好的东西,因此,他们用当地最热情的方式款待了这位商人,并让他指导当地人怎样栽种大蒜,临别时送给他两袋金子作为酬谢。另一位精明的商人听说这件事后,不禁为之心动。他想:“大葱的味道不也很好吗?”于是他带着大葱来到了那个地方。那里的人们同样没见过大葱,甚至觉得大葱的味道比大蒜的味道还要好!他们更加盛情地款待了商人,并且一致认为,用金子远不能表达他们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的感激之情,经过再三商讨,他们决定赠与这位朋友两袋大蒜!当然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大蒜的原产地就在阿拉伯。这个故事是说:金子未必是最贵的,物以稀为贵。
(二)饥来吃饭困来眠
在《大珠慧海禅师语录》里,记录了这样的一段对话:
一位学人问:“禅师你还修行吗?”大珠慧海禅师说:“我还修行”。又问:“怎么修啊?”他说:“饥来吃饭困来眠”。这个人觉得很奇怪,说道:“人都这样,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为什么别人不是修行,而你是在修行呢?” 大珠慧海禅师说:“这是因为他们吃饭时百般计较,睡觉时万般思索,所以他们吃饭的时候没吃饭,睡觉的时候没睡觉”。
以前我常常看到大珠慧海禅师这一段对话,一直也没有深度体会“饥来吃饭困来眠”,觉得大家吃饭睡觉虽各不相同,但都相差不远。直到后来才细思极恐,发现我们和禅师观念相差很大,策略也相差很大:
(1)首先是“饥来吃饭”。禅师吃饭只是为了维持生命,用饭来充饥而已。我们跟禅师不一样主要是我们舌贪嗜味,讲究色、香、味俱全。吃的时候,贪吃味道好的东西,所以我们才会百般计较:不好看不行,不香不行,咸了不行,淡了不行。山珍海味,嘴巴越来越刁,花了很多时间做饭。不但如此,还喜欢上高级餐厅,一顿饭吃上几个小时。高级餐厅里的许多食物,还用人工调料喷上花里胡哨、不同的颜色和花样,看着赏心悦目,但这些人工制作的调料,并不健康。有人强词夺理:“那是艺术”。艺术就是艺术,可以另外专注艺术的地方去欣赏,如艺术馆或博物馆等,不需要在餐馆吃饭的时候。按大珠慧海禅师说的,吃饭就是吃饭,不要百般计较。其实食物过了喉咙之后,没什么味道好坏,过了喉咙之后身体就都不知道了,记忆也会模糊。之所以百般计较,一方面是错误的追求,另一方面是体质差的人,人体很多地方微循环不通畅,会使人感觉不舒服,食物的色、香、味可以转移注意力,还使得大脑产生愉悦的激素。体质好的人对色、香、味没有那么嗜爱。
当然有时吃一些不常吃的东西,让食物的营养多样化,有利于身体健康。但过于追求,就是错误的策略。古代人为了让皇帝开心,提供的贡品要奢侈、与众不同。物以稀为贵,燕窝、海参、鱼翅等不像普通的豆腐、鸡蛋,银耳、萝卜那样容易获取,这样就显得皇帝与众不同了。在权贵们跟风之后,普通民众也尽可能创造条件接着跟风,错误的认为这些奢侈品非常有营养。其实燕窝是燕子的口水和腐烂的鱼肉做成的,并没有什么营养,不吃为宜。有些人还对燕窝过敏,说明燕窝中腐烂的鱼肉对有些人的身体有害。有人分析:一头海参的营养不如一个鸡蛋;市场上很多鱼翅都是粉丝做的,真正的鲨鱼鱼翅含很高的重金属。所以吃燕窝还不如吃点豆腐,吃血燕窝还不如吃点银耳,吃海参还不如吃鸡蛋,吃鱼翅还不如吃萝卜或鱼肉。
学一点常用的医学知识不仅是可行的还是必要的。这样就不会被燕窝、海参、鱼翅,或有机食品等高价忽悠,花冤枉钱,不会被各种保健品广告宣传迷失了方向,也不会被各种似是而非的生活指南产生各种误区。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多吃鸡蛋尤其蛋黄,胆固醇会高,因此就不吃鸡蛋,或只吃蛋白,扔掉蛋黄。其实蛋黄有丰富的卵磷脂,对身体很有好处。8年前本人在健身房的健身教练建议下试验过每天吃3-4个鸡蛋,半年后体检好胆固醇变高,坏胆固醇变低。至今每天至少2个鸡蛋,一直也没有胆固醇变高的问题。
很多人没有了解身体的真正需求,常常海吃胡喝,既浪费了银子,又增加了消化系统的负担,最终伤害了身体。要按时吃饭,以免产生胰岛素阻抗。通常的原则是:“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中午吃饱会犯困,中医认为早上阳气上升,为一天生发、生长的开始,这个时候,吃再多的食物,在生发、生长时,这些食物都能被消化吸收,相反到了晚上,阴气逐步上升,人体开始收敛,这个时候,如果吃太多的食物,非但不能很好的被消化吸收,还会用掉元气,来消化这些食物,对身体不仅无益,反而还有害。所以有种说法:“晚上吃的食物是为医生吃的,吃的越多,你为医生贡献就越多”。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刚好相反:早吃少,晚吃饱。
少量的酒能“活血”,是因为血液中的酒精使得糖元含量越来越低,身体为了保持一定的血糖水平,就加速血液循环。酒喝多了,会影响肝脏的工作,人也觉得累。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喝酒呢?这是错误的观念导致错误的决策。有些中年人觉得喝酒是一种享受,喝酒可以让人轻度镇静,可以帮助睡眠的过渡。但其实酒精只会使人被麻醉,不能提供真正的睡眠(那只是一个生物模仿性的睡眠)。酒精会危害神经活动过程,这包含记忆的强化和回忆。如果不常锻炼身体和练功养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很多地方微循环不通畅,这些微循环不通畅的地方会使人感觉不舒服,严重时有疼痛的感觉。但人的忍耐力很强,大部分人整天不舒服因为没有比较还不自知。在有意识的时候,潜意识时时刻刻将这些不舒服的感觉提醒着意识。但在喝酒微醉时,人的意识减弱,脑电波显示的波形和麻醉时一样状态,不舒服的感觉消失,人会感觉非常愉悦。但喝酒对身体没有好处,酒精对身体很多部位有伤害,酒中的糖份就和碳酸饮料一样让人发胖。
(2)其次是“困来眠”,不是说等到困了才来睡觉,而是要按时睡觉。睡觉前要放下一切,我们很多人睡觉的时候总是千般思索,计度着一天的是非得失,造成不容易入睡或睡得不安稳。严重者甚至摧毁了睡眠,造成常常失眠。和禅师相比是我们的心控制不住,睡眠质量就不高。在睡眠的时候我们身体分泌各种生理激素来修复身体白天受损的细胞和组织,错过了这个时间就不再分泌。如果不能按时睡觉,身体就得不到修复,久而久之,身体还会引发疾病。天黑之后身体的各种机能自动转入休息状态,身体造血是在天黑之后熟睡的情况下进行的。晚上11点一定进到熟睡状态才能保证肝脏功能强壮。
一些号称“猫头鹰”型的人喜欢晚睡,这也是错误的观念导致错误的决策。在深夜很疲劳的时候,意识减弱,和麻醉了一样,身体不舒服的感觉也减弱,因而也会感觉非常愉悦,很喜欢聊天或刷屏。早晨起床时则相反,意识清醒,体质差的人身体不舒服的感觉会很明显,会产生所谓的“起床气”。身体越差的人,平时不舒服的感觉越大,迷糊时的舒服感觉的反差越大,对“晚睡”或喝酒就越容易上瘾,因而就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要想彻底地戒酒、不贪吃、早睡,最好的方法是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
能做好“饥来吃饭困来眠”是需要一定智慧的,自古以来很多人做不到。明代王象珅提到,养生延年,无非就是身心无事,饥餐倦眠而已,有诗为证:
“问予何事容颜好,曾受高人秘法传。打叠身心无一事,饥来吃饭倦来眠”。
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也提到: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王阳明这首诗是说:“修行应当从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平常事开始,世人一味地向身外觅功夫或秘方,终属徒劳”。
(三)错误的物质和精神追求
虽然我们在物质生活上好像离天堂越来越近,但精神生活却离地狱越来越近。有人甚至形容我们人类社会其实就是地狱。所谓芸芸众生就是,尽其一生,一直是处在错误的信念导致错误的行动,一直是生活在或被禁锢在自我的囚室之中,念念之间,一直都不断地在为自己计划、盘算、设计、运筹惟幄,至死不息,永无尽期。受尽失败、挫折、打击与苦楚,自己还不明所以,同时也身不由己地一直重复无尽的盲目追求、颠扑再起,轮转不息,永无悔悟之期。
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的客观需求,物质欲望高,常常“想要的”高于自己真正“需要的”,而且以己度人,错误地认为每个人都是物质的奴隶,对外在财富羡慕,于是就拼命炫富,在他人面前趾高气扬,认为这样很酷,错误地认为别人也会认可、刮目相看。殊不知别人另眼相看,常以贬义的称谓表示不屑,诸如:“土豪”,“富二代”,“暴发户”,“小人得志”等等。很多人的人生价值并没有投向外在的自然界,不在于对自然界的冥思,也不是找寻内心深处的自己,不太会理解自己在干什么,很多人是在别人的评价里找到自我的,很少关注自己的内心客观需求,这就会表现出过分的要面子和虚荣,物质或表面的攀比和追逐。
年轻时听到广播剧《项链》,至今仍记忆犹新: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对人民巧取豪夺,政府中贪污盛行,社会上道德沦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惟利是图、金钱至上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物质享乐和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这种社会风气在中产阶级(即小资产阶级)当中同样盛行。由于中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地位极不稳定,他们总想摆脱这种处境,跻身于上流行列。但是,只有少数人获得成功,而大多数中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落入更悲惨的遭遇。莫泊桑创作的《项链》讲述了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追求虚荣炫耀的故事:玛蒂尔德是一位漂亮的女子,她的丈夫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她虽然地位低下,却迷恋豪华的贵族生活,为了出席一次盛大的晚会,她用丈夫积攒下的400法郎做了一件礼服,还从好友那里借来一串美丽的项链,来炫耀自己的美丽。在部长家的晚会上,玛蒂尔德以她超群的风姿出尽了风头,她的虚荣心由此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不料,项链在回家途中不慎丢失。在这种情况下,她只有隐瞒着好友,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为了偿还债务,她为别人打短工,夫妇俩度过了10年节衣缩食的生活。在这艰难的积攒过程中,玛蒂尔德的手变得粗糙了,玫瑰色的手指甲被磨坏了,容颜也衰老了。最具讽刺意味的情节在于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哎哟!我的可怜的玛蒂尔德!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上五百法郎!”莫泊桑借此讽刺那些爱慕虚荣的人,同时赐予他们爱慕虚荣所导致的恶果。
教育者威廉·菲尔曾说过这样的话:“真正的快乐,不是依附外在的事物上,池塘也是由内向外满溢的。你的快乐是由内在思想和情感中泉涌而出的。如果,你希望获得永恒的快乐,你必须培养你的思想,以有趣的思想和点子装满你的心,因为,用一个空虚的心灵寻找快乐,所找到的,也只是快乐的替代品。”
(四)客观需求
“以己度人”是常见的形成错误观念的方法,即总以为其他人和自己的想法或爱好差不多,没有考虑到“众口难调”。对待任何人和事要像对待客户那样知道客户真正的需求,也即真正的客观需求,做事方式是客户喜欢的,而不是我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事结果是要方便客户,而不是在做事过程中方便我们自己。所谓“体贴入微”就是在有可能不方便自己的情况下,用对方喜欢的方式,做出方便对方或对方喜欢的事。
有时候,帮助或解决问题只是耐心地陪伴,不需要具体做什么,让对方自己走出困境或解决问题。我们有一个客户,在还不是我们客户的时候,有一台设备出了问题,原厂家指望不上了,请我们现场工程师帮忙,我们的现场工程师没有接触过这种设备,到了现场也帮不上忙。但客户上有上司的压力,下有工艺生产的压力,现在孤立无援,思路全乱了。我们现场工程师到场后,能力有限,实际上帮不了什么,但就在和客户一边了解情况,一边常识性地问询设备前后今生的过程中,客户无意地被提醒到什么,豁然开朗,客户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了问题,我们现场工程师其实是在精神上帮助了客户,使他们度过难关,客户自己有能力解决,只是在压力下,不得要领或误入歧途,才不能很快解决问题。在帮助朋友或家人时,有时也只需要耐心的陪伴,不需要具体出谋划策、悉心指导。也不要越俎代庖,让对方自己走出困境或解决问题,根据客观需求,不要错误的以为非得具体为对方做点什么才算帮忙。
有个男士好不容易愿意陪夫人逛街,他夫人高兴地让他参谋这、参谋那。开始一段时间,气氛还不错,到了后来,两人就吵架了。原来,是这个男士没有根据客观需求,忘记了一个寓言:“女士们都喜欢自己做主”。当他夫人问其中一件衣服怎样时,他觉得颜色太艳,说:“这颜色太那个了,你穿着不合适”。他夫人笑着说:“你是不是嫌贵?”男士答道:“我根本就没看价格”。过后他夫人问另一件衣服怎样时,他怕又落什么不是,看着不是太难看就说:“很漂亮”。他夫人说:“这么难看的衣服,你穿着试试看漂亮不漂亮?!”男士一下子就火了:“你让我给你参谋,我的意见你都认为不合适,那你还问我干什么?!” 他夫人说:“我那是怕你寂寞,和你嗒嗒茬,你倒是把自己当颗葱,毫不客气地指导上了,真没修养!” 男士错误地以为他夫人真的需要参谋,他其实应该做的是,微笑着反问他夫人:“你说呢?”然后就静静地陪伴在他夫人身旁。
如果能常常掌握事物真正的客观需求,就会避免错误的信念和观念,就会避免错误的决策和行动。
(五)活在自己心里,活出真实的自己
我们每个人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尤其是到了中年以后,自己可能是仅有的敌人了。这个敌人主要就是“错误的信念导致错误的决策”以及传承了世俗偏见,它限制了我们自己,使得我们不率性、不自然、不从容、不真实,使得我们自己做不了真实的自己,自己活不出真实的自己。
《庄子》里有个叫士成绮的人,听到人们常常夸赞老子,就来拜访老子。看到老子其貌不扬,住的地方也乱七八糟,士成绮对老子说:“别人说你是圣人,我看是老鼠还差不多”。老子看了他一眼,低头继续读自己的书,完全不理会他,士成绮只好走了。第二天,士成绮觉得自己太过分了,来找老子道歉。老子对他说:“我如果有获得大道的实质,你骂我是猪、狗、老鼠又有什么关系,我还是我”。你说什么,是你说什么,并不能影响我,也不能改变我。内心丰盈地人,活在自己心里,而不是活在别人嘴里。他们从不在意别人怎么说,自顾自地,做着自己地事情。
刻意地追求金钱的人生是愚蠢的,刻意地追求地位和名声是不智的,这些都是无意义的浮云。一个人如果能有兴趣地做好自己的事业,则当事业成功时,社会会自动提供给他比一般人拼命追求还要多得多的东西。“真人:无智、无德、无功、亦无名”。真水无香,名利如同芳香,不会永远停留在水中,真正的能活出真实的自己的人是那些纯洁和一清至骨的人,他们尊重客观规律,避免错误的观念,知道自己的客观需求,总能把自己想要的同自己真正客观需要的相匹配,低调、虚怀若谷,务实、从不务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