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人生鸡汤

打印 被阅读次数
2019-06-21
 
大侄女非要叫我给她读初中、能干、得过全国少年机器人比赛大奖的儿子用视频送一碗鸡汤。虽说当了几十年的高校教师,平时基本都是在子女、学生面前身教多与言传。但作为家族里解放后第一个大学生,留学生,教授,这个任务又实在没法推脱,对一贯低调的我这碗鸡汤也确实难熬。鉴于自己一直以来都是“写的比说的好听”,就把这碗鸡汤的配料与做法写出来,也许对小外孙和其他年轻人有点启示。当然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本文只是我这笨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并不值得效仿。
厨师资质
受到全球化影响,现在就是熬个鸡汤也得有一个一级厨师资质证。一贯自戒“专业要鼎精,生活要平民”的人也得适时告诉别人自己是干什么的。
好多年前,被一个大公司聘为专家证人与美国联邦航空安全局(FAA,就是给全球飞机发准飞证的机构)打一个重要官司。我方的律师只从我长长的简历里出示那“全A” 成绩,就立即通过了一般很严苛的专家证人的资质鉴定过程。此后在法庭发言里我用精确的计算、严格的论证及丰富的经验使我代表的公司没有受到任何实质性的挑战就赢得这个重要官司。
博士毕业不久,在一项百万级科研项目启动段,两位博士生花了半年时间也没从一大堆数据里理出任何头绪时,我上,也就花了半月时间就奠定了这个项目成功的基础。后来又把该研究的部分成果推广到减少钻机噪音,可吸入粉尘研究,首创出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降噪防尘技术。
一次去参加一技术论证会,GPS给我指了一条捷径。开着开着就觉得这一路的建筑物怎么这么熟悉。细细一看才发现那些都是我在过去二十多年里用我开发的理论、软件,技术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作为一个搞工程的,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长解决本研究领域的工程难题,给这公司省下上千万美元,也为他们树立了良好的公关形象,……。
回顾这几十年的职业历程,还是成就感满满的。
勤奋为本
到美国大学的第一位导师C.J. Hall是个慈祥的英国人。他年轻时刚好在二战时期,大学一毕业就当了空军保卫英伦三岛,也有老布什一样的参战经历。战后他用了两年时间就拿到博士学位。他是将热力学理论运用于矿井通风的第一人,并将自己的理论用于南非深热矿井通风的实践,后又移民美国当起大学教授。八十年代初世界上第一个可以考虑温度、湿度效应的矿井通风软件也是根据他的理论开发的。进入老教授办公室时第一眼见到的是一张用以自勉也来鼓励学生的“成功 = 1%天才 + 99%勤奋“条幅。虽然,这个警句以前听过无数次,但看着白发苍苍的老人还在不知不倦地做研究、教学,我这只有0.1%天才的人,勤奋就得加到99.9%。但成功和勤奋的关系不是线性而是指数函数,为那缺失的0.9%天才,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出国前一位研究生同学说过:”除去有智障的,把每人的正负“长处”取绝对值,其总值都等于一个常数“ – 也算把老话“人有所长必有所短”的一种量化尝试。这个“理论”虽然有点歪但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自我定位。自认天才其实就是误导自己,现实生活中见过太多耍小聪明而一事无成的例子。
本人较笨, “笨鸟先飞”是我的行事法宝。老爸告诫我们:三早当一工。每天哪怕比别人早起30分钟,一周也就多出了半天来做该做的事。但勤奋不等于读笨书、熬时间。虽然深知时间的宝贵,但从来不熬夜以保证每天的工作效率。
勤奋也是有代价的。我曾对我儿子说:你要不拿博士学位不作科研就是浪费你的脑子。儿子也在上大学前信誓旦旦地保证要读博。但读完硕士后就放弃了全额奖学金直通读博的机会。理由是:“爸爸,我不想像你一样成个工作狂!“ 他还给我算了一笔经济账用以证明PHD就是永久脑残(Permanently Head Damaged)。其实我还不是工作狂,只是不愿意把时间无聊地浪费罢了。欣慰的是女儿走了我的路,也感受到了勤奋及初步成功的乐趣。
打好基础
受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深深毒害”,一直愿意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上多下功夫。在大学期间,不但把我们自己的《高等数学习题集》做完,而且还把原苏联版里的习题做了个差不离。但要把基础知识转化成应用成果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自己也经历了开始不知道怎么使用这些工具,瞎子摸象,初步会用,到熟练运用的一条弯弯曲曲道路。等能走到这最后一步,就开始尝到学习数理化的乐趣了,科研水平也就上了一个台阶。
约十年前开发了一套填补本研究领域一重要空白的数学模型。但由于当时没能力解决其中的一个数学难题,把一个看似有理论解的问题搞成既复杂、又不精确、依靠数值解的问题。虽然此论文发表后被引用的次数很高,但有些追求完美的我感到如鱼刺在哽,老把这残缺放不下来。一次开会时认识一数学家,提出合作要求,两年后被告知没有办法。在准备放弃的时候,一次在废纸上瞎画图时灵感突现,把一个五年来悬而未决的问题解决了。一天就把完整的数学模型、计算机程序开发出来。由于该论文的学术价值,被邀请为四年一次的世界测量大会上作了唯一理论特邀发言。
一次授课中被一同行问及“你开发的预计模型有没有失败的应用例子?”,想了想还真没有。为什么呢?这些模型都是基于严格理论推导的数学模型并用现场数据验证过,应用时又把各种出错的可能性及应对措施思前想后了一番。
在这计算机时代,很多人只注重软件开发应用而不注重开发基于数学模型。既限制了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也降低了运用的效率。
实践出真知
伟人曾说过:理论来自实践,要用理论指导实践。搞理工科研的就是要把复杂的自然现象用适合的数理化公式表示出来。但科研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去现场收集数据,并从实测数据中总结出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为此,博士毕业后的头十年基本将三分之一时间花在现场。夏天皮肤晒得一次次脱皮,冬天也得冒着在冰天雪地开车危险出野外。有一年作一个项目,一段时间里每天得在齐漆盖深的雪地、零下20度左右的环境里工作两小时以上。所用仪器的电池只能在严寒中坚持工作半小时就停机,然后我们就得趟着深雪跑回停在一里外的车里给电池加温,如此几次才能完成一天的任务。
这些劳苦没有白受,我们从现场采集的大量数据使我的研究组发现了很多本领域的特有现象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及预计方法。这些新理论也奠定了我组在该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积累的大量现场经验则使我们有底气作出困难而正确的决定。
常要开车出差,不喜欢一上车就睡觉的人,他们浪费了多少难得的沿途观景、学习的机会。常给学生说: 对任何与本专业有关无关的新鲜事物,首先要问个为什么、然后再试图回答。喜欢那些爱动手、会动手的人,即使出错又何妨,只有动手才能学到本领。我很崇拜美国人那种“再富也坚持自己干家务活”的“平民“生活方式,也从中学会了不少生活能力。
工作效率
提高工作效率往往是你脱颖而出的关键。在这个时代,熟练并创造性的使用各种计算设备及应用软件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需。80年代初刚到美国,在其他留学同任们攒钱为回国买“八大件“时,我第一笔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是用来买了第一代个人电脑Commander 64,后又买了一个可编程计算器。
上博士期间我自己家的PC设备往往比学校的还好。当别人还在用笔和计算器做数据处理工作时,我的第一篇论文就是用我这计算器和自编程序用时两月算出来的(在我参加那个研究组前他们已两年没出论文)。前不久再次阅读那篇文章时,还有点小小地佩服那时的自己呢。
由于它的可编程功能,这个小计算器为我其后学习、科研、各种考试、特别是毕业后参加的基础工程,职业工程师考试立了汗马功劳。记得一次研究生课期终考试,教授出了一个大题,后期要解一3X3方程组,本来原定的两小时考试时间不得不延至四小时。全班只有我把题解了出来。
有规律生活
规律生活是我的家教。就算“东西用后必须放回原处“这一条就可以把一个人做事效率提高不少。有了这些好习惯,我这么多年很少丢东西或被偷。 
 
周日里,每天6:30起床,8:00前到办公室,11:00吃中饭,饭后半小时走步,15分钟午休,晚10:00睡觉。周六打球,干家务,周日去办公室大半天。看似生活太机械教条,但养成了这种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后,生物钟就能运行得非常协调,人既少生病,做事效率也高。
 
 
 
梅华书香 发表评论于
哈哈,好可爱的孩子,说得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