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的中国人为什么会输给印度人(之二)

 


语言能力差和对主流文化的不熟悉,显然影响我们在职场的发展。但为什么这些问题一直不能解决,值得思考刚来美国时英文不如人还情有可原,毕竟人家在英语环境里生活了多年。但在美国居住十几年后,还能用这个借口吗?

 

 
为什么硅谷乃至整个美国职场的中国人不如印度人成功,每个人都可以列出很多理由,但几乎人人都同意的一条是,印度人的英语远比我们熟练。
 
记得刚来美国时,中国同学常常很纳闷,为什么我们说话清清楚楚,美国同学一头雾水;印度同学说起话来叽里咕噜,含混不清,美国同学听起来却毫不费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印度人口音虽重,但语法正确,用词恰当,表达意思清楚完整,英语水平甩了我们十条街都不止。美国同学能无障碍地与他们沟通,毫不奇怪。
 
跟印度人接触较多、自己英语也略有进步后,对他们优越的英语水平有了更多体会。比如他们的词汇丰富,会使用一些很生动、很贴切的词,这让他们说起话来有一种中国人无法企及的韵味。
 
午饭后跟印度同事一起出去散步,她说今天的太阳不像昨天的那么“scorching”(灼热);在会上对经常给我们使绊子的兄弟部门表示不满,印度老板说我的观察非常“astute”(敏锐);有一次讨论问题时我中途改变了立场,相熟的印度同事马上私下送电邮问我为什么有这样的“volte-face”(变卦,突然翻脸)。这些词虽然中国同事可能也认识,但我从没看到他们使用过。
 
当然印度英语也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偶尔有一些奇怪的说法,还造了几个英文里原本没有的词,比如用“prepone”(提前)作为“postpone”(推迟)的反义词。但除了这些无伤大雅的小毛病外,他们的英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表达起意见来绰绰有余,经常还能口若悬河,语惊四座。
 
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人的英语问题就多了,可以说是百仙过海,各显神通。公司里很多同事不管是讲英语还是写英语百分之八十的句子都有严重问题。网上聊天时,有些人也会使用英文,但其中不少英文都错误连篇,让人不忍卒读。
 
有些人以为,我们中国人词汇可能贫乏一点,但语法是过硬的,因为我们都有十多年扎扎实实的语法训练。但我们十多年的语法学习效果其实并不好。或许是教学方法不够先进,或许是练习太少,理论不能和实际结合,虽然语法规则都学过,但是不是完全理解,是不是都还记得,是不是烂熟于胸,是不是能顺手拈来,就很难说了。根据我的观察,回答是“no”。
 
还有人说美国人自己也不注重语法。但美国人虽然不时刻把语法放在心上,还从没见过一个美国人说英语像有些外国人一样错误百出。科学家早就发现,小孩与成年人学语言的学习机制不同。小孩学语言主要通过模仿,他们的脑子可以像海绵一样吸收环境中的各种语言信息,并深深地印在脑子里,但这种能力在青春期之后就消失了。因为这个原因,美国人即使不去特别注意语法,也学到了语法,我们外国人则只有老老实实下笨功夫,否则捷径反而成了弯路。
 
因为英文不够好,我们中国人对美国文化也不如印度同事熟悉。印度同事对美国的热门电影一般都有所知晓,不像中国同事只在《疯狂的亚洲富豪》上演时才去趟电影院。很多印度同事也爱读英文书。十多年前,我读了Jon Krakauer的Into Thin Air,后来又一口气读了很多他写的别的书。但之所以读Into Thin Air,就是因为一个印度同事的推荐。
 
有一次去吃午饭,因为没找到熟人,餐厅又挤,便和几个不认识的印度女同事坐在了一桌。这几个印度同事活泼健谈,思维发散,从家中打扫卫生的烦恼,扯到Marie Kondo(近藤麻理惠)的 The Life-Changing Magic of Tidying Up,又从这本书的书名,联想到另一本畅销书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ck。我当时就想,我们中国同事是不会有这种谈话的。我们的话题永远是房价和爬藤,如果形而上一点,也是《小欢喜》、《甄嬛传》。
 
语言能力差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主流文化的不熟悉,肯定影响在职场的发展,其中的原因显而易见,不必多说。但为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不能得到解决,倒是值得思考。刚来美国时英文不如印度人情有可原,毕竟人家在英语环境里生活了多年。但已经在美国居住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后,不能还继续用这个借口来挡驾。
 
我们常说,硅谷的中国人不如印度人成功,原因之一是缺乏领导才能。至于为什么缺乏领导才能,一个经常提起的理由是中国留学生的选拔机制决定了这些人都是书呆学霸。既然都是会念书的人,学英语对我们应该是小菜一碟;但实际情况是,虽然不乏成功的例子,整体而言硅谷工程师们的语言水平并没有随着在美国年头的增长而有所突破。
 

对于这个自相矛盾的现象,我的猜测是,中国的留学生们虽然会念书,成绩好,却并没有强烈的求知欲。事实上有一种可能,就是我们小时候驯服地接受的那些填鸭式教育,反而破坏了我们的求知欲。

 

学习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挑战自己的智力活动,更重要的是,生活在一个讲英语的国家,这里的新闻、娱乐、教育资讯都使用英文,一个有求知欲的人一定希望了解一下它们是怎么回事。

 

学习语言当然可以增强场竞争力,但除此之外还有两个诱人的目的。

 

第一, 英语世界里的文化生活,比中文世界的更丰富,提高语言能力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享受人类文明和智慧的成就。


由于意识形态的限制及其他原因,中国出产的文化产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还不能跟美国相比。前几年《人民的名义》口碑爆棚,我也赶时髦看了。这部剧确实不错,其中有几场戏很精彩,但也有几处拙劣到让人有点尴尬。
 
 
同时期我也看了美国有线电视频道AMC的《最好给索尔打电话》(Better Call Saul)第二季。这部电视剧角色丰满,情节发展出人意料,让人拍案叫绝,却又行云流水,毫无牵强和做作,演员的表演和其他方面也都无懈可击,质量比《人民的名义》高出好几个档次。
 
书就更是如此了。我爱读书,也怀念中国语言。中文书和英文书同时摆在面前,我一定先读中文。但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却是,中文书的质量与英文书相比,尤其是在非虚构图书领域,实在有太大差距。
 
西谚说,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其实人也如其读(you are what you read)。都知道饮食对身体状况有直接影响,既可以病从口入,也可以吃出健康,读物作为精神食粮也如此,也直接影响人的心智、眼光、见识。有些读物让人浅薄、偏执,有些却让人清醒、明智。如果没有好读物,像我们小时候都经历过的,是没办法的事情。但生活在一个发达的现代社会,那么多有营养、有趣味的东西都唾手可得,不去享受似乎是暴殄天物。
 
近二十年里,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一些一线城市的物质生活似乎已经赶上美国,留在国内的好些同学都成了财大气粗的富豪,这让很多留学生怀疑自己当初出国是否错了。我非常幸运地不怎么遇到张牙舞爪的富豪,我想这并不是因为我的同学朋友不够成功,但万一你碰上某些土豪爱炫耀自己荷包鼓,如果你读了更好的书,看了更好的电影,视野因为读《大西洋月刊》而不是《环球时报》而比较宽阔,如果你这几十年磨练了你的英语,享受了世界上最高成就的文化艺术成果,你可能不是那么容易感到失落。
 
第二,学英语还有一个好处,这个好处也是我们华人最重视的,就是可以跟孩子有话可说。
 
对很多人来说,事业并不那么重要,拼不过印度人就算了;买几套投资房,小日子过好也行。但有一件事情比自己的生活更重要,那就是孩子的生活和孩子的教育。
 
牺牲自己的生活让孩子有更好的生活,牺牲自己的事业把孩子推进藤校,是华人常见的行为。但孩子上的大学再好,事业再成功,如果跟孩子没有共同话题,跟孩子在精神上越来越疏离,这种成功意义也不大。
 
养儿育女的最大快乐不是推他们爬藤,然后沐浴在藤校的光环之中,而是和他们一起成长他们三岁读Good Night Moon时和他们一起读,他们十岁读哈里波特时和他们一起读,他们二十岁读The Fountainhead时还是和他们一起读。当孩子在人生道路上飞奔时,多陪他们一程,多一些跟他们并驾齐驱、有话可说的日子,是父母们的梦想。对我们这些居住在北美的父母来说,学好英语让这个梦想有了更多实现的可能性。
 
因为所有这些原因,我一直认为,学英语是我们这些中国留学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一件值得终身努力的头等大事。这不仅是为了在职场上和印度人竞争,更是为了抓住生活赐予的一个丰富自己的机会。如果来美国的第一天起就这么做,今天已收获满满;但今天开始也不晚。虽然学语言是慢功夫,不会立竿见影,但假以时日一定会见到功效。
 
但如果我们生活在这个到处是英语的地方,却不能从环境中吸取营养,十年后的英语还是和今天一模一样,那么我们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大概都不够强。如果是这样的话,在职场上输给印度人,是不是也不能怪别人呢?
无陌逐非 发表评论于
印度人对自己同胞热情了,也没有那么挑剔,势利。
团结一致才有力量。单打独干,永远成不了气候
维立 发表评论于
这些文章只是比较在硅谷或北美的中国人和印度人。其他一些问题,比如日本、中国、印度这些大国的发展速度的比较,是完全不同的问题,至少还得再写十篇文章,可能还不能谈清楚。

回复 'fonsony' 的评论 :
维立 发表评论于
谢谢你的分享,很真诚,也很真实。

回复 'MoatCity' 的评论 :
ily 发表评论于
但鬼子的文化影响了也就局限在日本了。
>>>>>
fonsony 发表评论于 2019-09-21 16:32:44
鬼子的英语更水皮,但所有领域超前
横流沧海 发表评论于
说的市侩点,a man without money is no man at all.

再大的领导也得看他上司脸色,我们公司5千人,有的部门有10级。 即使是总裁也得看老板脸色。
除非你是老板,你还得看董事会脸色。

一个为五斗米折腰的没什么尊严可言。

财务自由了, 弄个赚钱的软件,几套出租房 blah blah, 就不会在这死胡同里钻牛角尖。
fonsony 发表评论于
鬼子的英语更水皮,但所有领域超前
Donald_Trump 发表评论于
最怕局限思维! 高科技移民难倒it是他们唯一的从业? 印度学生电脑水平本来就很高外加语言能力好。美国高科技难倒就在硅谷? 麻州的剑桥生物科技,美东的制药,也没见印度人第一代移民这么厉害! 美国的学术界中国学者不输印度。另外,中国还有一批牛人回国干了。
这美国不是就硅谷!
ily 发表评论于
汉语只有中国在用。 以前儒家文化圈的韩国,日本,越南都用自己的语言了。
汉语很美丽。从语言学看,汉语是一种落后的语言。

>>>>>
路边的蒲公英 发表评论于 2019-09-20 13:24:22
落后的语言自然被淘汰,包括蒙古语和满族语,还有无数语言都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淘汰,而世界上用汉语的人数超过用英语的人数,汉语其先进性不言而喻。
MoatCity 发表评论于
前几天看到介绍寒春阳早的两个儿子。 在中国出生长大,受中国文化及语言的熏陶。开放后到美国来学习拿学位。老大受不了这儿的生活,最后选择了回北京任教。老二是学工程的,选择留在了这里。如果你不看他们的面孔,专听他们说话 - 你会觉得这是中国人在说英语,结结巴巴和我们说的类似。也就有点理解,老大为什么选择海归 - 他感到在那儿生活更舒畅痛快。这和人种没啥关系。
中国没有发展到日本的水平,到那时,我相信,出来移民就少了。像日本和南韩一样。
别说中国人和其他国家人不一样:如有优裕的生活条件,自由的文化环境,谁不知道在自己的语言及文化土壤里生活更充实,幸福指数更高?
MoatCity 发表评论于
我很赞成你的推论:我们在这儿吃了语言的亏,尽管我们在国内语言属于好的(本家当时托福将近满分)。
我们语言不行,对孩子平时缺少潜移默化,所以下一代很多理解写作不如同年龄的美国本地人。我的孩子在上高中时,我观察到是这样,也注意到别的老中的孩子 - 数理化比老美孩子厉害,但语文(尤其靠SAT),不如人家。
我们离开了母语,长期不用,感到对母语生疏了,忘了很多。但英语一直处于夹生状态,对有些思想不能确切表达 - 语言是思想的基础,语言不行了,也就没有高深的思想 - 我们变得越来越浅薄了。当然也会影响我们在科研方面出成果 - 帮别人当码农可以。
许多老中,在给老美交流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来描述,就开始用手来比划,或发出怪声来描述 - 在旁边看着很好玩。我知道我自己有时候也会这样。
我老婆说,有时候在单位生气,觉得受人欺负,人家给几句难听话,她有时找不到用什么语言回骂人家,回到家里感到窝囊。这样自然就工作的不舒展,常感到夹着尾巴做人:想到这些,我感到愧疚。让她跟我来美,她这一生又失去了多少乐趣?退休吗一定要她回去到自己文化及语言的土壤,补补这些年失去的乐趣。
我的语言稍好,在专业上玩了半辈子命,混到上面多层,下面只有一层垫底的水平,常觉得自己还有潜力,但我也甚至--在这儿混,这是最高水平了。咽不下这口气,但也无奈。
我们在这儿混了一辈子,前些年在国内还能显示点光环,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情况不是外表显示的那么好--泪水有时候不得不往肚子里咽。一生从生活中得到的满足,比国内的同行多吗?我看未必,尽管国内同行也可能为没有出成国而遗憾。
说实话:觉得是吃了语言亏!
万事达 发表评论于
说白了,还是英语的问题,一个刚下飞机的烙印,就可以比在美国生活20年的老中英语还要好,还要地道。
我是一目十行看你的文章,可能没有全部体会。
维立 发表评论于
找到知音的感觉真好 :-)。

回复 'ZheFei' 的评论 :
维立 发表评论于
谢谢你的分享。确实原因很多,是个复杂的问题,能把一个谈透就不错。

不过“大陆的这批人多数是精英阶层能力很强的,不愿意寄人篱下,有机会就自己干,或者独当一面”这句话其实对印度人也一样适用。印度人来美国的很多都是精英阶层,他们自己出来干的也很多,而且并不一定是针对印度市场。那些IPO或者被大公司买的创投公司,很多都是印度人开的。



回复 'westshore' 的评论 :
ZheFei 发表评论于
说的真好。我周围中国人多在看无聊的国内连续剧,帝王剧,没有几个听英语新闻,看英文书籍。 聊天永远是关于房子孩子和国内连续剧。太没劲了!
westshore 发表评论于
这与英语没什么关系,而是与心态和生活目的不同。在高科技行当这么多年,见过不少在公司里混到中层的,director之类的,或者技术大拿到了绝对第一的程度,但这些人往往是两种结局,第一就是很快自己拉人出来干了,而且有很成功的,当然不是Google微软那样大的成功,但也是成功。另一种是更愿意保持在技术行业,不愿意转到管理,因为作为第一代移民,工作保障是重要的,作为VP一类的高层领导在经济不景气时一般会被裁掉,而作为技术大拿没人愿意动你。
我的看法这种现象与中印两国留学生的背景有关,大陆的这批人多数是精英阶层能力很强的,不愿意寄人篱下,有机会就自己干,或者独当一面。当年还在东部的时候,加州朋友去波士顿做公司价值评估,说加州的老中人人都想着自己做老板,后来到了加州一看,确实如此,也许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但确实是人人都想,或者尝试。
而印度人愿意在美国留下来的,一定不会是高种姓,因此也就有比较强的驯服心理,在公司里不难看到这种现象。
印度人在湾区也有不少自己开公司的,但很多不是针对美国市场,而是印度市场,其实也是留在自己的comfort zone里的概念。
我过去写过一篇比较中美印在高科技行业的人的文章,当时大概创造了万维的最高点记录,两万多点击,其中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如果老中说自己能干什么,指的是自己一个人就能干了,不需要其他人。而印度人说能干,很可能是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干,但敢说。
这里涉及到资源管理的概念,不论什么级别的管理人员,都需要自己的资源,比如下一级的管理人员。因此不在于这个人是否能干,而在于是否有人愿意干,这就是印度人的优势,而中国人不具备的。
客观上就是责任感的问题,你不会干没关系,只要有权力,你可以找资源给你干,所以印度人之间互相照顾,因为很容易成为自己的资源。而中国人要是自己不知道怎么干就心里没底,而一旦有底,我干嘛需要同意也知道的人?浪费嘛,也是容易导致竞争我的位子。
说中国人不重视team work是不过分的。
印度文化里,接受社会分工不同是很自然的,种姓决定了你应该什么地位。而中国文化在等级方面从来不当回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机会自己就当老大。
这个话题其实有很多方面,这里给出一个好了。
秋叶坊 发表评论于
说得非常好!

“学英语是我们这些中国留学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一件值得终身努力的头等大事。这不仅是为了在职场上和印度人竞争,更是为了抓住生活赐予的一个丰富自己的机会。如果来美国的第一天起就这么做,今天已收获满满;但今天开始也不晚。”
HBW 发表评论于
"...世界上用汉语的人数超过用英语的人数,汉语其先进性不言而喻。" 啥逻辑?
路边的蒲公英 发表评论于
落后的语言自然被淘汰,包括蒙古语和满族语,还有无数语言都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淘汰,而世界上用汉语的人数超过用英语的人数,汉语其先进性不言而喻。
Justness 发表评论于
从语言学看,汉语是一种落后的语言。

世界上有数百种语言,如同人类走出非洲一样,也不断进化分化,从低级到高级,即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

孤立语:汉语、苗语、越语、缅甸语等;
黏着语:土耳其语、芬兰语、匈牙利语、日语、维吾尔语等;
屈折语:印欧语系的语言大多数;

英语易学,汉语难学。

印度语和英语同属印欧语系。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c/IndoEuropeanTree_Chinese_version.png
(印欧语系语言关系图,红色为已灭绝的语言,白色为分类或未确认的原始语言)

创造这些语言的人群同属R单倍群。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