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结束七十周年. 作为胜方苏联在战争中向世人展现强大的实力. 但战时纳粹和战后长期的苏联宣传让人误以为”弱小”的苏联在战争中以弱胜强打败强大的德国, 导致有些网友对苏联的战争军事资源有所轻视. 后苏联解体, 解密的苏联档案逐渐让大家了解当年的情况(普京已禁止公开更多 的苏联档案)
打仗是实力的对拼. 所谓的”以弱胜强”只是一种宣传手法. 苏德战争中的苏联自始至终都拥有德国无法比拟的军事资源实力. 苏联和第三帝国的经济规模大致相同但经济不等同军工. 国民经济不能瞬间转化成军工规模. 苏联跟德国的军工差异起源于一战后, 苏联快速发展而德国则受凡尔赛条约制约而大步倒退, 特别是德国等到1944年才全民总动员进行军工生产更使德国军工产量落后苏联一截.
首先苏联有输得起的实力. 1941年巴巴罗莎行动启动后至莫斯科战役前, 苏军已损失大量武器军械. 根据俄罗斯军事历史学家 Krivosheev, 在1941年, 苏联损失:左轮和手枪: 44万把(占军备32.1%); 步枪:5.55 百万支(59.6%); 轻机枪:13万5千挺(62.4%); 重机枪:5万5千挺 (64.4%); 12.7毫米-20毫米 口径机枪:1万4千挺(38.9%). 五百万正规军几乎全被消耗掉. 但这些都不妨碍苏联短时间内征集一 百万人全副武装云集莫斯科郊外(二战中苏联总参谋部, Stavka, 派往前线的所有部队都是装备齐全, 训练另计. 电影”兵临城下”里手无寸铁的苏军官兵向德军机枪冲锋纯粹是好莱坞编剧的臆想). 苏联在短时间内迅速组建建制的能力显示苏联雄厚的军力资源, 足见苏联战前军需品的充裕. 在德第六集团军被围斯大林格勒前, 苏军永久损失的人数达到六百万人. 换作其他国家相信已战败投降. 但苏联有承受重大损失的国力. 换作德国就不行. 因为苏联比德国强, 兵源多, 军工军需品足, 原材料 生产资源丰富, 还有强大有力的盟友.
仗着苏日条约苏联不必像德国般几线开战. 但在西线吃紧情况下, 苏联依然部署百万士兵, 千辆坦克, 万门大炮在远东军区和贝加尔军区. 这丝毫没有影响到苏联军队在西线对德军保持数倍的数量优势.
苏联有名枪, 名炮, 名坦克. 苏军的武器装备不够精良也是足够好去赢取胜利. 坦克有T-34系列; 战斗机有拉(LaGG)系列, 米格系列, Yak系列, I-15/16; 轰炸机有Pe系列; 地面攻击机有IL系列; 步枪师配有莫辛-纳甘步枪, PPSH-41/43冲锋枪; 还有各类型火炮等等. 在与苏军的交锋中, 苏军很多军事 装备和概念都给德军留下深刻印象并影响到德军的武器设计, 如T-34坦克, 120mm口径迫击炮等
军人资源:
苏联: 总人口近两亿, 兵源三千四百万人;
德国: 总人口近七千万, 兵源一千七百万人;
因凡尔赛条约的制约, 德军最缺乏的是有经验的年青预备役士兵. 在1935年(德国恢复正常军队的一 年), 1920年至1934年被称为”空白年”因那15年符合入伍年龄的青年几乎不能接受任何军事训练. 一 战的老兵在1935年大部分不是年龄大就是身体走形. 掌管预备役部门的 Friedrich Fromm 将军(后因参与刺杀希特勒被判死)反对攻击苏联因为他估计只有五个月的兵源补充. 实际上德国发动巴巴罗莎 计划两个月后预备役兵源已见底. 相反苏联在莫斯科战役前已永久损失四百万正规军. 但有兵源紧急招募并装备一百万新兵来保卫莫斯科. 在取得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后, 苏联的情形依然不乐观. 在1942年苏联再永久损失两百万正规军. 但苏联依然可以召集七十万军队对德中央集团军团发动”火星 行动”并同时在斯大林格勒出动百万军队围歼德第六集团军(得益于从西伯利亚赶来的部队).
而在1941年可从南到北三个集团军团同时作战的德国在1942年只能在南部由南方集团军团发动”代号蓝色”行动(德军在1941年伤亡八十三万人. 主要伤亡在步兵师, 但没足够预备役兵源各师补员). 库尔斯克战役后, 苏联对德国的前沿兵力一直保持六百万对两百万, 3:1, 的兵力优势. 希特勒不断追求的”多点师的数目”而忽视每个师非满员的状况(步兵师尤为严重)更使德军前沿部署难上加难. 这就是 德国无法比拟的, 苏联兵源的重大优势.
坦克: 苏德战争中苏联单单T-34系列坦克就生产了六万五千辆; 而德国所有装甲战斗车辆(包括侦察 车, 半履带运兵车, 指挥车, 弹药车, 维修车)的产辆加起来才六万两千辆 (其中虎型I型各类和II型不足一千九百辆, 豹型各类5,976辆, 坦克总量近三万辆).
火炮: 战争前和战争中苏联军备储量和生产都远远高于德国. 苏德战争爆发时德国火炮只在火箭炮 和小口径高射炮占优. 其他各类型火炮苏联占着数量优势, 如886门203毫米口径榴弹炮对德国的 388门21厘米榴弹炮; 苏联的8,550门76.2毫米口径野战炮对德国的104门7.5厘米口径野战炮等. 苏军在二战中损失近三十二万门各类型火炮+迫击炮(损失占库存: 防空炮17%, 反坦克炮61.4%, 榴弹炮+火炮50.1%, 迫击炮51.4%, 火箭炮44.5%), 高于德国在苏德战争期间的火炮生产总量.
飞机: 战争前和战争中军备储量和生产都远远高于德国. 根据John Ellis所著”Brute Force”, 在1941年开战时苏军部署前沿战机8,145架, 而德国部署2,885架. 从1940年至1945年苏联共生产121,460架军机, 德国投降时有17,000架. 同期德国生产军机86,300架, 投降时有2,175架. 根据Krivosheev, 战争结束时苏军共损失各类型飞机超过十四万六千架(其中战机88,300架), 几乎是德军各线总损失的两倍.
海军: 虽然不是主要战场, 苏联海军也打过不同规模的海战. 1939年苏联的潜艇规模是世界第一(165艘)但二战中表现平平. 苏联在二战动用潜艇277艘, 击沉敌舰191艘(包括在冬季战争的5艘)但 损失101艘. 相比德国潜艇击沉敌舰2,973艘, 损失1,060艘 (包括投降后自沉的). 美国潜艇表现最好, 击沉敌舰1,280艘, 只损失53艘.
战斗经验:很多人说在1941年德军是打了”两年现代战争”的军队. 事实上德军的”两年现代战争战斗 经验”包括四星期波兰战役+五星期西欧战役+两星期巴尔干战役共十一个星期. 而苏军也打过1939 年苏日战争(诺门坎), 波兰战役, 芬兰战役(冬季战争), 吞并波罗地小国和罗马尼亚地区.
战略纵深: 从Bialystok到莫斯科一千公里. 良好的道路系统约3%. 德国有闪电战的理论, 但因缺乏 运输车辆绝大多数步兵师是非摩托化的. 虽然德军机械化部队在战争初期推进迅速, 但随着战线的 延长, 非摩托化部队的缓慢跟进和后勤系统的困难使巴巴罗莎计划的战略目标难以实施. 越往东走 后勤线越长. 相反苏军运输线缩短, 交通通讯联络大幅改善.
盟军: 苏联有美国和英国当年两超级大国. 英美在大西洋, 地中海, 非洲战区牵制大量德军部队和战略资源. 德国有东, 北欧各小国加上鸡肋般的意大利. 不要说各小国的武器装备苏联人看不上眼, 他 们的工业生产能力更不是同一档次. 美国和英国军队人员众多, 武器精良, 海, 空军更是世界前几名. 德国盟军最卖力的是芬兰和罗马尼亚两国, 为夺回被苏联侵略抢走的领土而加入德国阵营. 所有盟 国的武器都比苏联差劣. 除了几支精锐师外(如Alps山地师), 大部分是训练差, 武器劣, 联合作战意识 不足(罗马尼亚军队对Sevastopol的攻击). 而且德军与各盟国将军们之间的关系普遍不佳, 沟通困难(如罗马尼亚的将军们跟德国将军们缺乏沟通会出现独立军事行动的举动, Targu Frumos之战). 因德军主攻盟军负责保护侧翼, 这样对深入的德军威胁重重(斯大林格勒战役).
军事资源: 因大西洋战役和北非战场的失利, 德国依赖从非洲和美洲进口的战略资源被英美封锁. 而苏联因租借法案从英美得到大量物资. 重要的有航空燃油,卡车(美国提供的超过三十五万辆的卡车 比苏联生产的卡车越野性能好),半履带式运兵车(苏联没有生产),火车头(战争期间苏联共生产二十辆),军工原料(如铝金属的55%来自租借法案), 食品, 军靴等等. 当然还有坦克(两万辆), 飞机(近一万八 千架), 各类型火炮(一万五千门), M1 火箭筒, 吉普车等 (1941年苏联坦克单位就装备英式的Matilda 坦克参战莫斯科战役).
原材料的缺乏限制了德国在1937年至1939年的军工产量, 导致德国在军备不足的情况下发动战争. 整个入侵苏联的计划完全是希特勒冒险赌博的表现. 德总参谋部在低估苏军军力三分之一的情况下已于1940年12月在希特勒前摆沙盆显示德军会在莫斯科前失败. 德国因缺乏资源只能发动短期突袭式战役, Coup de main. 德军制定最乐观的进攻方案也要五个月才能攻下莫斯科, 但其军事资源最多只够支撑三个月. 事实上德军方高层预计如果德军不能在十周内解决苏联, 德国会因资源用尽而输掉战争. 德军如期在八月底已资源见底. 但德国没败原因是苏军表现不佳.
以苏联雄厚的军工基础和产业加丰富的人员和原材料资源, 如果德国和苏联单挑结果还会是苏联赢, 只是时间问题. 二战中德国打苏联犹如中等军事工业规模强国叫阵头等军事工业规模大国(日本对中国是工业国打农业国). 德国人不能迅速击败苏联就是骑虎难下,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苏联人召集人马, 利用人多武器多资源多把自己打垮.
在三年十一个月的战争中, 苏联损失军人两千九百多万伤亡, 装甲战斗车辆(AFV)九万六千辆. 战争结束时(1945年6月1日), 苏军军队人数11,827,098人(加上医院伤员1,038,945人). 德国方面: 先引用俄罗 斯数据. 根据Krivosheev, 德国东线伤亡6,923,700人, 死亡四百一十三万人(包括战俘死亡四十五万 人). 德国数据当然与苏联的不一样. 最高最新的是Rüdiger Overmans, 给出总死亡数五百三十万 人, 其中东线1945年前死亡两百七十四万人, 1945年各战线死亡一百二十三万人(东线算其中一百万 人, 假设80%德军战死在东线). Overmans的数字与战时军方数字和战后调查统计数字有约一百万人差距, 出来后备受争议. 1954年德国的WASt(为战死和失踪军人家庭服务的官方军事机构)列举德 军总死亡数约四百万人(死亡两百七十三万人, 失踪一百二十四万人). 1994年WASt核实四百三十万 人死亡+失踪. 2005年德国红十字列举四百三十万人(死亡三百一十万人, 失踪一百二十万人).
说句题外话, 二战中苏联在多方面都占尽优势的情况下, 依然付出几倍于德国的人员和军械物资伤亡代价才取得胜利; 中国如果拥有苏联损失的零头, 如被摧毁的四万一千辆T-34系列坦克的一千辆, 中国战区会是另外一个局面. 而在抗美援朝中, 中国军队装备落后, 把美军赶到三八线以南, 根据”战神”标准, 可称中国”战神”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