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之爱。。。贵州小吃
贵州地处西南,高山峻岭,山峦起伏,以前交通不方便,山高路险,与外面的世界交流不易。一直以来,贵州给外界留下的印象是穷山恶水和野蛮落后。贵州有什么吃的,外界其实是不清楚的。没有去过贵州的人,如果告诉他们贵州人只吃野草,恐怕别人也会相信。。。
其实相对闭塞的环境,饮食习惯慢慢自成一体,反而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小吃文化。前几篇文章我写了贵州的酸,贵州的辣,贵州的蘸水。还有贵州这几年接轨国际旅游潮流的高大上的各种小资情调。之所以一直没有敢写具有鲜明贵州地方特色的小吃。是因为写起来自始至终口水滴答,心里难受,恨不得马上飞回贵阳的夜市去。
贵州的小吃多而且24小时随时可以有。有别于其他省份,贵州人吃小吃的习惯不同。半夜三四点出门到街上吃个小炒或者来个烙锅菜,非常习以为常。
省会山城贵阳,可以摆夜市的街头不少。一到晚上,到处闪着的汽灯下,一桌一桌的人。大大的长桌子上是预备好的各种鸡鸭鱼肉,各种蘑菇,当季蔬菜。煤气罐接出来的炉子上,烟熏火燎的、是通宵达旦的炒锅。。。
世间有一说,说文字是有颜色有味道有温度有意境的。文字用在描写吃的东西上面,就和地域的特色非常关联,看到名字,那种颜色那种味道那种心理的冲撞可能非常之丰富多彩。
在贵州的小吃里,对我来说,提到恋爱豆腐果,就是冬夜路灯下围着同色长围巾相依相偎的恋人;说到花溪牛肉粉,就是那一碗红汤里炖葩了的牛肉和着切得细细的酸菜和白白的酸米粉;说到丝娃娃,就是和闺蜜一起忙着应当那一桌子的五颜六色蔬菜加上炸得香酥的黄豆一类的嘎嘣脆
贵州的小吃多种多样,这里提到的只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只是起一个引子的作用。只是用这几个例子希望勾出大家的馋虫,让朋友们到贵州去自己体验。。。
1)恋爱豆腐果
之所以把恋爱豆腐果放在第一时间介绍,是因为这个名字是来自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是与外界联系最直接的一个小吃。
恋爱豆腐果这个名字据说是起源于抗日战争战代。当年全国战火翻飞,贵州地处西南边陲,日本人的铁蹄还没有来得及到这个荒蛮之地。所以很多大学,特别是浙江大学搬到贵州,当年跟着大学到贵州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那个年代虽然穷,但是民众的气节还是在的。年轻人要保家卫国的理想信念还在心中。学习努力,众志成城,保家卫国。年轻人多,恋爱也是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提起贵州的“恋爱豆腐果”,眼前是冬夜里俩个穷学生情侣,长长的围巾漂着。冬天寒风中电杆下,昏黄的路灯笼罩着街边上的小摊子。炭火上面的铁丝网上铺满了一小块一小块的硬豆腐,文火烤着。一男一女2个穷学生情侣,依偎着在商量点哪块豆腐比较好。女孩子一般会挑剔一些。犹豫来犹豫去的,最后指着那2块看着烤得焦黄鼓起来的的豆腐块,说就是这个了。老板说好呢,老板的手不怕烫,拿起哪一块,用竹片在侧面切开一个口,区别就是那一碗蘸水。任何恋爱豆腐果摊儿上一定有一碗拌上切得碎碎的折耳根、苦蒜的调料,那一碗加上酱油和醋混合得恰到好处的汤料有时候还可能放一点茴香、薄荷、其实这个调料才是吸引回头客的法宝。如果女孩叫老板额外多加一点混着折耳根的辣椒蘸水,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真正融入了贵州文化的人(写到这里我的口水开始流出来)
2)贵州的米粉
只要出产稻米,很多地方都有米粉。云贵川里面,云南的过桥米线很久以前就名扬天下。还有海外也可以买到的江西米粉,广西螺蛳粉,四川的酸辣粉,相比之下,贵州的米粉就不是那么出名了。不过凡是来过贵州吃过米粉的游客离开贵州以后,都说最想吃的就是贵州的那个米粉,不管是花溪牛肉粉,遵义羊肉粉,鹅肉鹅肠粉,脆哨粉,辣鸡粉,还是没有任何肉只有一点酸萝卜和炸黄豆的素粉,都很好吃。因为那个白白的米粉滑爽细嫩入口妥帖的感觉别的地方找不到。
贵州的细米粉比其他地方的粉都还要来得粗一点儿。可能挂的佐料和味道浓一些,在舌尖上停留的机会也多一些。在贵州吃米粉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店家会问您要吃酸粉还是细粉。酸粉顾名思义就是发酵后有点酸味儿的米粉,比通常的贵州所谓细粉粗一倍,前面我写过贵州的酸,通过碗里的汤头,挂上那样的酸辣酸爽,的确是外面吃不到的味道。
贵州的米粉是一碗米粉加上高汤,通常是骨头汤,米粉上面的浇头就变化无穷了,可以加羊肉,成为羊肉粉(遵义羊肉粉,水城羊肉粉都很有名);可以加牛肉,成为牛肉粉(花溪牛肉粉最出名)可以是红汤(有辣椒油)可以是白汤(没有辣椒)。一般来说,最后再加上姜汁蒜末水,翠绿的葱花切成寸长的蒜苗香菜段,加泡椒泡菜泡萝卜,味道真的是不摆了。如果加上脆脆的黄豆,花生,脆哨,成为脆哨粉,加肉沫,成为肉沫粉。加辣子鸡成为辣鸡粉,加鹅肉,配上青红色的新鲜辣椒碎,味道让人怀想。。。
3)贵州米豆腐
写出这个名字我的好像感觉到了那样沉沉的有哑光黄色,弹性十足的一条一条的好滋味。米豆腐顾名思义,是用大米淘洗浸泡后加水磨成米浆,然后加碱熬制,冷却,形成“豆腐”样的形状的。因为常常用一个深深的大盆来装,所以等到固化以后,卖的米豆腐一般都是把盆子倒扣下来,米豆腐都是像小山堡一样黄裳裳的一大坨。去买的人,店家会问要多重,然后用竹片划差不多那个重量的一块递过来。
回到家里,把米豆腐切成食指粗细的小条,或者切成一坨坨的,有的还要把它放进凉水中过一下再捞出,当然也可以不放到水里走这一遍,可以直接放在深盘子或者小盆里,前面我写过贵州的调味品讲究蘸水,千家万户都不同。将各种蘸水佐料按自家喜好调出来浇在米豆腐上端上桌,大家都坐一起准备吃饭的时候才拌匀了,花花绿绿配着米豆腐的黄色和着微微颤动的感觉放入口中,真的是回味无穷。
4)丝娃娃
说到丝娃娃,就是一桌子的五颜六色的蔬菜加上炸得香酥的黄豆一类的嘎嘣脆。做丝娃娃的生意的各家各户都有变化但是打底的几样菜每家都会有。烫熟的绿豆芽,红红的胡萝卜丝,白里透红的酸萝卜丝,切得细细的泡菜,吃的时候从那一碟面皮里拿出来一张来裹成一个底部尖尖的喇叭卷,把零零碎碎的蔬菜放进去,然后把酥脆的黄豆放上,再舀一小勺蘸水。Done!这就可以一口二口的吃到肚子里啦。
我小时候一直认为这个名字很不好。按照读音。我一直认为是“私娃娃”,就是私生子的意思。在我们那个年代,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词。一群一群的朋友闺蜜围着桌子去吃“私娃娃”,感觉也很恐怖。后来才发现这个小吃是叫“丝娃娃”。因为所有的菜都要切成细丝丝。裹起来的那个形状的确像以前包裹小娃娃的包袱卷儿。所以就叫“丝娃娃”了。
5)折耳根
这个贵州山野到处都可以生长的野草根,是贵州人心里的执念。这个菜在中医的药书上叫鱼腥草。四川人其实也吃这个野菜的。不过只吃它的叶子,我们贵州人就是把根根须须都一起挖出来吃。通常是把嫩的掐下来,用盐先抓匀腌制一下,然后去掉苦水,再加上绿色的野葱(贵阳叫苦蒜),浇上糊的干辣椒粉调出来的蘸水,拌匀了一筷子一筷子的送到嘴里,耳朵里听到的是清脆的声音,如同悦耳动听的乐曲。鼻子里闻到的是这个野菜独有的清香,嘴巴里是折耳根特别的味道。当然了,不能够接受那个味道的也大有人在。我家在瑞典出生长大的2个孩子就吃不了这个菜。家里另外一半不是贵州人,也闻不得折耳根的味道。所以回贵州这盘菜我可以吃“独食”。
贵州的折耳根和贵州独有的柴火熏出来的腊肉香肠一起炒,又是一盘人间美味
6)面条
贵州其实不产面条。地处西南的人们对米饭的兴趣远远高于面条。特别是当年为了怕吃面条,喜欢吃米饭的我甚至不去清华读书而选择了在长江以南的大学,好保证好顿顿吃上米饭。(现在写下来都不好意思,也好像不容易让人相信,不过的确是事实,可能我这样的选择现在可以拿来作“饭桶”这个词的解释,呵呵)。为什么要写这个,就是为了反衬这个面条的好吃。连我这个不喜欢吃面条的人也时不时的不怕排长队去解馋吃一回。贵阳的肠旺面很有名哦。特别是“程肠旺”那一家,那个加了碱水的面条黄色的,细细的,弯弯曲曲的,煮得不软不硬恰到好处有嚼劲儿,加上肥肠和毛血旺汤浓味足,Q弹妥帖,特别是在冬天的清早,热气腾腾的蒸汽里,唏唏呼呼的声音里,一大碗肠旺面吃到肚子里,感觉一整天都是热乎乎的。
6)夜市里的小吃
夜市里通宵达旦的烟熏火燎,现在是炒菜烙锅,烤串儿最流行
还有夏天加各种味道的冰粉,清早的腊肉糯米团子,炸的焦黄的糯米豆沙窝,豆花面,的腊肉糯米饭,黄糕粑,小侄儿最喜欢的最大的薯条,加了各种佐料的豆腐脑。。。哎呀呀,不能够再写了,嘴巴和胃都受不了啦,打住打住了。。。
瑞典现在已是深秋,到处五颜六色,色彩斑斓。晚上气温开始降到零度以下。夜凉如水。月光皎洁,遥望故乡,感觉的月亮应该是故乡的更明亮,故乡的更温暖啊。。。
对故乡的一切,渐行渐远,不过不是忘记,是不敢想起,不敢打扰记忆,这样的选择性遗忘,可能才是在异国他乡最好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