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克里特岛游记(一)

滌荡襟怀须是酒,优游情思莫如诗。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希腊克里特岛游记(一)

今春四月,春寒料峭,却正是摆脱寒冬,出外踏青的季节。我们随一个旅行团,赴希腊的克里特Crete岛旅游。在游记开始之前,不妨先把此岛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作一个简单介绍。

克里特岛地处地中海的东端,面积大约有8千多平方公里,长约260公里,宽一般在20-50公里不等,最窄处仅10来公里。岛与希腊本土、土耳其、以及北非的埃及、利比亚隔海相望,距离分别约为100,150至200海里(图1),在古代先民的航海技术条件下,这也是朝发夕至的距离。此岛基本呈东西走向,正好扼守在爱琴海通往地中海各地的航道上。这样的地理态势,决定了这个岛是欧、亚、非三大陆人类活动的交汇点,是一个连接南欧、西亚、北非的海上重要交通枢纽。

图1

克里特岛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前于古中国的夏代),就已经发展出著名的“米诺斯文明”Minoan civilization,为爱琴海文明之代表。后来,米诺斯文明为其北面的迈锡尼Mycenaean文明所取代,希腊人成了克里特岛的主宰。希腊败于罗马后,又变成了罗马帝国的领地。再后来,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阿拉伯人、威尼斯共和国、奥斯曼帝国曾先后统治此岛。直到上世纪初,克里特岛才获得独立,重又归入希腊的版图。

出发前做的这些功课告诉我,此岛连接欧亚非大陆,交通南北东西,贸易发达,文明辉煌;且是四方必争之地,历史复杂,命途多舛。此次环岛的七天之行一定有不少好看的内容。

在第一天的行程中,我们参观了位于岛中西部的阿卡迪修道院Monastery of Arkadi 。这是一座东正教修道院,其历史可以追溯至16世纪,此时正是威尼斯人统治时期。修道院建筑风貌受文艺复兴的影响,明显带有罗马和巴洛克元素(图2)。此处是克里特人在十九世纪抵抗奥斯曼帝国入侵的重点堡垒:1866年,克里特人起义,据守于此,三天后弹尽粮绝,943个克里特人,其中大部分为妇孺,点燃庙中火药桶自杀,慷慨赴死,宁死不屈(图3)。现今,此修道院成了克里特全岛以至于希腊的一个民族象征。

图2

图3

随后我们驱车,先后游览了海边小城雷西姆农Rethymnon和哈尼亚Chania,这两座中世纪小城,均是当年威尼斯人的通商海港。在哈尼亚时,天气晴好,浩渺的蓝天白云下,澄澈的爱琴海水拍击石岸,溅起白色的浪花,远处则是港口的要塞和灯塔(图4)。雷西姆农小城中有希腊柯林斯立柱Corinthian columns雕塑风格的公共供水泉口(图5),造型华丽而不失典雅。泉口有名,叫里蒙迪喷泉Rimondi Fountain。里蒙迪是当年克里特岛的总督 ,泉口由他在1626年修建,17世纪就有自来水供应民众,当属德政。

图4

图5

雷西姆农小城街道安静,狭窄 (图6),游走于此处,呼吸着海边的空气,有清新透爽的感觉。从此图还看到,远处耸立着一座清真寺的高塔,突兀且壮观。我们转过街口,来到一个广场,在这里可以仔细端详这座清真寺(图7)。据导游讲解,这里在威尼斯时代,本是一座女修道院,叫奥古斯丁修道院,土耳其人在1657年占领此港口后,改建为清真寺。克岛独立后,保留了原有建筑,由于内部穹顶的音响效果不错,用作音乐厅。可谓物尽其用。

图6

图7

第二天继续看庙,我们随车到了岛西部的阿克罗蒂里Akrotiri半岛,在希腊语中“阿克罗蒂里”意为“海角”。

这次参观的是一座典型的拜占庭风格的东正教教堂,名为阿基亚 特里阿达Agia Triada Monastery,Triada就是Holly Trinity的意思。教堂由威尼斯的两个僧侣建于17世纪,这对僧侣是哥俩:耶利米Jeremiah和罗伦佐Lorenzo,当然,他们是有钱财的哥俩,其家庭在威尼斯很有影响力。两弟兄均是学者型僧侣,通晓希腊语,拉丁语,历史和建筑。显然,学者有心,且行动有力,并有筹钱的本事。于是,通过几年的辛劳,终成大事。下面两图(图8,9)是该教堂的正面和背面。其建筑风格和图2的寺院迥然不同。

图8

图9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教堂世俗气颇浓,庭院和俗家的庭院并无二致(图10)。寺庙公开卖酒,教堂侧面有一小门,内中厅堂宽敞,货架壁立,各种本地产的葡萄酒应有尽有,且价格不贵。据圣经说,酒是神的恩赐,能使生活更加愉悦。从这一点看来,东正教要比佛教通晓人性。

图10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