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9,周一
晚饭后,儿子别别扭扭地表示不想去晚上的足球训练了。
上次足球活动是整整两周前的周一,后来因为感恩节、下雪、FLL义工......就一直没有再去。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不知道,好像对足球失去了兴趣,对于足球比赛和训练,不像以前那么兴奋向往了。”我问他什么时候开始的,他说应该有几个星期了。
几个星期?今年的足球11月份才开始,到现在只有几个星期呀!而足球是他从四岁就主动想要踢,五岁加入球队后就没有停下来的唯一爱好,怎么突然就没兴趣了?
儿子的足球史
- 儿子从5岁开始踢娱乐足球,最初可是知道球门在哪的小球星。两年后进入俱乐部队,害怕被球砸疼,不敢积极争抢,被分到最差的球队里,这么多年,基本上是场场必输。10岁左右经因为打网球,曾有过缺失兴趣的苗头,但经我劝说过后坚持了下来。《养儿育女:Grit? - 陪孩子过瓶颈》
- 青春期开始发育以后,儿子的足球越踢越带劲儿,能进B队了(大孩子人少队少,就两个球队啊!)。不管怎样,总的来说还是越来越好。曾经他说过,只要能进球队就会一直踢下去。而且,即使进不了俱乐部队,也要继续踢娱乐队,一直到高中毕业。
- 今年暑假分队选拔,儿子第一次正式进了A队,尽管费用高,我也还是挺开心的。两年前的一次选拔,儿子就说过A队的孩子已经太厉害了,跟他不是一个水平。这次能进A队很是意外,难道是儿子长大强壮了?
- 儿子还说过A队的球员比较自傲,但幸运的是这次队里有三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在学校里也常交往。赛季开始,他觉得自己踢得还不错,我也觉得他是个可以依赖的后卫。
- 11/24比赛,儿子在队友的呼吁下发了个任意球,竟然歪打正着进了球门,所有的迹象都显明越来越好,怎么就没了兴趣呢?
近期的变化
- 上高中后,儿子加入了高中组的机器人俱乐部,但人数太多,没什么事可做,一直不是很热情。不过他在初中组的Lego机器人(FLL)队里打了几年酱油,对机器人设计、编程、演讲、以及程序运行策略等等,都有点概念。去年做了几次义工,今年更是热衷,每周都去一、两次。这两周,他帮忙的队正忙着赛前备战,儿子前后去了7次,每次3、5个小时不等,而足球训练和比赛加起来也就只有2小时。
- 十年级,儿子选了两门AP课,课业比较紧张。他自己似乎也越来越重视学业成绩,在此花了不少的时间。
- 今年儿子对于做家务比较少抵抗了,谈不上有求必应,但应了大多数。做饭比以前更积极了,偶尔做完还收拾一下台面。。
- 还有,我猜测,虽然貌似足球越来越好,但真正从球技上讲,并没有什么显著的改变。看不到成长变化,兴趣也会随之慢慢消失,这也许才是根本的原因。
我问他到底打算怎么样,儿子说他先和朋友聊聊,听听他们的意见。我看他也蛮纠结的,心疼地表示理解。儿子稍稍开心起来,主动要我教他做了西红柿炒白花菜,留作第二天当午饭。
12/10,周二
我心里搁不住事儿,?一大早便向一个车友寻求建议。
车友有两个成年的女儿和一对双胞胎儿子,哥俩今年大学毕业。听我讲完儿子足球史,车友也觉得奇怪,为什么儿子会在貌似上升进步的状态下失去了兴趣。建议我和儿子好好谈谈,挖掘出真正的原因和动机,再做决定也不迟。
同时,车友也表示要认可孩子的感受,如果实在不想踢也就算了。当然,多出来的时间需要稍加控制,不要都用来玩游戏,最好是多读一些书。最后车友安慰我说:“根据描述,你儿子比较理智、靠谱,应该可以相信他的感受和决定。”
车友的反馈基本上认可了我的顾虑,但顾虑仍旧还在,为什么停,停下来后做什么,我没什么谱。
还没进办公室就遇到同事,赶紧抓住絮叨。同事听完问:“他多大了?”我说15了。同事笑了,说自己就是在15岁的时候停了棒球。
我说:“你不是打篮球吗?”
同事说:“是呀,我更喜欢篮球,所以停了棒球,多余的时间都用来打篮球,上大学后还打了两年联赛。但那两年已经没有任何兴趣,只是觉得自己技术不错,应该继续打篮球。两年后停了下来。”
才得知,原来严格自律的同事不仅打篮球、打棒球,还踢足球,而且学校成绩也相当好,妥妥的popular kid!但随着年龄增长,对这些活动慢慢的失去了兴趣,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同事说儿子踢了10年,more than half of his life,很多了。没兴趣就不要再劝他去坚持,这种没有乐趣的坚持只是枯燥乏味。
我说:“万一儿子停了足球,把时间都来打游戏,将来对游戏也没了兴趣,会不会对生活也没了兴趣?也只是枯燥乏味?”
同事又笑了,我们以前也探讨过关于儿子打游戏上瘾的顾虑。同事说:“没兴趣打游戏,不正是你想要的吗!不过你不用担心他会一直感觉生活无趣,他一定会寻找其他的兴趣。我是停了篮球后才开始学吉他的,在这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过去碰吉他。”
同事给了儿子全权的自由。毕竟年轻、随性,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不过这个大撒把的建议倒是更符合我这懒妈原则,只是心里有点怕怕的,这能行吗?
晚上跟儿子交流了这两个人的看法,他仍旧是不知可否,表示再考虑考虑。
12/11,周三
早餐时,儿子问我什么时候买菜,他想和我一起去挑选零食。我说:“反正你有信用卡,下午放学可以自己去买,顺便帮我买柠檬、帮猫买牛奶。”儿子非常内向,我是寻找一切机会鼓励他自己做事儿。没想到儿子磨叽了一会儿,竟然同意自己去商店。这可是他有生以来的第一次!不过我知道他会走self-checkout--自己付款。(别笑话我,在我看来,这可是儿子的日常生活能力的巨大提高!)
到班上又跟另一个朋友探讨,这个朋友上来就问儿子是否进了足球校队?如果孩子自己没能进校队,而朋友进了,可能会因为失去了朋友而失去了兴趣。
我说:“应该没有这个可能性。儿子是自己决定不去竞争校队的,同队三个关系很近的朋友也都没有去校队,他们在学校也经常交往!儿子的朋友不多,但一直也都不缺,他似乎也不需要太多的朋友。”
朋友说:“噢,原来他已经建立了稳定的社交圈!如果他过得比较舒适满意,很可能是不再需要这个活动来维持朋友关系和自我定位(self-identity)。”这倒是一个非常新颖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下班回家,儿子跟我描述他背着大书包在商店里逛,觉得尴尬怪异(还是超级自我敏感!)。我略表理解后和他确认朋友的思考角度,没想到儿子真的承认自己目前过得比较舒适(comfortable):
- 虽说学业还是时常感到压力,但似乎可以承受,目前成绩还不错,有时还能帮同学答疑;
- 朋友圈也比较固定,聊天、打游戏,不觉寂寞;
- 做义工去帮助小孩子,觉得自己还挺能;
真的让朋友猜着了!
意识到自己生活安逸,儿子心情也好起来,竟然对停足球的事也有些缓口。晚上做作业,一直吹着口哨。
12/12,周四
晚饭后,我问:“你昨天说再试试足球,明天又有训练,你确定要去吗?”他一下子改口说“不知道”。看来昨天的“再试试”应该是情绪所为。他说只跟一个朋友说了停足球,但没时间细谈,还没有完全决定。
我超级不耐烦:“你不可以这样!明天有训练,你今天要做出最终的决定。是去、是留?说个准话!”
儿子吱唔地表示,10年的喜好说停就停,而且还不是因为毕业离开的自然停,觉得有点不舍。他这一提,我才体会到自己其实也是相同的感受,内心深处也希望他能善始善终,所以一听到“不知道”就烦躁。理解、接受,谈何容易!俩人坐在沙发上相互唏嘘,最终儿子决定把足球停下来,从此弃球挂靴。
话一出口,儿子的笑容马上显露,不再一副愁眉苦脸。我趁机赶紧加码:“我不希望你多下来的时间都去玩游戏、看视频!而且你现在没有任何体育活动,得计划一下来保证足够的锻炼!”他说:“我要陪你做饭的,至少看你做饭。我现在就去制定锻炼计划。”唉呀,应该让他当场签字画押!
随后跟儿子闲聊,问他这么多年的足球,到底从中学到了什么?他说除了学了点足球技巧以外,好像没什么太多的成长,倒是觉得回归生活本源,做些家务,似乎更有意义。他也喜欢tutoring,看看以后是否有什么机会。
晚上,高中组的机器人活动,本来他已经没有多大兴趣,现在决定停了足球,不如再去看看。活动回来,儿子说他又报名去做义工,周六全天在FLL竞赛场上帮忙。他还说,活动需要4个人,但目前只有他一个人报了名。(125个俱乐部成员,最终只去了2个)
睡觉前给足球教练发了停练的Email,没有回头路了。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论将来如何,我无怨无悔。
有朋友问,到底什么时候该劝孩子坚持?什么时候支持孩子停下来?
我觉得一般来说,孩子小的时候比较容易受父母影响,父母可以适当劝诱鼓励,让孩子坚持一下。
青春期发育开始时,孩子的体能迅速提高,技巧水平也会大幅度提高。成长使人快乐,孩子在这段时间里能够体验到长足进步带来的快乐。对于随之而来的瓶颈,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反应。
- 欲望强烈的孩子,想要更多的成长和快乐,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努力。如果能力与欲望相匹配,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比如那些各类比赛的各级冠军,各个领域的带头人。如果能力有限,可能会伤筋动骨,造成身体上的伤害,比如我家女儿花旗兵训练时肩胛骨的损伤,劝都劝不住《女儿肩膀受伤后...》。也可能造成精神上的伤害,比如一些抑郁的孩子。
- 欲望低的孩子很可能因瓶颈的阻碍而失去兴趣,从而选择放弃,再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如果能力强,瓶颈出来得晚,有可能造就出多面手、跨界牛人。即使是能力有限,也可能会在不同的尝试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一技之长。但如果真的一直不停地变动,可能就是碌碌无为一生吧。(我不在乎孩子碌碌无为,只要能独立生活就好)
儿子是欲望低的孩子,从小吃奶就可以看出来,不急不气的。希望他能在游走中不断增强自己的认知思考能力,找到擅长和喜欢,更加明确努力方向。
每个孩子的欲望、能力的程度和分布都不一样,父母尽量提供宽松的环境,让孩子有周旋的余地,以免届时后悔。读书推荐-“别人家的孩子”也抑郁 《What Made Maddy Run》
我的领悟
维持四天的足球风波终于平息,让我再一次体会到,其实人们一直是在寻找跟自己理念相符的观点,一直在寻找认可。
- 选择第一个车友,我已经预感到车友的理念跟我非常相像,结果的确如此。车友确认了我的目前状态,认可了我的顾虑,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我的顾虑仍旧还在,为什么停,停下来后做什么,我还是没谱。
- 接下来又问同事,因为这个同事比较年轻,可能更了解孩子的心态,结果的确得到了不一样的观点--彻底大撒把。虽然这个建议满足了我的懒妈宗旨,但我并不很确定它的可行性,心里惴惴不安。还是没有完全信任“人之初,性本善”。
- 第三个朋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思考,认为儿子很可能是不需要足球这项活动了,随后这个认知也得到了儿子的认可。这对我起了关键的作用,解除了我前面的不安,更加坦然放手,继续做懒妈。
这三个人其实也并不是我刻意挑选的,只是心里有事儿悬着,恰好又碰到他们,不自觉的想聊聊。不过这三个都是?性情低调,做事认真的人。我一般不会去找观点相差甚远的人去探讨问题,因为最终只会是努力维护彼此的观点,闹得不欢而散、两败俱伤,很少能够听进去些什么。
如此看来,一直号称Open mind的我,可能真的是越来越Tunnel vision,想想有点恐怖哟!
与儿子斗法:Lose-Lose开始,Win-Win结束
与儿子斗法:期望、现实、情绪
任何观点都只有一部分是可取的!我写写、你看看、挑着信、试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