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艾滋 - 来自田野的报告 后记

后记

  终于完成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写完最后一个字,整个人几乎虚脱。

  我又一次见证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痛苦挣扎最终消逝。眼睁睁看着诸多不公不义得不着合理的变化,而陷入一次又一次的无望轮回。

  15年了!一旦进入写作掉进当时情境,记忆复活仿佛昨天。那些人那些事历历在目依然撼人心魄。每每想到艾滋病村庄想到村里的艾滋病人,我都有说不出的难过愧疚。我很希望我的书我的文章能够在国内出版发表,我很想让那许多生活得比他们好的人,能够看到,还有这样一种苦难生命存在,希望人们给他们以真实的同情理解宽容关爱而不是相反。

  河南农村艾滋病事件,让我探到了社会的底和边。中国的“农民”早已不是一个职业的概念,而成为一种身份的印记。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已把农民制度化地归入社会的底层。1980年代之后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农民在向外向下的流动中承续着被剥夺和被限制发展的体制惯性,农民艾滋病人群更被挤压至社会的边缘。长期以来,主流话语——包括学界和政界,对话语弱势处于社会底层和边缘却占人口相当部分的贫困阶层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处境、他们的想法和愿望,他们的担心和忧虑,他们的痛苦和诉求,有多少真实的了解和表达?更不要说对艾滋病人群这一特殊事件造成的特殊群体。

  抹除真相,打压言论,摧毁记忆——历史上许多悲剧的记忆在今天在公共空间被压制,我们的父辈祖父辈,包括我们这一代,都承受过悲剧时代的创痛。但是,这些悲剧的历史从来没有被清算,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许多人已经不再承载长辈的记忆,记忆被分解、扭曲,然后湮灭。在一片歌舞升平大国崛起的喧嚣之中,我痛切地感到,一切有关历史真相的言论被控制得更严了。

  但是历史不能忘记。我们需要对真实历史的记忆,那是我们民族也是整个人类进步的基石。

  是河南农民艾滋病人群以他们生命的抗争,揭开了中国艾滋病大悲剧的帷幕。不要无视他们的存在。他们无论死了还是活着,都是一段历史的血证。他们生命的苦难的意义早已超越了“艾滋病”本身,具有警世的警示意义:一次次发生的这样的人为的强加在我们民族身上的苦难,这种民族的毁灭性的“人祸”,不应当再发生了。

  不要忘记他们的苦难,否则对不起我们整个民族所经受过的苦难。

 

作者

2019年盛夏于郑州

(作者简介)

 

刘倩,河南省社科院退休研究员。先从事文学研究,后转向社会学,出版发表论著多种。本书是她继《血殇》之后第二部关于河南艾滋病事件的著作。

刘倩本是体制内学者,15年前承担一项国家社科规划课题——河南农村艾滋病研究,因为调查认真,行文诚实,关怀国事民瘼,不肯放弃良知,便被权力视为防范对手,禁言目标。她呕心沥血,甘苦备尝,写成此书,为有意了解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公共卫生、基层社会诸方面现状的读者,打开了一扇意味深长的窗户。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