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桢:1949年前的陕西户县余下上马营村

上帝不响。如歌单车。
Tune Your Ride. Tone Your Glutes. Today. Together.
Bicycling: Boost Brainpower, Better Butt.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出陕西户县南门,向东南经吕公寨,转向正南穿麦张寨,西望宋家庄、陈坪坊南行,过陈坪坊-西屯东西大路,进南北向所谓神道,总行程约4公里即到上马营村前站神道碑, 这一块儿俗称碑子甸。神道及其碑子系1834年清道光皇帝降旨,表彰村民张士台乐善好施所建。石碑上有瓦顶、翼角,两边及后背砌砖包被,下有石座,器宇轩昂, 矗立于上马营村城郭以外(甸即含此意)的西北方,面向正北。其后有百年以上毛白杨一株,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树叶随风沙沙作响,左右摇曳,迎送四方来客和海内外游子。这条路由碑子紧西向正南经上马营村西,擦西岸子张复初家东墙直通邻村独庄。

碑子甸向东南一百多米,经北大门外张姓举三门坟茔东北角,再行一百多米,共约三百米即到上马营村标志性建筑-照壁。以照壁为对称点,向东北与通碑子甸路对称有一大路,走约七、八十米到东头张承志家园子东北角出村,再经老庄和东河北大桥直通邻村西屯。老庄是张姓人家居住上马营村最早的庄基, 后来变作土壕。由栽有竹子的东头家园子东北角西退20多米,向北有一条路,不到半公里到老泉。这里常年泉水冒出,草木旺盛。从老泉南端偏东北行, 过东河石桥,再北行过陈坪坊-西屯东西大路到滩邑家-外县迁来的几户人家,属宋家庄管辖,这是马营村的北地界。

照壁紧南面有个小涝池,直径四米左右,与照壁相对, 其南沿有石雕龙头。涝池位于三叉路顶端,东西是上述两对称路起点。涝池东是十字六秀才张焕绶家园子,其南是东头家偏门和马坊。偏门正西,马坊向西拐出, 大门朝正北。其前留有一小块空地,靠墙有一人多高的羁马桩,东头家牲畜常羁拴在这儿, 冬晒太阳,炎夏乘凉。

涝池正南是进出村的夹道, 长约四、五十米。其东是十子家高高的石砌墙,墙上有一小偏门;其西是老十二张东中家的土坏墙。夹道既是全村南北出入的通道,也是全村的排水道,年复一年,越来越低,遇雨往往泥泞不堪。后来车道底用板石铺垫,车道两边用土堆成一膝盖高、寛约半米的步行道。来往行人走步行道,车辆行车道。

夹道南端是土路,穿堡子北门到玉皇楼,其后是住户,再后是城墙。城墙外是用土堆成的龙尾,将护城河分成东西两段,与龙头相应。这条路包括夹道是上马营村的南北主道。夹道南端有一东西向大街与南北主道成十字形相交,交叉处叫十子。这条街位于上马营村城郭以北,故叫北门外。玉皇楼前另有一条街与南北主道成丁字形相交, 由城墙包围,叫堡子。这里的住户叫作堡子家。

涝池、龙头、龙尾 、南北主道和东西四条街以及村北象征龙须的两条对称大路构成了上马营村独有的潜龙戏水式地理景观,历史也赋予它了特殊的人文色彩。正如允升公在照壁北面所述:

 

                 城外掩映碧水池,傍岸屏障壁秀立。

                 四肢在村东北陬,尾翻天际逼南夷。

                 坎方龙头威势震,却成潜龙昂首级。

                 形势不足以为庇,人杰地灵凭古昔。

 

张氏家谱中将“岸屏障壁秀立”写为“岸屏障壁秀立”,是不对的。实际是“傍”,不是“停”, 傍是靠近和临近的意思 。

十子家老屋位于十子路紧东北,路南两间多宽是空旷地,镶嵌于南北主干道和张复宽家石砌西墙之间,直至北护城河,使十子家这两间房檐分外醒目。最西的一间房屋曾由张复豁、张维智租赁,两次开商铺经商。其西南墙爪头与十子路东北角相切,有一块半平方米的大石头,半米多高,活像一个演讲台。雨天、雪天和农闲时节这里常常聚集许多人,议论天文、地理、评品时政以及东家长、西家短的乡间传闻。也常议论秦腔明星,并以崇拜者不同,人们自动分为临时派别,争得面红耳赤。午饭时,临近这里的男人们往往端一大老碗饭,边吃饭边闲谝。乡亲们在这儿像知识竞赛一样,一股脑儿将自己知道的东西抖了出来。过些天又将其间猎取的'新消息再交流一次,又堪比现在的新闻发布会。十子西北角是老十二家, 他家三间住房向北爽二三十米,留有大片空地。过年或时时八节这里常聚集很多人,有说书的,有下棋的,有搭方的,更多的人围在不同游戏旁看热闹和闲聊。

                             二

十字西街住了许多富裕户,全村近百分之八十的地主、富农都住在这条街上。西街路北中部偏东是张姓举三门祠堂,三四进深。前厅进去有左右廊房,其间有砖砌中圆门和左右小拱门,两边有砖雕对联:一元二进士 七贡四举人,宣示祖辈的显耀。正殿有牌位,供贡奉祭祀。后院有奇花异草,十子家六秀才张焕绶常在祠堂读书和培育花草。

祠堂偏西路南是东边张廼荣家南园子,上马营村小学曾借居这里,男女混班,比较开放。园子北半段宽阔,栽植有榆树等树木。南半段有房两进-上殿和前厅,均作教室。东侧有厢房两间,放置杂物。前厅东山墙有单扇朝东大门,进门向南拐经小过厅进学校院子,院内有砖铺步道,中间偏东栽植有木瓜、沙果树各一株,前厅中门西栽有丛生石榴树一棵。临近西墙是一个简单小花园,西墙上残留着抗日战争时的口号“国家至上 民族至上”字样。大门对面、厢房北东墙上挖有一土拱门通小操场,操场由城壕填平而成,西南角有高大毛白杨一株。该村上世纪40年前后出生的读书人,如第八次编修的《张氏族谱》“今人简谱”中的张凤翻、张廷壁、张廷桢等都在这里接受过启蒙教育。南园子紧西是一碾坊,有石碾与石碾盘一合,供村民碾米、砸辣子等用。再往西是村里最大的庙宇-广惠寺,也叫西庙。

西庙坐西向东,正殿供奉着三大菩萨,左右耳房由老式砖砌小拱门拐入,另有两尊菩萨。前殿三间,好像修建较晚,中间为过厅,北侧为药王爷塑像,南侧为马王爷塑像。前后殿之间有近方形小院子,院子东南角有合抱粗侧柏一株,西北角有桧柏一株,左右为廊房。臨解放时,学子增多,学校由南园子迁至西庙,左右廊房用作教室。后来南廊房与南耳房之间天井南墙开一小门通操场。操场上土改时即栽篮球杆一副,并设置有克郎球、乒乓球等体育设施,供村民锻炼,这在户县南乡是绝无仅有的。前殿南侧、南廊房以东有钟房一间,内有大钟一口,挂于木架之上。这口钟硕大厚实,比西安钟楼的钟还大器。前殿前面还有一小院子,院门内北侧有特大毛白杨一株,生机勃勃,它点缀得这座建筑气势恢弘,雄伟无比。前殿东外墙墙壁粉白,留有许多书賈、游学者墨迹。其中有一打一字謎,颇有文气:

 

                         待月西厢一寺空,

                         张生普救去求生。

                         崔莺未得佳期会,

                         可恨红娘不用工。

 

还有教人作人的佳句,如,话到口边留半句,理从是处让三分,书贾像货郎一样,挑着担子游乡,在农村学校出售笔墨纸砚和图书。游学者是一些在学校小住的不明身份的读书人,或旅游,或因某事路经这里,也许还有投奔延安的革命青年。游学者由老师接待,由家境较好的学生家庭免费提供简单饭食,往往住一、两宿即离开。

    西庙前路北稍东有高三米多的南大门,与北面偏东的北大门遥遥相望,周围有圈墙,组成十来亩地的大园子,由东边家、西边张昭伦家、当中张致志家等享用。园内还建有一座炮楼。园子西北角墙外偏南为张姓举六门12世澍系至14世四孙湖、海、洞、潮等坟茔,侧柏参天,郁郁葱葱。

由西庙北侧向西行,与碑子甸到独庄路相交十子西南方是西岸子家。从这个十子继续向西, 跨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所筹划的涝惠渠即西河大桥-西桥,西行一公里直通邻村罗什堡。世界著名佛教传教士印裔法师鸠摩罗什,后秦弘始3年(公元401年)开始在草堂寺传教和翻译佛经,还到过15公里外罗什堡的罗什寺(南寺),并首次将法国梧桐(三球悬铃木)引种到这里,成苗6株。相传是由鸠摩罗什鞋内的土倒到地上生成,其实很可能是由罽宾(今克什米尔)僧人或商人以果序球种子引种而来。后来僧人洗脚后将水倒于树旁,当地人将其叫脚汗树, 也叫净土树。据说有粗4人合抱者,根基附近还萌生有小苗,招引我国许多林学家来考察。如著名树木学教授陈嵘在他的《中国树木分类学》中就记述过这里的法国梧桐。1981年张廷桢陪同西农大张仰渠、邱明光教授在户县就此专项考察,这些树原株已于40年代末毁掉。根据村民引荐,我们又辗转至涝峪口村采访知名民间人士、留日学者、中国佛教协会户县支会副会长刘东堂。刘先生喜好园林树木,可惜它已经仙逝,而他的老伴闫老妇人夫人不假思索地说:“这种树在草堂寺还有保留。”他们又驱车到草堂寺,发现果然在鸠摩罗什舍利塔南方生长有法国梧桐3株。2019年,经西安市林业局支助,张廷桢通过在新疆、甘肃、陕西的调查研究证实,这是户县罗什寺法国梧桐的无性系分株,到2019年其中最大植株直径92厘米。西河是人工灌溉渠,从秦岭北麓涝峪口引涝河水,经上马营村西向北流去。干旱年份村民曾在西岸子家西南方跌水处,用木板截水灌溉。平常妇女们在西桥南洗衣服,夏天小学生在这儿游泳洗澡。

十子东街十子家东是东头家,往东路南是路南张淑家和赵姓几家。再往东路北湖北家房屋向南提升一进,使道路成东南走向,而往东的房屋与湖北家攆齐,成正南正北,居住着贺家各户。湖北家属张姓举三门分支,先辈张邦烈约于19世纪中期在湖北沙湖镇任公职。后来这座房屋变卖易主,归举六门张凤梧所有。与这排房屋东界垂直的是,从堡子东门外老祠堂东侧来的另一条南北大路,使房屋与两条大路之间留有直角三角形大片空地。直角边南北大道之东是老爷庙。老爷庙三间,供奉关公,院子呈南北长方形,有高大毛白杨多株,前面有门楼,左右是关平、周仓泥塑像。沿三角形弦向大路朝东南直通东河南大桥,再向东南到邻村安善坊。该村后来整体搬迁,在原村址建成惠安化工厂的工人之家。过桥不远向正东另有一大路通邻村余下、沈家营。桥东南的土地统称安善坊路,是上马营村大片上好旱地。东河西、大桥北是桥底下张忠孝家,坐北朝南,门前有棵大胡桃树,年年结果丰盛。东河属地面河,主要功能是排除秦岭下山洪水,无任何灌溉意义。

                                三

南北主道的南端是玉皇楼,一间两层,年节时下层常聚众赌博,掷骰子纳宝,应有尽有。玉皇楼将堡子正街分成东西两段,西段路北第一家是巷子朝娃家。因北门到玉皇楼这一段主道两侧是高大房屋和高墙,中间成小巷子一样而得名。向西有无量爷庙,一间宽,坐西向东。小孩在此上锁,乞神保佑。由庙北向西将城墙打开一段,叫西城豁。出西城豁,沿西城壕岸向南经小路到邻村独庄;向西北经南园子小学后和碾坊通北门外东西大街。

玉皇楼东路北第一家是油坊张如家,到东城根顺城巷有老屋张亭家和王姓几家。老屋家是张姓进住上马营村堡子里的第一家。往北另有一碾坊,再北是聂家。正街最东是东门, 东门不像北门,高大而宽敞,可行大车。东门外路北贴城墙又有特大毛白杨一株,高耸矫健,蔚为壮观。每当年节耍社火时,肘子总是从东门闪亮出场。人们在东门外拥挤得像戏台下一样,争着先睹为快。出东门向东约50米路北是张姓老祠堂, 有三百多年历史。张姓祖籍浙江温州瑞安,先祖张子仓元顺帝乙巳科举进士,为明太祖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的老师,明时称太傅。1370年他辅秦王入陕西首府长安,居住长安东市中和巷。后经官场沉浮,世事沧桑,后嗣辗转至户县,最后定居上马营村,生息繁衍至今,是该村最大户族。老祠堂东有一南北大路,与东门外路十字相交,十字东南方居住着吴姓和杨姓几家。再往南是南场张风岐家,由此向西通南、东城壕岸。城壕岸东南角有一条向西南小路通独庄。由老祠堂直往东与通南大桥路相接处路南是老十三张居中家园子,这是村小最后搬迁的地址,目前小学仍在这儿。学校东南方有一坟茔叫老坟,栽植有许多毛白杨,高大挺拔。

老祠堂东南北大路,与北门外东西街转东南向上南大桥大路相交,经老爷庙西和老庄东岸,接去西屯大路,先向正北,后向正东上北大桥。拐角处向东北有一小路,穿东河拐弯与北大桥紧东南北大路相接。大路先向北,后向东北与通邻村北马营南北大路及陈坪坊-西屯东西大路十字相接,呈五道十字。去北马营大路与桥紧东大路平行,向南也与北大桥到西屯路相交,路东西有上马营村大片井水浇地,路东的土地叫大路东,路西的一段土地叫三十亩地,即现在二电厂以南的土地。小路经东河西的土地叫岗站。东河东、小路北与北大桥紧东大路之间的土地叫马道。马营、马道、岗站及邻村西屯、东屯说明这里曾是汉朝屯兵之处。在老爷庙后向东钉子形分出一条小路,经东河小桥,通邻村余下。据说汉朝的某皇帝曾到过这里,其南曹家堡村北有汉相陈平豪大墓葬。上马营村名即始于汉朝屯兵的养马营地之一。

堡子正街以南的城垣和护城河很长时期保持完好,而以北的城垣和护城河,包括北门挖填较早。北门挖掉后,南北主道更其通视、通畅。护城河填平用作庄基,城墙基修建成新路。由原北门处向西再南拐到西城豁,向东到聂家南拐通东门里顺城巷。这样一来,好像大大减轻了象征本村的潜龙的压力,促使其腾空飞舞,庇佑子孙,令上马营村成为户县著名村镇。

                                四

上马营村民祖祖辈辈以农为主,远近勤劳驰名。村民除年节、过会、雨雪天外,基本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常年如此。夏粮为小麦、豌豆,秋粮为包谷、谷子,间作有豆类。蔬菜为辣椒和包谷空行间作的萝卜、白菜苗以及打麦子场上壅的葱, 葱行套种小菜,野菜在生活中占有相当比重。另外,种植有经济作物烟草和生产染衣用靛蓝的植物蓼蓝。蓼蓝收割后运到罗什堡,在专用的蓝窖中发酵,再在盛水的木筲中打靛。木筲齐胸高,上口径一米半左右,底部较小。打靛是两三个人一组,用棍把前端安有30厘米见方厚木块的推耙,两手持木把中部,上部着肩,斜向下戳打,将发酵的蓼蓝枝叶在木筲水中戳打烂,由水溶出靛蓝,成蓝色水溶液。打靛时蓝色水液上下翻动,甚至四溅,起到搅拌作用。最后打开木筲壁擦底部木塞,流出靛蓝水溶液。经过滤,在渗池沉淀成浆糊状浓缩靛蓝,储藏于家中瓷缸内待售。蓼蓝、烟草喜水,病虫害较多,要常浇水,防治病虫害。当时没有农药,主要通过人工扑杀,如捏烟虫- 手工借助烟草叶子将其上的绿色幼虫捏死,叶子展开继续生长;打蓝虫- 一手持扫帚,另一手持铁桶等容器,用扫帚拍打蓼蓝枝叶,令害虫抖落到铁桶等容器中,收集后烧死。或用扫帚给受害烟草和蓼蓝洒烟筋水来防治病虫害。蓼蓝和烟草只有在灌溉方便且人员勤劳的条件下方可种植,桥底下家就是以种植蓼蓝、出售靛蓝发家的。

此外,在西庙前路南有杨生龙开的木匠铺一爿,主要打造马车和水车,也作房木匠活。马车是一种硬轱辘车,现在在电视、电影中还可见到。水车是用牲畜作动力, 牵动机械从水井中提水灌溉的一套较复杂的机具。整套机械架于水井上井字形水车架上,牲畜绕水井圆转,通过拽绳拉水棍牵动平轮,平轮拨动立轮,立轮驼转置于其上的一连串与井水相接的水斗。水斗呈环形相接,前边的空斗朝下,后边的盛水朝上。周而复始旋转,相继从水井提水到地面以上,随着立轮旋转将水倾倒于掌盘,流入水渠浇地。当地一识文之人写了一首喻体诗,描述这种水车及提水过程:

 

                 曹丞相稳坐中原(平轮居于上层中间),

                 小卒()儿两国交战(平轮拨动立轮走)。

                 众诸侯轮流霸斩(把盏)(水斗相继倒水),

                 为防大汉()失江山

 

井水是当地灌溉用水主要来源,给该村带来极大福荫。如,民国十八年,即1929年陕西关中严重干旱,饿殍遍野,上马营村却凭井水灌溉获得特大丰收。张亭领有一帮泥水匠,主要是建房。他与杨生龙两人合作在上马营村修建了许多房屋。西庙前殿脊檩中部钉着画有八卦的红布,红布旁写有“匠人张亭、杨生龙”字样。还有張复道、油坊家等几家,用自家车马农闲时承揽运输和贩板,叫走脚;張复道、张复古等开家庭作坊,用豌豆磨粉制作粉条。另有极少数人家,如路南家、当中家等在县城或外地开有商号,但绝大多数人家是百分百的务农。

克俭节约是上马营村民的另一美德。饮食粗茶淡饭,穿着粗衣粗裤,基本是自制自用。连家用食醋、黄酒都是各家自酿自用。大型商品一、三、五逢集到县城采购,小消费品主要由货郎和杂货担游乡供应。雨天搅泥脚(打赤脚)或双脚捆扎上脚掌大小像板凳一样的泥屐踩泥,非常简朴。村民也忙里偷闲,苦中求乐。年节时锣鼓喧天,堡子东西街彩旗招展。娱乐项目有:打骨牌、掀花花和吆雀儿(天、地等48页纸牌)、下棋、搭方。男孩打陔(小片石)、打尜、吆角,碰钱;女孩跳房、抓蛋儿。成年人还組织有自乐班,叫同乐社,农闲时晚上在东门外老祠堂清唱秦腔,自演自乐。娱乐项目不少,但开支有度。过年最奢侈的娱乐是耍社火,过会往往只演袁克勤家“跑台子”,即后来的长安木偶剧团木偶戏。招来了邻村群众的讽刺:“马营家太艳炸,一心要写八个娃”。只是在1954年过会演成一场大戏,也是“借古会唱大戏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戏台对联的上联)。在户县,只要听到是上马营村人,就会紧跟一句:“是过日子的本分人”,进户县城门只需自报家门,警察连身份证都不检验。

勤俭节约促进了上马营村经济的发展,在自然经济下,全村生活自给自足和略有剩余者占相当比例。但由于苛政、天灾人祸及勤怠不一,到解放时,贫富分化。富裕和特富者不少,包括富农两户、地主七户,贫农有一定比例,而赤贫者极少。与邻村相比,占有相当多的土地和财富资源,以致土改时给邻村划拨部分土地并迁入一些外村无地农民。宽裕的经济进一步促进了社会文明和文化发展。上马营村与邻村从未发生过大的纠纷,与邻村以及本村各姓各族能长期合谐相处。年节耍社火,本着与众乐乐的精神,总是要绕道邻村独庄走一遭,令该村村民欣喜若狂,鸣鞭炮感谢。贺家与张家早年有姻亲关系,张家视贺家似嫡亲,贺家视张家如同祖,两姓多世代互助互帮,极为友好。村里各家男性劳动顾家,女性相夫教子,叔侄、婆媳、妯娌、姑嫂 、兄弟、姐妹,重亲情,尊长携幼,合睦相处。许多家庭是多支三世同堂,少有四世同堂。村民重视文化教育,流传着许多父兄吃苦耐劳,克勤克俭,促进子弟读书学习的佳话。文化程度在全县屈指可数,除许多中小学生外,还有大学生24人、留学德、美、日的4人,其中博士一人,曾受希特勒接见;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一人、少将一人,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一人,他们与蒋介石同学同僚。还为新中国孕育了一大批高智能人才,他们后来遍布世界各地和祖国大江南北。

这就是故乡-1949年前时的上马营村,正是:

                 神道康庄通九郡,卧龙腾飞镇鬼神。

                 东河西河显泽惠,泉水井水赐福荫。

                 朝出暮归勤耕作,一寸黄土一寸金。

                 宽容俭朴重教育,人杰天健复地坤。

                                 (2013.8月初稿,2014.2月略有修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