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乐三汉俳知识杂谈》之五 :怎样才是宽松写汉俳呢?
文/段乐三
2003年第四期的《汉俳诗刊》纸刊卷首,我写了一篇短论叫《宽松写汉俳》,因受版面限制,点到为止,没有展开。怎样才是宽松写汉俳呢?是有一个度的,这个度,就是在汉俳的范围内说宽松。 1、律韵宽松。 这些年来,在《汉俳刊物》纸刊的来稿中,有三种傾向。 第一种倾向:韵文方式。不论平仄,只求句尾两句或三句同韵母带点韵味,诗句流畅像韵文。这样的诗作占90%,是属于汉俳创始人之一林林先生写作习惯的一种傾向。所谓“不讲律”,是指汉俳的每个诗句,不像绝句、律诗那样严格讲究平仄规律。所谓“只求句尾两句或三句同韵母有点韵味”,是指押韵也不局限平声仄声,一首汉俳中有两句或三句句尾字同韵母就行了。但是,许多作品,只是语言近似林林先生的作法,在“俳”的品味上做到像林林先生那样把诗句写得富有风趣、令人欢欣,并不多见。 第二种傾向:仿照格律。追求抑扬顿挫音律美,诗句像格律诗句子那样讲究平仄,每首汉俳至少有两句的句尾字押在同一个韵部上。韵本可随选一种,不混用,控制用虚字。这样的作品占9%,是属于汉俳主要创始人赵朴初先生写作习惯的一种。这些作者,同时也写格律诗、词、曲。 第三种傾向:散文方式。摈弃格律,用当代口语写作,追求诗的意象和通俗语言。这样的作品只占1%,是属于同时写新诗的作者。 我写汉俳,绝大多数作品讲平仄,是因为过去用习惯了佩文诗韵,驾轻就熟。但是,我努力用当代语言入诗,剔除陈腐,让诗大众化。同时,我在极力提倡韵文方式与散文方式写汉俳,也就是讲点韵味或干脆用白话来写。大家可以调查一下,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师,给学生讲唐诗宋词时,自己懂格律能写格律诗的有几人?很多中学,一人也找不出来,格律诗写作怎么向后代传递?汉俳自由,只有一个三句17个汉字的体型,自由到可以完全没有律韵的约束,这样多好,不会难住后人嘛。 2、诗语万象。 写作任何一种文体,其内容只要做到有益于人有益于社会就行,写什么,怎样写,是不加限制的。 日本的“俳句”不同,要求诗中含有“季语”。“俳句”要求“季语”,是日本人的地域造成的,他们只生活在西北方的几个小岛上,人们的气温、地理感觉一样。中国人写中国人的“汉俳”,天南地北很难有同样的季节感觉和人事心态,经纬跨度太大,南北气温很少有相同的时候。有人提出,要求中国的“汉俳”也像日本的“俳句”一样有“季语”,且不知,汉语写诗常在修辞手法中表现了季令人事,根本没必要把“季语”当作写作汉俳的一个条件。诗语万象,与心情同飞,更会把汉俳写得神气扬扬。 3、雅俗共赏。 雅俗怎么界定?像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俗人能在说话中碜和几句,雅人也津津乐道引用发挥。这诗是俗还是雅? 我不喜欢读那些用僵死了的字词写出来的汉俳,僵死了的字词就是人们说话写文章已经不用了的字词,要翻字典词典才会重新明白。且不说这有多费力,扫人兴致,依靠字典词典才能读懂的汉俳?还是雅吗? 我想,钻故纸堆寻找冷僻字的人,也要宽松对待自己的写作,把自己放在社会中,作品与当今融合,融合在读者群里,怎么样? 注:此文原载新西兰《先驱报》中文版2006年5月30日与2006年6月6日“先驱副刊”上,又被选入“第三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论文集”之中。
(段乐三,中国汉俳学会12人领导成员之一,中国首届汉俳百家诗人,曾任首家《汉俳诗人》杂志主编,国内国外汉俳推广者和普及者。)
P.S. 文章由段乐三先生提供并征得同意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