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散记:疫情结束后的巴黎

巴黎散记:疫情结束后的巴黎

舒啸

 

请不要误会:巴黎的疫情还没有结束,仍在封城。春日的阳光里,一条条美丽的大街小巷依旧很空旷。习性散漫的巴黎人还度日如年地“宅”在家中。

 

这也让人们展开了想象:疫情结束后的巴黎是什么样。于是,下面几张“照片”正在这里风靡网络。

 

说巴黎,当然躲不开铁塔。疫情后的铁塔该是这样吧:

 

镜头再拉开些,向西望去


 

凯旋门呢?上面还会没有蹲着一头狮子?

 

从协和广场看整条香榭丽舍大街,直至凯旋门:

 

蓬皮杜中心:

 

荣军院和巴黎人厌恶的蒙帕纳斯大厦:

 

红磨坊:

 

也不能忘了巴黎加尼叶歌剧院:

 

这些“照片”并非新作,而是艺术家Chris Morin-Eitner数年前创作的的摄影合成。当年展出时,人们赞叹着作品之美和艺术家想象力之丰富,也有人觉得很是恐怖。现在,又自然地被大家想起。

 

(以上照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我会立即删贴。)

 

以瘟疫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中,加缪的《鼠疫》、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或曰《爱情时期的霍乱》,哈哈)等极其著名。昨天在书柜里找书时,看到了这本:

大家可能更熟悉 McCarthy的另一部作品:《No Country for Old Men》(2005)。在2007年,Coen 兄弟把《No Country for Old Men》改编成了一部电影杰作。《The Road》(2006)在2009年也被搬上银幕。

如果你已经在为疫情担惊受怕了,现在就不要去读《The Road》。否则,大力推荐。

这本书是我十多年前在芝加哥工作时,一次登机前买的。一路一口气读完,深为感动、震撼。一场书中没有披露是什么的末日灾难(核战?天体撞击?瘟疫?)席卷世界,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寻求生存的希望。

 

*******************************************************************************

巴黎散记:《午夜巴黎》的若干瞬间

巴黎散记:漫步蒙马特

巴黎散记:愿你的钟声早日再次响起...

巴黎散记:跳蚤市场

巴黎散记:莫迪里亚尼 & 艾比泰儿纳

巴黎散记:童话与悲剧

巴黎散记:诗人与时尚女王

巴黎散记:阿波利奈尔逝世一百年

巴黎散记:“我知道50年前...”

巴黎散记:一九六八年五月

巴黎散记:德彪西逝世一百年

巴黎散记:传说与误会

巴黎散记:“跳房子”

巴黎散记:萨特与波伏娃遗踪

巴黎散记:森林与舞会

巴黎散记:罗丹逝世一百年

 
舒啸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老幺六六' 的评论 : 谢谢老幺六六驻足。出城20多日,迟复为歉。

法国是五月中开始逐步放松封城的。欧盟内部则在近两个月前解禁。然而,最近疫情又有抬头。
老幺六六 发表评论于
多谢分享!但愿疫情结束那一天早点到来,可以畅游巴黎。
舒啸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富春江南' 的评论 : 如果在想象力上哪天AI把人超过了,人就真的多余了。
富春江南 发表评论于
艺术家想象力丰富
舒啸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秋影萍踪' 的评论 : 谢谢秋影萍踪驻足。今天也看到了鸭子们在巴黎大街上大摇大摆、昂首阔步的几个录像。:-)
秋影萍踪 发表评论于
上周五和周末已经有成群的野山羊在北威尔士Llandudno的街道上漫游了:).
舒啸 发表评论于
回复 'ARooibosTea' 的评论 : 谢谢茶儿。能在此刻为大家逗乐解闷,Chris Morin-Eitner 大约也要觉得自已的创意又添意义了。

想来如果疫情过后巴黎真的是这个样子,那么人类多半也真的是在《The Road》的途中了。

为茶儿多买酒提供个理由,妙。:-)
舒啸 发表评论于
回复 'yy56' 的评论 : 谢谢摄影行家的评点。一下子让我想像出在歌剧院那张,把羚羊的脑袋换成Frida的头像。 :-)

与闻香同愿!
舒啸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觉晓' 的评论 : 谢谢觉晓光临。细读《霍乱时期的爱情》,会觉得霍乱与爱情差不多可以等同,于是我把书名中的两者置换了。第一个“哈”可以说是意识到霍乱与爱情等同之时的惊讶,第二个“哈”则是置换后的苦笑(或坏笑)。

ARooibosTea 发表评论于
哈哈哈,舒兄,难道今天的世界正走在《The Road》途中吗?那咱们赶紧去多买几瓶酒,好好的醉生梦生几回:):)
ARooibosTea 发表评论于
这几张照片太有创意了,一看到艾菲尔铁塔那图片让我捧腹大乐。这几处旅游景区像经历了童话故事演译似的。
yy56 发表评论于
这些图片就像是Frida Kahlo的画和巴黎的景融合在一起了。

但愿疫情之后,人可以和自然和睦相处。
觉晓 发表评论于
因为愚人节,舒啸来应景吧。所以文章里吐了“哈哈”,幸好两个,不是“三字经”。
舒啸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rnal' 的评论 : 谢谢Bernal驻足。幸会问好!祈望不会到用枪自卫的地步,否则就真的是末日景象了。
舒啸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星空璀璨' 的评论 : 承蒙惠顾。幸会问好! 如果回到创世纪,希望新一届地球的主宰在智慧上能有些改进。:-)
舒啸 发表评论于
回复 'spot321' 的评论 : 哈哈,让世界再次伟大。问好点点。
舒啸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德州老汤' 的评论 : 幸会德州老汤!谢谢光临。是的。几年前 Chris Morin-Eitner 这些作品问世时,基本上就被解读为幻想人类停止活动后世界会什么样。
Bernal 发表评论于
先看了“The Road" 的电影,后来又把书读了一遍。最近想买枪的人增多,我当年读完这本书后也有要备枪的想法,只是至今未付诸行动。
星空璀璨 发表评论于
很美的画面。回到创世纪了吗?
spot321 发表评论于
哈哈,你也用到了手机新功能了,把动物们都放到铁塔上去了。看到这些照片就觉得人类大有希望了。
德州老汤 发表评论于
这个太科幻类。看过一个Passenger电影,最后就是这样场景----在飞船里面(大部分人都冬眠了,然后醒来看见)
舒啸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蓬莱阁' 的评论 : 谢谢蓬莱阁光临。或许亚当夏娃别是巴黎人。:-)
蓬莱阁 发表评论于
照片散发着伊甸乐园的气息。
舒啸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菲儿早! 有人把 Chris Morin-Eitner 的那些作品称为人类毁灭后的巴黎。他也类似地想像了一下纽约。

许多许多人把Cormac McCarthy的这本书当作了50年代Jack Kerouac的《On the Road》。两本书书名太相近。而后者大名鼎鼎了半个多世纪,成为一代人的象征。

McCarthy的《The Road》很dark,比凯鲁亚克的《On the Road》更容易读,也更令读者在情感上被overwhelmed。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The Road》的中文名字《末世之路》翻译得特别到位,里面的Beat Ggeneration也非常的有代表性,和Lost Generation 有一拼。:)这几本书都有一点印象,是该重新拿起来读一读了。谢谢舒兄的好介绍,巴黎的图片有一种空旷的美,和现世的很多地方一样。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