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谁来疾呼善待方方日记

反右中茅盾力挺《百合花》,当下谁来疾呼善待方方日记

 秃笔的老萧 老萧杂说  
 

 

 

或从未正儿八经读过几本文学著作、没接受过最基本的文学启蒙教育,或主张文学政治工具化,黑压压的一群人,再一次实现历史性的大集结。

 

不少人一边抠着脚丫、剔着牙花子,一边争先恐后地加入批判队伍,对一部文学作品、一种文学或文化现象品头论足、唾沫横飞。

 

若是说他们读书少了,缺乏最起码的人文素养,他们立马会骂你假清高,瞧不起爱国群众,且大概率地要被问候祖宗八辈,要被扣几顶吓死人的大帽子,另加几记棍子。

 

当下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此。

 

对于方方日记的围攻,正属这种情形。

 

昨天看到有人说,对于方方日记的讨论,“不亚于改革开放之初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甚至讨论更激烈、参与程度更广泛、更为壮观,将被历史所铭记”。

 

闻之错愕。真理与谬误乃一步之遥,天才和垃圾也只一线之间。

 

如若这个说法能够成立,市井泼妇当街跳脚围骂、泼皮牛二当众撒泼耍横,可视为精神文明结出硕果了;十年浩劫也可称为中国进步的里程碑了。

 

拜托,请不要再以这种颟顸低级的类比,去亵渎42年前那场拨正民族发展航向、改变国家命运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了。

 

相反倒是觉得,时下需要有人从常识和道义出发,以黄钟大吕之声,廓清迷乱,定纷止争,以防中国文化自此加速粗鄙化、人文精神继续走向荒芜化。

 

这么说,是因为想起了62年前的一篇小说——茹志鹃的成名作《百合花》。

 

这篇作品最初发表在《延河》1958年第3期。同年,《人民文学》第6期转载。

 

1958、1959 年这个特殊历史时段的作品,主要采用宏大的叙事方法,来高扬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形成一种文学的滚滚洪流,国家叙事抵抑个人的浅吟低唱。

 

《红日》和《保卫延安》是这样,《黎明的河边》和《党费》也是这样。

 

《百合花》以艰苦卓绝的淮海战役为背景,写的是一个19岁的小战士,送“我”去前线包扎所,由此演绎出的故事。由于“我”是女同志,小战士一路上“不自在”地害羞。

 

他去向老百姓借被子,一个新媳妇不愿借给他,因为这是她唯一的嫁妆。

 

后来小战士牺牲了,新媳妇一改先前的羞怯,为小战士细细地擦拭身子,帮他缝补衣肩上的破洞,更是把那床新婚的被子垫在棺底。

 

连名字也没有的小战士,还没娶媳妇,憨厚、腼腆,与女同志一接触便脸红。

 

小战士参军才一年,而他参加革命也并非因为与敌人有着血海深仇,只是“大军北撤时跟来的”。

 

在外貌上,作者也没有将其描写得如何孔武:“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小战士只身扑倒在敌人扔来的手榴弹上勇救民工,一般情况下理当泼墨渲染,这一幕作者也是淡淡几笔转述就概括了。

 

小战士也有缺点,在借不到被子时也会发牢骚———“老百姓死封建”。但当他得知自己借的是“人家结婚的被子”,又想把被子送还,完全不计较刚才受到的委屈,表现出通达的一面。

 

作者没有刻意将“英雄”拔高,让其“神化”。按当时的审美习惯,作为“英雄”的小战士是不能让老百姓(新媳妇)随便取笑的,而茹志娟要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真实的、生活中的英雄。

 

与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迥然不同,虽然也写战争,却是个人化的叙事意图、非宏大的叙事视野、非理想化的英雄人物,塑造感伤的情感基调,包含了刻画普通人情感世界的美学追求。

 

《百合花》写于1958年初春,正是反右斗争高潮时期,许多作家知识分子都经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茹志娟的丈夫也在运动中被“开除党籍军籍”。

 

在高度政治化的时代氛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相比之下,战争硝烟中淳朴真挚的人际关系则更加令人怀恋。

 

那时带有“干预生活”倾向的作品同样没能逃脱厄运,在“反右”浪潮中几乎全部被打成“毒草” 。理由不外乎是给“党的组织抹黑灰” 、美化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丑化党的领导干部、暴露社会主义阴暗面等等。

 

被打成“毒草”的作品里就有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反右”斗争刚刚开始, 这篇作品便遭到潮水般的批判,作者因作品的“毒草”性质被打成“右派”,其后流放新疆十数年。

 

正如贺敬之当时所言,“如果说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骑士们在一定时代唱过浪漫主义的动听歌曲的话,那么到了我们这个时代,个人主义者的歌声就只能是鬼哭狼嚎了”。

 

相较而下,在左倾越来越严重的1958年,当代革命小说中最富于人性书写且同时被《人民文学》转载的《百合花》,无疑是个奇迹。

 

这篇小说随即遭遇“ 左”倾思想的批评,被指“感情阴暗”、“缺乏阳刚之气”、“风格过于纤细”。

 

其后更是有人批评说“茹志鹃已经走到反党的危险边缘”。惴惴不安的作者眼看就要步《红豆》与《在悬崖边上》的后尘,遭受与宗璞、邓友梅相似的命运。

 

不幸中的万幸,时任文化部部长和中国作协主席的茅盾,很欣赏这篇小说。他在1958年第6期《人民文学》上发表了《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一文,分析了《百合花》的思想性和艺术特色,称之为“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当时工农兵英雄裹挟而来的豪壮乐观旋风风靡文坛,《百合花》无疑带来一股清新温柔而又伤痛悲悯的气息。

 

 

 

它告诉人们,不是每个人都应做叱咤风云的英雄,更多人可能活得平凡普通,甚至一生都难有一次辉煌的奇迹,但他们拥有比现实世界更深广复杂的心灵天地。

 

对茹志娟作品风格的研讨,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质量最高、最显水平,也最心平气和的一场讨论。当时最出色的文学评论家茅盾、侯金镜、王西彦、魏金枝等都参与了讨论。

 

特别是茅盾对《百合花》的力挺,使茹志娟摆脱了政治上的风险,对于纠正当时日趋泛滥的极左风潮下假大空的文学失误,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一株清新俊逸的百合,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中,非但没有使茹志鹃陷于危险境地,还成就了她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地位。

 

她带着醒目的“风格”标记,经过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反修防修”等,驰向“人生和事业的盛年”。

 

《百合花》将民间的生命个体,从演绎社会历史规律的宏大叙事中抽离,放在一个全新的人学坐标上进行审视。

 

从而把基于亲情、爱情等人伦纽带的悲情,置换成一种普遍的人性,一种纯情的爱和悲悯,形成了当代文学中民间人性叙事的一朵艳丽奇葩。

 

直到今天,对于《百合花》的研究和解读依在继续,这株看似柔弱的花常开不败。

 

再来看众说纷纭的方方日记。它与《百合花》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上,不能不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尽管两者选择的背景都是战争(抗疫亦被视为一场战争),也以战争为推动力,但真正要表达的却是人性美与人情美,战争只不过是它的合理外壳。

 

她们都摆脱了宏大叙事和一元结构模式,无意于着重情感的阶级性与革命性,放弃政治情感的维度,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美与善为旨归。

 

她们都以有别于传统叙事的手法,用女性作家特有的悲悯和感怀,观照特定环境下个体生命的生存状态。其温度源于对“人”的关怀,显示出深切的人文主义温暖。

 

她们的表达都是有分寸的:不激烈,但不乏力量;温暖,但不软弱;沉郁,但不沉闷;有感情,但不泛滥。

 

我们今天再读《百合花》,心灵上更多的感动并不是“鱼水情谊”,而是对人的命运的怜惜和悲悯。

 

最终我们从方方日记中,也不难看到疫情肆虐人间的苦难和悲情,看到抗疫前线勇士的无畏,看到渎职官员的失责,看到危难中市井百姓的坚韧,还看到了武汉市民付出的巨大代价,国家资源的出色动员,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的辛勤奉献。

 

但与《百合花》一样,方方日记也蕴涵了艺术的张力,人性的力量突破了表面上政治色彩的遮蔽,具备了更为广阔的阐释空间。

 

如果说《百合花》 是一首“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方方日记则是一曲“没有硝烟的生命礼赞”。

 

有人说方方日记在海外出版是“卖国”。我恰恰倒是觉得,方方没有卖国的资本,海外读者看到这部日记,相反会感悟我们的国人是具有同理心的,而不是他们想象中的“与众不同”。

 

至于“送子弹”“递刀子”之类的欲加之辞,更是低级到不值一驳的地步。

 

茹志娟时代的文学批评是简单而粗暴的。批评者常以路线、人民守护者和代言人的身份,用“反现实主义”“个人主义”“小资产阶级”“小市民的低级趣味”等概念来限制作家的个性书写。作家一不小心就会遭到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摧残。

 

所幸的是,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百合花》得到了茅盾的赞赏,作家和作品都安然无虞。

 

60多年过去了,我们对于一部探求人性与诉说情感作品的评价,居然又遭遇一种简单粗暴。

 

这一次批评者多以“爱国”的名义,对方方日记掀起铺天盖地的谩骂和攻击,极尽肮脏、猥琐、暴戾之词,大有把作家“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的势头。

 

这是正常的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们的进步又在哪里呢?

 

文字、文学的最大困惑,莫过于契合或迎合了当时的政治语境、政治需求,而未必在另一个时代广泛流传。

 

关注人性、人生的作品,虽然看似不合时代节拍,甚至遭到批判、扼杀,却往往能恒久地流传,到一定时期终获公正评价。

 

反右中,茅盾力排众议,肯定和赞扬《百合花》;疫情之下,可否有茅盾一样的重量级人士站出来,不说全然肯定方方日记,而只是疾呼一声:停止谩骂攻击,请善待方方日记呢?

 

这是一种道义,更是捍卫常识的责任。

 

 

 

 

sabrina????涂莉芳

我一直生活在武汉,方方写的日记,大部分都是真实的,因为我的邻居,还有一些同学的朋友都在疫情初期死去,刚开始的武汉非常惨烈。每天都是在焦虑恐惧中度过,害怕感染。那个时候方方写日记,我们可以在网络上读,也是一个精神上的寄托,就不明白怎么有那么多人对她进行人身攻击。何况她说了,她在国外发行,所得的款项全部定向捐给医务人员,上级找她谈话,她说了自己的观点,上级都没有说什么。唉,其实说真话很难啊。

 

 


????大阿左

我jio着批方方日记的都应该是读书略微少点的人,文化底蕴不是那么丰厚的人。有批评方方这功夫为何不去问问蔡院长现在如何如何呢。为何要批一个作家呢。

蒋飞华

为什么批方方日记比追究渎职者的责任还让一部分人热衷?!它说明了什么问题!一个社会不能只有一种声音!这是李文亮烈士的心声和寄语。痛整一位说真话的作家,是想鼓励整个社会说假话么?!

飘零人物.
只怕是被荼毒更深的这一代人,更是会更激烈地批斗

现象君®

关注老萧时日不长,但每篇都能读到荡气回肠的人间疾苦,那“新闻奖”获得者显得那么亲切。

健生

一部日记多大的事,惹得无数的爱国战狼喊打喊杀,斯文的洋洋洒洒数千字,这个那个政治高度吓死人,粗俗的直接卷起袖子要打人。喜欢听赞歌的坐在沙发上把新闻联播看上十遍八遍,没有人对你说三道四。一点点话外音都容不得未免太霸道了,原本很平常的一部日记被炒得像颗核弹似的,真的觉得好笑。

老张

语文老师啊,而且是真的语文老师。即:懂语言的美,晓文章的魂,把握文化的脉冲,通达真人的大道,契合当下的环境。萧先生好!

中敏

可否有茅盾一样的重量级人士站出来,不说全然否定方方日记,而只是激呼一声:停止谩骂攻击,请善待方方日记!只怕时过境迁,都在明哲保身,已经没有此大无畏之人!

海洋之紫

昨天转载的方方《如果我不交待 》竟然被404了呵呵

芳美花艺

这些天我一直在反思,为什么受过很多年教育的人,人品上会有很大问题,为什么很多高学历的人,仍然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们在一味的培养能够应对各种考试的人,而忽视了对一个人品质和价值取向的培养。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都控制得过于严格,而让他们没有了自由自在思索和发挥的余地。在家庭教育中,我一直都反对对孩子过于严格的控制,希望让他们自由自在的成长。现在流行的很多育儿书中也是这样认为的,比如不管教的智慧,正面管教等等。可是,在学校里,尤其是中学,面对同样的流水线,各种严格的管控下,他们学习的领域、积极性和思想的自由度是不是已经被局限住了呢?他们是不是很多时候处于习得性无助状态呢?控制和反控制,是不是不仅仅出现在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当中,是不是也会出现在教育中和社会中呢?
最近在读傅雷家书,内心那么柔软的一个人,竟然遭到迫害,人的生命在大众主流意识前面是多么的脆弱。

忋人不忧天
最近方方日记是个热点,无论是有公德心大神,还是蹭流量博眼球的小鬼,都会写一写这类文章,亲朋好友们也为方方日记以及日记的出版等争论不休,甚至于反目,因为观点不同,我也被骂为方粉,因不屑于与之争论,只能暂时屏蔽言语恶劣之人。看了萧老师的几篇文章,感觉特别喜欢,大气、睿智,有理有据,说出了我们想要说而不能表达的想法,看到您的文章,也觉得特别亲切,象看到战友一样的感觉!

一棵草

不对这场反理性,反人性,反常识的围剿撕咬进行断喝和反思,被淹没的将不是方方,而是那些暗自高兴暗地操纵的人!理性和常识必将战胜野蛮和无知。

A虫儿

茅盾挺身而出,源于年轻时所受的教育和其安身立命之本。现在文化人中已经没有那个成长环境。

沉思

重温历史,请善待方方!既是常识,也是责任!为黎民说真话何错之有?假如今天方方倒了,明天病毒卷土重来,谁为你发声?

浅吟低唱

最近读到一个新词一一“爱国贼”,意味深长,贴切至极,尽显中文汉语之魅力!

一棵草

时下需要理性,需要人文,需要茅盾,更需要对这次争论进行深刻反思,以期社会进步。

Rao8888

读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刘慧利~射运中心

欣赏作者的文笔和勇气,为常识和社会的公正发声.

信爱望

这些沉默者,他们明哲保身,岁月静好。

nt

最近经常感到愕然,平时看着也受过高等教育表现正常的亲朋怎么在一本日记面前如此失智,人性呢?同理心呢?是非心呢?

paopao

有张抗抗啊!只是起不到当年的茅盾的作用,落的一起被骂。

OutMan

对于那些目的不纯的围攻者而言,它们是不会看这些文字的。只要你是为日记辩护的,它们就会上来狂吠,而且往往都还是冲着日记作者本人而去,它们从不会听你劝,事实上它们也没耳朵去听、没眼睛去看,只会人云亦云地狂吠。

因为作家只是个文化人,无权无势的文化人而且还是个65岁的老文化人

sabrina????涂莉芳

我一直生活在武汉,方方写的日记,大部分都是真实的,因为我的邻居,还有一些同学的朋友都在疫情初期死去,刚开始的武汉非常惨烈。每天都是在焦虑恐惧中度过,害怕感染。那个时候方方写日记,我们可以在网络上读,也是一个精神上的寄托,就不明白怎么有那么多人对她进行人身攻击。何况她说了,她在国外发行,所得的款项全部定向捐给医务人员,上级找她谈话,她说了自己的观点,上级都没有说什么。唉,其实说真话很难啊。

A白兰地

那些骂方方日记的人估计是做了错事怕担责任,于是煽动无知的人,还有那些不用中国古哲学思维的哲盲,……这些是真正唯恐天下不乱的人,而方方日记则是用日记方式达到老师批阅作业以便查漏补缺,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是最接地气的亲民爱国之举。

准哥儿

真的事关存亡,此时不说,说不过去。用着强权,却不见了。

驿站〈老童〉

对方方日记的围剿,才是最无耻的病毒!

飞翔的企鹅

这么说吧,依据事实的是批评,胡编乱造的是污蔑

宅在家的美人

遗憾的是,那些泼皮无赖,泼妇夜叉看不懂这样的文章啊!字都认不全吧?

guoked

诚实。勇敢。良心。

小鼎

真的担心一退再退,当沉默不被允许,当赞美不够卖力成为罪过,那时一切都晚了。

一片石

在这个左潮泛滥时刻,沉默也许是知识分子另一种语言表示,一种无声的抗议。与其昧着良心说假话谎话,不如沉默是金。
但支持方方的声音正在此起彼伏,民智已开,没有这一点,既使茅盾再世又有何用?

淡水

都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想做个逍遥派,说实话,在读书人气节这块他们还真不如孔乙己。

小平

世风日下,悲哉。

晚霞(曾亦然)

围绕方方/,此风一遇合适机会,马上就会重来。

蓝罂粟

无力感,有分量的人不敢站出来说话,任由
谩骂蔓延滋长,喊打喊杀

sparkle

塑料花时代,小粉红就是充气娃娃吧

多多

这些仇恨方方的群体不过是中国历史上太监的精神后代,它们的祖先阉割的是身体,到了自己这一代却是割裂了灵魂

happy????

请善待敢说真话的人

林爸爸

从这一代的人读的什么书,浇灌的是什么鸡汤,就可知会有什么样的见识。

疯子,疯子,有些人疯狂的像疯子,改革开放四十年,物质文明建设有目共睹,可精神文明呢?怎么有那么多无知的无聊的,没思想、没头脑的人呢!让社会警醒!

喵喵爱fish

看到先生这篇文章,我恍然想起多年前还有《百合花》这部电影呢,我还记得剧中的新媳妇是沈丹萍扮演的。

悟空

潮水褪去才知道谁在裸泳,时间能证明谁在真正的爱国。现在骂方方的人可能有一部分是不明就里被裹挟着的,慢慢的他们应该会明白方方是在鞭挞谁,又在为谁发声。我想鞭挞(追责)的肯定是少数人,而她为之呼喊的是各行各业(包括医护人员)绝大多数的普罗大众……

青青柳新

 文人墨客是时代的眼睛,而风骨则是时代的良心。

蔡莉们被追责,可能谩骂恐吓方方老师的声音才会消失。估计对方方老师围追堵截的,不管是几个文人的事。

 

 

来源微信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