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天
今天从17章读。
还是在战场上,不过是从大元帅们的指挥所下移。团长别列兹金少校(一般不是少校团副吗?)早晨起床,冲锋枪手进来报告(不知为什么不是警卫员通讯员什么的?)
伙房被炸,炸死了仓库保管员,副参谋长出来小解,被打伤肩膀,河里的鲈鱼被炸昏捞了5公斤。
洗脸吃饭听报告,团长走出地窖,近处,是一排排帐篷一座座土窑,那是红军战士的营地,远处,伏尔加河畔是被炸毁的工厂废墟,翻倒的机车一片狼藉。再往远处,就是斯大林格勒城区了,在那些炸的七零八落的街道房舍里,他凭直觉感觉到,哪个房子里红军战士在煮粥,哪个房子里德军枪手在大嚼。
这些描写充满了烟火气啊。。。
团长要去巡视属下,到隔壁的地窖去,这也是危险的事情,因为只要你露头,德军狙击手就开火,久而久之,掌握规律:领导先行。因为第一个刚露头走过去,狙击手还来不及瞄准,第二个第三就危险了。先行一步的团长走进属下步兵营和工兵营合用的指挥所,第二个走出来的的鞋后跟就被打烂了!冒险视察的团长和营长们也没有什么军机大事,一分钟功夫“请首长和他们共进早餐。”
忽然悟出,咱国的礼节:领导先行,是不是向老大哥学来的?
下面这段议论很精彩,照抄:“红军战士不管多么愤怒,多么恐慌,多么劳累,他们照常喝汤,修鞋,谈老婆,评论首长的优劣,自造汤匙。如果没有这种发自内心的沉着冷静,他们打得在顽强再英勇,也是不能长久下去的”。
从25章开始,战场、前线、炮声、危险又褪去了。现在是后方,在喀山。
主角是从莫斯科撤退到喀山的知识分子柳德米拉和她周围的亲友。
她的儿子上前线了。一直没有来信。她的母亲亚历山德拉是一个老布尔什维克的妻子,像个“老文青”,因为在这种时刻老太太“还有闲情逸致研究脂肪的氢化作用,去欣赏喀山街市风光和博物馆”。
柳德米拉和丈夫物理学家施特鲁姆、上十年级的女儿娜佳、母亲亚历山德拉生活在一起。女儿正处青春反抗期,油盐不进;丈夫埋头自己的研究,是个油瓶子倒了也不扶的书呆子。她觉得跟这几位有点格格不入,她惦记着战场上的儿子托利亚——她跟前夫的儿子,她的前夫正关在苏联的劳改营。。。。
这部分有一封来信,很长很长,但是很重要,信是犹太女医生安娜在德军犹太集中营写给儿子维佳——施特鲁姆的诀别信,讲犹太人的命运,被迫害的命运,讲她一生在俄罗斯,对这块土地的热爱,她说,她从来没有犹太人的自卑感。她热爱普希金、热爱涅克拉索夫,14岁时全家要移民南美,她坚定地说,要我走我就死。结果,真的让她走——走进集中营,死在集中营。。。。
安娜说,7月7日,她从接诊病人回来的路上忽然看到坦克,看到人们四散逃跑,有人喊“德国人冲进来了。”她不信,警报没有响,前一天还见过市政府秘书,问他是不是撤走,秘书火了说,谈这个为时过早,我们连撤退名单还没有列出来呢!
可是,德国人没耐性,不等他们按部就班准备好,德军坦克进来了,德国人进来了!
那些喊打倒犹太人的民粹主义,那些号称拯救俄罗斯的家伙们,现在对德国人摇尾乞怜。犹太人中传:要转移东西,放在别人家。安娜奇怪:为什么?可是不久,宣布犹太人搬迁,随身只能带15公斤东西,限定日期迁往老城区,违令者格杀勿论。
安娜带了什么呢?
一个茶杯两个盘子,儿子的信 家人照片,普希金诗集,莫泊桑文集,契科夫小说,字典。。。
都是书啊沉甸甸的书啊,能吃还是能喝啊?感慨!
一个过去的病人来看她,告诉她,老城区要围上铁丝网,俄罗斯人家雇佣犹太人,罪同隐匿游击队。。
被赶出家门的一路上,安娜看见人们站在人行道上观望他们。有的哭了,有的叹息,有的把脸转过去,有的熟悉面孔向她点点头。那些人还是夏天装束,而他们,犹太人穿着大衣带着皮帽,如同寒夜。。。
集中营里,安娜还是出诊,甚至教授法语,可死亡在等待着。
信的最后,安娜写道:“这是妈妈给你留下的最后一行字。活下去,活下去,永远活下去。。。妈妈”
实在读不下去了!
托利亚终于来信了!他受了重伤,胸部腰部中弹流了很多血躺在后方医院,柳德米拉毫不犹豫出发了——去后方医院看儿子!
今天就读到这里吧,96页。因为下面21章开始,又换场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