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男主人公是一个央格鲁撒克逊老外,其名字的严格音译应为泥蛋,不过,毕竟是知识分子,得留点面子,就叫老尼吧。女主人公是纯正的炎黄子孙,名字挺土,叫桂珍。当初桂珍跟老尼走到一起的时候,老尼还是有家室的,嗯,没离婚也没想离婚。在当今中国女性的常用语汇里这老尼就是一枚渣男,桂珍就是小三,没跑儿!
老尼小时候可是个神童。他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许是遗传基因的关系,老尼早慧,从小爱看书,上的是精英学校,小学时候就会说7国语言,跟火车司机混一会儿就会开火车,他爸给人动手术时他能给当助手。对了,那会儿没有这个那个的考证考级,也没有一票律师们跟在医生们后边等着起诉,小孩给老爸当手术助理在当时的人看来没毛病,只要他能干得了。这么聪明的孩子,上大学清华北大随便挑那必须的,于是老尼去了剑桥。一开始老尼想过以后像他爸一样当个医生,可大学上了没多久老尼就改主意了,“外科医生不就是个体力活吗?整天就知道拿把锯子锯骨头,有意思吗?需要动脑子吗?” 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尼对医生的这番偏见把他老爸给气着了,反正没两年老头儿就去世了,倒是给老尼留下了一笔可观的遗产。后来,老尼受到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的影响,转学了生化。
老尼小时候是个闷葫芦,长大之后随着青春期荷尔蒙水平的不断升高,老尼开窍了,还不是普通的那种:裸泳,跳狂放的毛利舞,纵情追逐周围的漂亮姑娘们。于是学院附近的适龄女青年们就遭殃了(or 幸福了?看你怎么理解这个问题了),很多都被老尼追过,据说得手的不在少数。也难怪,老尼高大英俊,风度翩翩,聪明绝顶,年少多金,前程似锦,而且据说精通泡妞大法,擅长跟女青年们搭讪套瓷。进入研究生院之后,老尼相中了自己聪明又端庄的师姐,据说俩人第一次单独约会时老尼就光着屁股一个猛子扎进了剑河(就是徐志摩的康河)里,还别说,师姐就是喜欢师弟的这股顽皮劲儿。几年之后,老尼跟师姐多罗茜结婚,结婚时老尼就和师姐约定,双方的婚姻属于开放式的,有自由追求的权利。后来嘛,没听说多罗茜有什么作风问题,老尼可是没浪费过机会,相信我。
玩儿归玩儿,老尼正事可没耽误,博士还没毕业时学术成果就已经很丰硕了,等一拿到学位学院立马就选他当了学院院士,拥有各种特权,还给分配了一间宿舍。老尼也没辜负学院,6年之后的1931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老尼的三大本的专著“化学胚胎学”,老尼也被称为化学胚胎学之父。多年之后这间房还被分给了霍金,听说过霍金八卦史的肯定会同意我的一个疑问:这间房周围是不是种满了桃花?或者干脆说剑桥这地方风水是不是有问题?别忘了还有个徐志摩呢,以后女孩子找对象碰到剑桥的还是要留点儿神。
抗战刚爆发的时候,有几个中国学生来剑桥进修,其中有一个叫桂珍的女生也是学生化的,就选了多罗茜做指导老师。对于长得柔和甜美的东方女青年,老尼自然是兴趣满满,据说“渣男”对“小三”几乎是一见钟情,“小三”对“渣男”也印象颇佳。桂珍长得娇小玲珑,性格活泼开朗,人又聪明。出国前不久,桂珍的未婚夫在抗战中为国捐躯,悲痛之余桂珍不打算再结婚了,想做个“独身主义”者。来剑桥之后,多罗茜家的下午茶和老尼风趣的高谈阔论一点点地驱散了桂珍心头的阴云,三人相处甚欢。有几天,多罗茜娘家有事回去了,老尼就“套路”了桂珍,俩人先是去看了一场刚上演的根据赛珍珠小说“大地”拍的电影,然后去了城里最好的意大利餐馆,再然后俩人就回到学院宿舍,“深入”交流了感情。天雷勾动地火,自然不同凡响,中间细节无人知晓,只知道老尼事后在日记本上画了三个重重的星号,使人不免揣测老尼功夫了得。国人有句俗话,叫“事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 三颗星号之后,俩人躺在床上,老尼拿出两支烟,一起点着,再分一支给桂珍,一起体验活神仙的滋味。人桂珍也是当时的时尚青年,抽烟喝酒不在话下。老尼一时兴起,让桂珍教他中文,先学什么呢?就眼巴前儿的东西吧,香烟! 于是老尼人生第一次写的中文字,就是日记本上的“香煙”二字。
多罗茜从娘家回来之后,对这对儿“奸夫淫妇”的关系予以了认可。话说多罗茜比老尼大了四五岁,做师姐的是相当地护着师弟,而且多罗茜和桂珍处得很好,三人经常一同出入。时间长了,街坊邻居们把这仨人称为“泥蛋家的”(the Needhams),说完嘴角含笑,眼神诡异,一副意味深长的样子。老尼才不理会这些,老尼琴瑟箫和谐(此处需要三种乐器),日子过得滋润,工作更有动力,几年里写出了被称为 “继达尔文之后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生物学著作之一” 的《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学》。科研教学之余,还磨着桂珍学中文。凭老尼的语言天赋,两年下来中文听说读写就相当流利了,而且还去找剑桥研究中国文化的教授上小课学文言文,水平突飞猛进。
几年过去,中国的抗战形势越发严峻,民国政府请求英国对西迁后处境艰难的诸大学予以支持,丘吉尔欣然同意。那时的老尼已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再加上他的中文水平,于是英国派老尼去中国负责这方面的工作。去之前,桂珍对老尼说:你们西方人一贯看不起我们中国人,总认为我们处在文明的边缘。今天我要告诉你,中国人不是化外之民,中国人创造了文明。你这次去中国,我希望你放下偏见,认真观察仔细体会。自己的情人从来没有这么郑重其事地和自己说过话,这话老尼听进去了。
到了中国之后,老尼发现自己和各路人马沟通无障碍,他先后访问过296所大学和科研机构,送去了数万吨科研设备和期刊资料,帮助数以百计的中国科研论文在国际上发表。工作之余,也天南地北地到处跑到处看。从昆明出发,赞叹都江堰,留连莫高窟,重庆、成都、西安、 ……,甚至还数次跑到东部的敌占区像北平上海福建等地,好悬没被日本人逮着。老尼越看越激动,按老尼自己的说法,他从此“皈依”了中国文化。老尼发现这里有太多东西比西方早很多年就出现了,像印刷以为是德国人首先发明的,指南针和火药以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除了这三样被佛朗西斯·培根认为改变世界历史的发明外,还有很多器具或技术是中国人早于西方几百上千年前发明的,像铸铁、马镫、犁头、纺车、水车、水力鼓风机、明轮船、桅帆、水密隔舱、尾舵、传动带等等。老尼感叹:古时的丝绸之路上源源不断向着西方输运的可不光是丝绸茶叶瓷器,还有各种先进技术啊!要是没有中国人的种种发明,西方不可能有今天。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中国人的发明发现比所有其他国家都多,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绝大部分都没有得到承认!老尼觉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没意识到,没有要求世界承认自己是发明人,甚至因为近代以来的落后都不敢相信自己曾远远领先于西方,而西方人作为受益者则乐得闷声发大财,希望全世界永远相信是西方人自己发明了这一切。这里说明一点,我们今天所用的大部分东西都是最近这几十年一百年发明出来的,在今天看来很容易觉得东西基本都是西方人发明出来的。可是这要历史地看,如果早个一两百年当人类的生活中都只有些简单工具和机械时,就更容易体会到中国发明所占据的比重。
老尼开始有意识地收集资料,还让当时相识的民国知识分子们帮着收集,竺可桢就曾把一套珍贵的“古今图书集成”海运到了剑桥。后来老尼还弄了个营养师的职位让桂珍从美国过来帮他(之前多罗茜也来了中国),为此还被同来的英国同事举报“假公济私”(是有这嫌疑吧?)。于是老尼不爽了,跳槽去了刚成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担任科学部主任。没过两年,美国嫌老尼立场左倾,威胁要切断经费(跟现在对WHO一模一样有木有?老把戏了),老尼就又辞职回到了剑桥。后来麦卡锡主义猖獗时老尼还因同情中国上了美国的黑名单,很多年后才拿掉。
老尼回到剑桥是在1948年,一回来就向剑桥出版社提出申请,写一本“中国的科学与文明”,老尼声称这本书将改变历史,为剑桥增光。剑桥信了,说:“那啥,你研究生别带了,大课也别上了,干脆生化系那边的班儿都不用去上了,就专心编书吧,工资照发。”这一下可以想见,周围不忿的人有的是,搞东方文化的和搞科学史的都觉得被人动了奶酪,连生化那边的都腹诽:“您这不是占着那什么不拉那什么嘛?不务正业!”老尼从中国找来了个得力助手,叫王铃。俩人卯足了劲开始查资料写书,每天从早上干到天黑。没几天,老尼告诉出版社,原计划得改,因为内容太多,一本书写不下,得三本。再过几天,又说三本也不够,还得多。如是几次,最后的出版计划是洋洋七卷,各卷还有分册,总共三十四册。
说到这儿大家应该都猜出来了,老尼的官方中文名叫李约瑟,桂珍全名叫鲁桂珍。那还是老尼和桂珍刚开始“零距离”的时候,老尼想要个中国名字,桂珍说:百家姓里可没你们姓尼的,老尼说我喜欢你们中国的道教文化,总觉得跟老聃他老人家有缘分,就随他姓李吧,于是老尼就变成了李约瑟,而桂珍给多罗茜起的的中国名字则叫李大斐。因为这个李字跟他本来的姓挨不上,所以如果提起他的英文名Joseph Needham中国人很难对上号。
李约瑟相当推崇道教,还自号"十宿道人"、"胜冗子",颇有点走火入魔的意思。他认为道教对中国科技的贡献最大,有不少哲学思想可以向世界推广传授,甚至未来可能都是属于道家哲学的。在道家诸多思想和方术中,李约瑟对房中术最感兴趣(of course!),他广泛收集相关的古籍著作,又在自己的书中用相当篇幅去论述,还热情推介其他人的相关研究。有迹象表明李约瑟对房中术的研究不只停留在纸面上,他对“采阴补阳”、“炼精化气”和“中气真术”等道家概念相当认可,认为具有很大的生理学意义,是健身之术和长寿之道。想想李约瑟英年早逝的父亲,再看看享年95岁的他自己,你好像很难反驳他的观点。国内有一种看法,觉得你看李约瑟,大科学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些五迷三道的事好说不好听,应该为尊者讳。其实过虑了,谁还没点儿爱好和寄托了?对不对?再说了,毛主席教导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不调查实践一番,你怎么知道没用呢?对吧?嘿嘿!
1954年,李约瑟主编的“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汉译“中国科学技术史”,不太喜欢冀朝鼎的这个译名,太普通)第一卷出版,李约瑟没有出席出版发行仪式,而是带着太太去了巴黎探望当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的桂珍。表面上李约瑟满不在乎,实际上还是有点儿心大心细,担心这本书不被世人接受。好在出版之后媒体上好评不断,第一版五千本很快售罄必须加印,李约瑟终于可以放心了。此后,这套书中的其他卷册陆续出版,95年李约瑟去世后由李约瑟的学生继续编辑出版,最近的一册出版是在2015年,至今还有几本没出。在这本书的编写出版过程中,不少华人都参与其中,贡献突出的有王铃、鲁桂珍、何丙郁等,近年来声名鹊起的黄仁宇也参与了部分写作。在全书的编写和出版过程中,中国政府在人力物力等多方面曾予以大力支持,。1959年,李约瑟被剑桥冈维勒和凯斯学院的院士们选为主席;1964年李约瑟夫妇访华,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1971年,他被选为英国人文科学院院士,是当时少有的几位同时身兼人文科学院院士和皇家学会会员的学者之一;1983年,李约瑟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2年,英女王授予他Champion of Honour 荣誉。
然而,学术界对这套书一直有些异议,有的是出于学术探讨的范畴,比如说李约瑟没有首先定义什么是科学,所以把很多技术发明当做了科学,高估了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有的则是处于门户之争,比如认为李约瑟没有受过历史学训练,没资历写史。甚至还有的是处于政治立场之争,比如自称是李约瑟学术敌人的普林斯顿大学著名的科学史教授Charles Gillespie,声言不会中文,不懂中国历史,也不会看李约瑟的书,因为李约瑟的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出发点的。李约瑟在相关学术圈里受到排斥,倍尝孤独。他在 “中国古代科学”的导言里说:“任何一位先驱者在同辈中都难免陷入孤立无援之境,我们也绝无例外。东方研究院从未打算与我们多加往来,我以为主要原因在于通常这些院系成员多为人文学家、语文学家和语言学家。以往这些专家没有时间了解科学技术与医药方面的知识,而从今天开始他们又嫌太迟了。更有甚者,同样一堵墙也把我们拒于科学史系门墙之外,这一现象何其怪异啊!这是因为通常而言,他们的主要兴趣在于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科学发展,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对其他语种不得其门而入。欧洲以外的科学发展是他们最不愿意听到的。这多少是因为他们认为欧洲才是世界文化中心。他们想当然地认定既然独树一帜的当代科学只发源于欧洲,那么古代与中世纪科学也只有欧洲的才值得关注。”
尽管存在缺点、存在不同意见甚至非议,《中国科学技术史》仍以其无可比拟的广度、深度和高屋建瓴的视野成为在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和文明发展成就领域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也在相当程度上扭转了世人的观念。我在youtube上看见过一段英国人在中国拍的视频,里面反驳了美国关于中国大规模盗窃美国知识产权的指责,说中国的科技发展成就来自于自身的努力,而且商业领域的偷盗间谍行为是各个国家都普遍发生的行为,美国各公司间的这类诉讼就很多。在视频后边的评论里就有外国人评论说中国古代那么多伟大的发明可都不是从别人那里偷来的,并提到李约瑟的名字。
《中国科学技术史》卷帙浩繁,不太适合普通人读。1995年美国的Robert Temple出版了“The Genius of China”,被认为是李约瑟煌煌大著的浓缩精华本,李约瑟为这本书写了序言。这本书有两个中文译本,一个是“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还有一个是“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见附录)。2008年,Simon Winchester 出版了李约瑟的传记作品:The Man Who Loved China.
鲁桂珍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第二任所长何丙郁曾表示:假如没有鲁桂珍,就不会有李约瑟,而只有一个生化学家Joseph Needham。这个说法也得到鲁桂珍的认同,"鲁桂珍很欣赏这句话。她还念给李老听,博得一个会心微笑。" 1987年,夫人李大斐去世。1989年,李约瑟和鲁桂珍结婚,800天后,鲁桂珍去世。三人逝后葬于剑桥李约瑟研究所的同一株菩提树下。
让我们再来重温一段李约瑟自己的话:“中国文献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发明和发现,考古证据或绘画实物证实中国的发明与发现比欧洲的或照搬采用的发明或发现一般往往领先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二项式系数排列,还是旋转运动与直线运动相互转移的方法,或是第一台时钟中的擒纵装置,或韧性铸铁犁铧,或植物学与土壤学的开创,或皮肤与内脏的关系,或天花痘苗接种的发现——不管你探究哪一项,中国总是一个接一个地居世界第一。”
感谢这个伟大的“渣男”!也感谢这个传奇的“小三”!
附录一: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书目
第一卷 导论 1954
第二卷 科学思想史 1956
第三卷 数学、天学和地学 1959
第四卷 物理学及相关技术
第一分册 物理学 1962
第二分册 机械工程 1965
第三分册 土木工程和航海(包括水利工程)1971
第五卷 化学及相关技术
第一分册 纸和印刷 1985
第二分册 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点金术和长生术 1974
第三分册 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续):从长生不老药到合成胰岛素的历史考察 1976
第四分册 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续):器具、理论和中外比较 1978
第五分册 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续):内丹 1983
第六分册 军事技术:投射器和攻守城技术 1995
第七分册 火药的史诗 1987
第八分册 军事技术:射击武器和骑兵 1987
第九分册 纺织技术:纺纱 1987
第十分册 纺织技术:织布和织机 1999
第十一分册 非铁金属冶炼术 1999
第十二分册 冶铁和采矿 1999
第十三分册 采矿 1999
第十四分册 盐业、墨、漆、颜料、染料和胶粘剂
第六卷 生物学及相关技术
第一分册 植物学 1986
第二分册 农业 1988
第三分册 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和林业 1996
第四分册 园艺和植物技术(植物学续编)
第五分册 动物学
第六分册 营养学和发酵技术
第七至十分册 解剖学、生理学、医学和药学
第七卷 社会背景
第一分册 初步的思考
第二分册 经济结构
第三分册 语言与逻辑(现已调整为第一分册)1998
第四分册 政治制度与思想体系、总的结论
附录二:Robert Temple: The Genius of China (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中所列出的源自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农业:
行耕与耘锄:领先世界2200年。
重型带犁板铁犁:领先世界2200年。
胸式马带:领先世界2000年,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楚国。
扇车:领先世界1800年。
耧车:领先世界1800年。
天文舆地:
太阳黑子:领先世界2000年。
定量舆图:领先世界1300年。
太阳风:领先世界1400年。
麦卡托投影法:领先世界600年。
工程:
驻波 :领先世界1700年。
铸铁:领先世界1900年。
水力鼓风机:领先世界1900年。
铸铁炼钢:领先世界2000年。
深钻开采天然气:领先世界1900年。
传动带:领先世界1400年。
悬索桥:领先世界1800年。
蒸汽机的核心技术:领先世界1200年。
西门子炼钢法:领先世界1300年。
单孔敞肩坦弧石拱桥:领先世界500年。
传动链:领先世界800年。
工艺:
漆器:世界上最早的塑胶:领先世界3200年。
醴酒:从商朝至今领先世界的小米酒。
石油和天然气燃料 :领先世界2300年。
纸:领先世界1400年。
独轮车
跑马灯
马镫
瓷器
除虫
油纸伞
火柴
白兰地
机械时钟
雕版印刷
纸牌
纸币
长明灯
医疗卫生
血液循环
内分泌学
糖尿病诊断
免疫学,指人痘接种术
数学
勾股定理
十进位制
零位
负数
开高次方和解高次方程。中国南宋数学家秦九韶在1247年表述的一种求解一元高次多项式方程的数值解的算法-正负开方术,领先英国霍纳(1819年)五百余年。
十进位分数
几何学的代数化
多位圆周率:祖冲之圆周率{displaystyle 3.1415926<pi <3.1415927}3.1415926 < pi < 3.1415927,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领先世界一千多年;直到一千多年后才由15世纪的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以17位有效数字打破此记录。
贾宪三角形
磁学
罗盘
仪表盘与仪表指针
地磁偏角
剩磁与磁感应
生物地球勘探
雪花六角形结构
地震仪
地质学
夜光漆
交通运输
风筝
载人风筝
最早的盘山渠道,灵渠
降落伞
孔明灯
小型热气球
船舵
桅杆和风帆
水密隔舱
桨轮船
陆地行舟
斗门水闸
声学与音乐
十二平均律
兵器
化学战:毒气、烟雾弹、催泪弹
弓弩
火药
火焰喷射器
烟火,焰火,炸弹,手榴弹,地雷,水雷
火箭,多级火箭
火枪,大炮,臼炮,来福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