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读书,看剧,工作,学习, 生活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读《战争与和平》有感

花了两个星期看完了整个英文版《战争与和平》,也看了BBC版的电影,久久放不下里面的故事里面的人还有里面传递的情义和思考。这是一部让你读后真有唇齿留香的感觉的小说,托尔斯泰写的是十九世纪上半期俄国贵族的生活面貌,以及在重大战争中这些人所经历的一切变化,包括他们在思想上的转变和成长。 这部史诗级的大部头小说读来让你可以胸怀古今过往,在感受血腥却又气势磅礴的战争中,体会受岁月洗礼的心灵。这儿有官场也有田园,有堕落也有爱情,有苦痛也有新生,有卫国情怀也有博爱,有世俗也有哲学与宗教,这位大文豪的作品《战争与和平》在世界上让人瞩目。因了作者精深的叙事技巧和对人物赋予最人性化的笔功,他小说里的人物个个是有生命的,在几百年后一点都不觉得古旧,无论放在哪种文化背景中都不违和,这也可能是来自对真实人性剖析的缘故吧。前苏联小说家伊萨克·巴别尔(Isaac Babel)说,如果世界可以自己写出自己的话,它应该是会仿照托尔斯泰的文风去写的 (If the world could write by itself, it would write like Tolstoy).

在小说中,Andrei Bolkonski和Pierre Bezukhov是最重要的两位男主人公,他们性格迥异,但却是最好的最真挚的朋友。Andrei贵为公爵(Prince),家世显赫,一表人才,好学上进,厌倦了贵族社会圈天天晚上就是聚会,闲聊,开舞会,讲究虚荣的生活,他在性格上几乎有洁癖一样高傲不合群。妻子Lise(作品多称她为Little Princess)娇小可爱,也是舞会上引人注目的女宾,故事开始时她正在孕期。即便如此,Andrei也要马上上前线了,要离开这个让他透不过气来的环境,要把妻子送到乡下他父亲和妹妹住的庄园,他也爱他的妻子,但是婚姻似乎也不能让他快乐起来。他要在战场上追寻自己的价值,赢得荣誉,追求一种荣耀,哪怕他可能会因此而献出生命。Pierre也同样出生富贵,父亲是巨富,好像没结过婚,私生子无数,但他是父亲最喜欢最疼爱的。一直在法国留学,刚刚回国正在上层圈子里试水。他交了很多狐朋狗友,夜夜欢歌,为女人和酒欲罢不能,遇事犹疑不定,但同时他又是非常真诚,善良并追求着生活的真谛,期待社会变革。这也是他和Andrei,尽管从小就认识,性情上又完全是两类人,但能成为挚友的原因。作为私生子的Pierre,按理是不能继承财产的,何况还有一帮人包括他未来的岳父Vasili公爵在内正处心积虑不让财产落到他手里。他长得胖大,带着眼镜,说话直接,不懂得上流社会礼仪,所以那些人用野兽来形容他。但是当他一夜之间成为莫斯科首富的继承人,他又成了上流社交圈巴结的对象。由于Vasili设套,Pierre糊里糊涂和Vasili的美艳风流的女儿Helene订了婚。他的生活进入了另一种困惑。妻子根本不爱他,风流成性。他和妻子的情人决斗并侥幸取胜,当他意识到自己差点把对手杀死时,又深深地自责,并决定和妻子分居。在离开莫斯科去圣彼得堡等车时,遇到了他的精神导师并受教加入了共济会(Freemason). 此后他很长一段时间都过得积极充实,走访自己在各省的地产,改善农奴的生活环境,他沉浸在为他人奉献而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中。那时Andrei已经从战场归来,他曾是俄军首领库图佐夫(Kutuzov)元帅的副官,是不需要战斗在最前线的,但是他钻研军情,在视察前线时和法军交战了,受伤并做了俘虏。在活着回来后,他目睹了妻子生出儿子后死亡,他所敬爱的库图佐夫元帅又被贬职,不受沙皇重用,于是陷入一种自我束缚的状态。他在父亲分给他的地产上建房管理领地,生活在无法对逝去的妻子补偿的深深悔恨中,眼前看到的只是深渊,厌恶自己从前所追求的荣耀感。Pierre的到来让他开心,尽管他并不苟同Pierre的说教,但也无意中受了些影响,他毫不张扬但努力地做了很多农奴管理的改革。最大的转折发生在他认识了Rostova伯爵家的小女儿Natasha以后。Natasha那少女特有的纯真快乐感染并唤醒了他心底的爱情,他开心地告诉Pierre他恋爱了,Pierre是认识Natasha的,深深喜欢着这家善良大方热情的人家,他有点醋意但又为自己的朋友和Natasha相爱而开心。但是Andrei的父亲,刚直不阿却又刻板保守的老公爵是不赞成两人结合的。他觉得Rostova家在地位财富上都配不上他的儿子,但其实这家人一直都过着很富足的生活,只是不及他家门第那么显赫。洞悉世事的老公爵估计是太了解自己的儿子了,儿子的亡妻曾年轻活泼,但儿子并没有在婚姻中找到生活的乐趣,现在似乎找了一个年龄更小还不太谙世事的美女,于是老公爵提出了苛刻的条件:结婚可以,但得等一年后,这一年你要去欧洲养伤,顺便给你儿子找一个好的家庭教师回来,用这一年来考验你们的爱。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就在过了大半年的时候,Natasha受Pierre小舅子Anatole的勾引要与之私奔,当然其中Pierre老婆Helene也起了很大的坏作用。当然私奔是没有成功的,托尔斯泰自然是要保护他最喜欢的女主人公的。但在这件事上Pierre发了他最威风的第二次火,第一次是和妻子的情人决斗后,提出和妻子分开时对Helene发的,这次是对他的小舅子,他斥责Anatole的无耻,以已婚之身骗清纯少女,警告他离开并不许再在莫斯科出现。作者说,看似善良诚恳的Pierre不时会大发雷霆下,他似乎能从这种火气中享受到一种痛快的感觉,而这一点最像他死去的父亲。

Andrei从欧洲回来,已知晓自己的未婚妻背叛一事,就他这种孤傲自尊心极强的心态,无论Pierre如何劝,都是不会选择原谅的,他甚至告诫Pierre不得再提此事。他一心想找到那个无耻男Anatole跟他决斗并杀死他,已了却心中的怒火与痛苦。但是追了几次未果,因为Pierre一直告诫Anatole小心Andrei在追寻他。Andrei又回到了内心痛苦焦灼的状态。在一次跑圣彼得堡追找Anatole又未果的情况下,碰到了他的老上司库图佐夫元帅,在其鼓励下去了土耳其加入土耳其和俄国的战争。在那儿,他疯狂地投入工作以减轻心中的痛苦和耻辱感,他的这种工作态度和效率以至于让库图佐夫都觉得受不了,在他请求调动时,库图佐夫派他去了西线作战,沙皇亚历山大也在那儿筹划抵抗法军第二次发动的对俄巨大规模战争。沙皇特意召见过他询问关于土俄战争的情况,并问他想在哪儿工作,他没有选择留在沙皇身边而是提出要去军队的最前线作战。战争是残酷的,他在一次激战中身负重伤,命悬一线的他在医疗所碰到了他的情敌Anatole,Anatole右腿被锯掉了伤势也很重。当一个人自己真要濒临死亡,似乎一切爱恨情仇又不那么重要起来,更何况这也是为战争献身的一员。他主动选择原谅了Anatole,因为这种原谅和对别人哪怕是敌人的怜爱使他似乎变得高兴豁达起来。最亲他的妹妹Maria曾经恳请他不要带着要复仇的苦楚心理离开家去战场,他对妹妹说,原谅是女人的美德,他是做不到爱他的敌人的。后来伤重的他在莫斯科沦陷后一起随流撤退的过程中,巧然地住到了Natasha的家,与Natasha再度相遇。他原谅了Natasha并告诉这个女孩他一直深爱她,在Natasha的精心照料下,Andrei又多活了很多时日,但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他心平静气很释然地走的。Pierre呢?他在共济会中似乎也越来越找不到那种满足感,妻子于他早就是形同虚设。妻子Helena凭借美貌和地位在最上层社交圈如鱼得水,完全不顾自己还是未离婚之状态而和别的达官显贵通过玩弄宗教大搞再婚游戏。 Pierre想知道战争的最前线是什么样子,也是热血沸腾想尽一己之力,他曾装扮成农民到达最前线的部队,并在那儿也遇到了Andrei,也感受了战争的血腥场面。回到莫斯科,听闻自己的老友Andrei似乎已经牺牲,看着莫斯科在法军占领下的乱想,他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处境义愤填膺,所以他不要同别人一起撤出莫斯科,在被法军占领的莫斯科街上游荡想伺机杀死拿破仑,但是因为救助遭欺凌的百姓而被法军抓走成为了俘虏。面临过好几次就要被处死的险境,他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以及当自己的小命操纵在别人手里时身不由己的那种无助。后来拿破仑军队在严酷的冬天由于供给不足而仓皇从莫斯科撤退返回法国的过程中,作为俘虏的Pierre经历过缺衣少穿,饥寒交迫,他甚至不得不对同行的俘虏因病或饥饿或寒冻而死去变得麻木一些,因为随时他也可能是这个结局。最终他被与他决斗过的军人(曾是他妻子的旧情人)解救出来。他深切体会着活着的好,食物的香甜,他的妻子也因过量用堕胎药死了,他似乎自由了。经历过所有这些以后,他不再困惑活着的目的是什么,他似乎获得了新生,而且感到满足,更随和而且处理起事情来也更有主见了。最后的结局是Pierre和Natasha走在了一起,而Andrei的妹妹,虔诚善良的Maria和Natasha的哥哥Nicolas结婚了。两家人很亲近,而且都有很多孩子,幸福快乐地生活着。

在小说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并不仅仅是上面提到的两位,几乎每个在托尔斯泰笔下勾画的人物都是那么有特色有生命力。正是通过这些人物,你能感受到充满生活气息的那个年代。作者用大量篇幅描述过Rostova伯爵一家。伯爵和伯爵夫人以及几个子女的互相关爱,家里对儿子带回的朋友永远都是慷慨接待,客厅里永远充满美妙的歌声,琴声和孩子们的笑声。伯爵夫人和小女儿Natasha关系那么亲密,Natasha非常善良纯真,对自己拒绝哥哥一个军人朋友的追求觉得让对方难受而自责又无奈地哭泣,为第一次要走进社交舞会激动不已以至于前天晚上得跑到母亲床上寻求安慰,在和Andrei跳舞后焦急等待他的到来,接受了他的求婚又为得等一年而惶惑。在苦思恋人的同时受不住Anatole的诱惑要决定和他私奔。私奔不成自己名誉不仅受损,而且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悔恨痛苦中,直到因为自己的好心,要父母接纳受伤的军人并把他们安置在自家房子里,因此而和自己曾经的未婚夫Andrei再度相遇。她尽心竭力满怀爱意地照料着重伤的Andrei。当Andrei逝去,她在伤痛平缓战事也结束后接受了好友Pierre的求婚,并跟他从此生儿育女,尽职尽责照料丈夫和孩子。她的父母本身也是极富同情心的人。她的母亲Rostova伯爵夫人在儿时女友带着儿子前来拜访时,想到这位虽是贵族但经济困窘的女友的苦楚,她黯然流泪并从丈夫那儿要来一笔钱低调地请女友收下。 她的父亲Rostova伯爵也是一个充满慈爱通情达理的父亲。他出手大方,应酬多又不善料理财务,竟然不得不为节省开支出卖地产并搬到郊区住。哪怕这样,当儿子Nicolas因为一次被挑衅赌博而输给朋友一大笔卢布,而且第二天就得偿还时,他看着儿子惭愧惶惑的表情时,老伯爵非但没责骂而是很理解地安慰并想法帮儿子还清赌债,你读来感觉不到那是溺爱反而是一种仁慈关爱和理解的气氛。当然并不是每个家庭都充满这种爱的气氛。

Andrei的父亲也很疼爱自己的一子一女,但表现的方式却是刻薄暴躁式的。这尤其表现在父亲对女儿Maria的管教上。老公爵动辄讽刺挖苦,嘲笑女儿对宗教的虔诚态度,看不惯女儿对过往朝圣者的接济帮助,更耻笑女儿在他面前总是一副唯唯诺诺愁苦含泪的模样,还当着家庭老师等饭桌上的各位说幸亏孙子也就是Andrei的儿子小Nicolas没像他姑姑那样几何数学教半天都教不会。最出格的一次发生在小说开头Vaslili带着儿子 Anatole上门提亲,Maria在嫂子和法国女伴的帮助下稍微打扮了一下,父亲当着众人嘲笑女儿丑人多作怪。Maria虽然算不上漂亮但是她拥有一双明亮迷人的眼睛,她的内心在基督教的滋养下博爱宽容。她和哥哥Andrei最为亲近,嫂子过时哥哥去战场,哥哥的儿子基本是她一手带大,尽心竭力。甚至一次因为小Nicolas不听话学业没进步她发了脾气以后又自责不已,躲到角落痛哭,以至于小Nicolas也跟着她哭。她对父亲爱却怕,每天生活得战战兢兢。但实际上,老公爵是知道女儿爱她的,他也是爱女儿的,临终前把女儿喊到跟前告诉她他真喜欢她穿上白裙子的样子,并请求女儿原谅她。老公爵曾战绩辉煌,是一位骁勇的军人,库图佐夫元帅就告诉过Andrei他很敬重并爱戴他的父亲。老公爵看不惯懦弱的人也看不起像Vasili公爵那样投机谄媚的人,更不用说他的儿子Anatole了,所以当女儿宣布不接受这家人的求婚时,他很释然也很开心。小说中没说他已鳏居多久,但应该是很长时间了,他勤快充实地生活着,把每一天都安排的满满当当。虽然身居乡下,但非常了解当前形势。上流社会圈提起他,觉得他是古怪的但对他又是敬畏的。小说中呈现给读者的当然不是仅仅这些正面人物,还有那些过着吃饱喝足,为追求享乐权势,没有道德羞耻感的人物,VaseIli公爵一家无疑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了。Vasili也是位高权重,贵为公爵,不计手段追求名利财富。当Pierre的父亲在垂危之际,Vasili借着他妻子是Pierre父亲亲戚的缘故,绞尽脑汁想着怎么能从这个巨富身上分到一杯羹,还告诉Pierre要明白自己的私生子的地位别对财产抱有任何想法。当想着要让Pierre和自己的女儿Helene成婚,自己举办了一个小型晚宴,给大家造成Pierre在追求自己女儿的假象,并在Pierre和Helene独处时,凭空说一句他同意Pierre的求婚并祝福他们俩,最后Pierre糊里糊涂为满足众人的期待成为了他的女婿。他教养的三个孩子都没有什么高尚的心灵,儿女死后,他也落得孤独一人,但是他得到了一些荣誉奖章,觉得还是很欣慰。在托尔斯泰小说中,也没什么完人。就像Rostova伯爵夫妇,虽然都是仁慈之人,但在家境落魄之后还是把希望寄托在儿子Nicolas身上,坚持让他放弃青梅竹马并和他私定终身的表妹Sonia ,鼓励他去找有钱人家的能有大量嫁妆的女儿。还好Nicolas在战乱期间救过因领地农奴拒绝服务而陷入困境的刚刚丧父的Marie, 两人并因此而互生好感从而成就了一对好姻缘。

托尔斯泰不仅通过生活上的小细节突显人物,他在小说中还展现了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他在小说中细致地刻画了拿破仑这个人物形象,拿破仑的宽广的胸怀,他的要横贯东西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以及他的战略斗志和需要被人崇拜的伟人心理。他也描述了当时执政的沙皇亚历山大,对沙皇的性格等没有很多的剖析,更多是通过在别人眼里的感觉来传递沙皇的形象。在Rostova家的大儿子Nicholas眼里,当亚历山大莅临战地检阅军队时,他都感觉自己爱上了这位长相俊美沉静的沙皇,愿意为他赴汤蹈火,甚至为因为自己羞怯在偶遇沙皇渡过小河沟时没能上前去打招呼而懊悔不已。当然,小说也提到了沙皇身边的好几大派系在关于战事方面的各种纷争。战争的残酷必然是体现了的,俄法两军的血腥交锋,士兵的尸体及伤残等场面都有重墨渲染。当Rostova家年仅15岁的小儿子牺牲的噩耗传来,全家人的悲痛场面让人戚戚。但是更多地,作者要表现的是俄国人的保家卫国的情怀。拿Andrei的父亲为例,他尽管生性古怪,但是很赞成儿子去战斗,儿子第一次出征前,父亲对儿子说,如果你被敌人打死,我会为你悲痛,但是如果你的行为不像是我的儿子,我会为你羞臊。当法军侵入俄罗斯境内,并靠近他的住地时,他拒绝搬离,他让老仆人给他穿上战服,以年老衰弱之躯竟然跨跃上马,但是在马背上前行几步后,怦然摔下,没过几天就去世了。多么有骨气的高贵的人格!他的儿子Andrei也怀着同样一颗爱国情怀献出生命。还有Anatole,无论他如何为人上无耻不肖,但还是在抗击法军中受伤牺牲,也得到了Andrei的原谅。哪怕是和Pierre曾决斗过的情敌,在和Pierre妻子Helene发生关系后如何无耻地骄横挑衅Pierre,但在战场上表现出的骁勇又让人非常敬佩,而且还是这个情敌把Pierre从法军营中解救出来的。在战争面前,似乎平时的个人恩怨都烟消云散了。在这场战争中,老库图佐夫元帅顶着巨大的压力实行了退让政策,拱手把莫斯科让给法国,并火烧莫斯科以销毁敌人可利用的资源,在几个月的煎熬静等中,终于得知法军由于供给形势严酷要从莫斯科撤退时,这位老将老泪纵横知道俄国终于从险境脱身了。此外,托尔斯泰在书里也提出他自己的一些辩证观点,无论战争成与败,无论历史如何发展,这些都是有其必然性的,但也一定不应该忽视其偶然性。 就像在战场上,可以有大概的战略部署,但很难做到天衣无缝的安排计划,因为战斗现场总是流动并变幻的。读小说的过程中,你除了对战场这种大场面的描写感到震撼外,你也可以领略俄国贵族在领地上狩猎活动并为那种场景传递的气氛欢呼雀跃。小说中详尽描绘了Rostova一家男女老少骑着马带着猎狗在自家的拥有的森林去狩猎,并和承袭传统俄罗斯乡村生活的叔叔一起聚会的场面。他们捕猎狼,狐狸,兔子的过程中,紧张而又欢快,似乎也只有在俄罗斯那人烟稀少广袤的有丰富资源的土地上独能享受到的。

这部小说主要集中描写俄国上流社会的人物的生活。你会发现他们大多数说法语,而且以能流畅高雅地用法语表达为荣。很多贵族子弟甚至法语比俄语好,或者都不会说俄语。Andrei在和父亲谈起战事,兴奋至极自然地就转向用法语表达了。这些人的家里似乎都有一个会说法语的家庭教师。他们只有在和农奴或仆人说话时才全部用俄语。明显地,这两种语言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上是有差别的。历史上,从彼得大帝学习欧洲并进行一系列变革后,法语一直都是上层社会盛行的语言。叶卡捷琳娜二世也就是小说中沙皇亚历山大的祖母更是对西方对法国推崇备至,据记载她和思想启蒙家伏尔泰等保持密切联系。所以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Pierre被钟爱他的父亲送到法国留学数载,Maria和她最好的朋友通信也都是使用法语的。Maria的女伴是她父亲从法国街头收留回来的法国孤女,并深受她父亲的喜欢。法语是什么时候受到排斥的呢?就是在1812年拿破仑发动的对俄战争,也就是俄国的卫国战争中,莫斯科沦陷后,直到那时俄国人似乎才有这种民族主义的觉醒,上流社会也开始推崇说俄语。另外,从小说中也可以看出这些贵族子弟受的教育是多方面,Rostova家的Natasha擅长唱歌弹琴,并有专门请来的意大利音乐老师指导。在她年龄大点要走进社会也就是进入社交舞会前,勤学苦练各种交谊舞。而Andrei虽然孤傲但是舞技一流,显然也是受过精心培养的。电影中Natasha和Andrei跳舞的那一段永远都是很经典的场景。这种西化不仅表现在语言,音乐等方面,还有科学等等。Marie的父亲坚持不懈地教她学几何,而且告诉她数学是非常重要的。Andrei是去欧洲养伤但也是通过游历充实自己,他在听到从瑞士带回的家庭教师夸奖儿子在数学等方面的天分时是极其欣慰的。可见这些贵族家庭对子女教育在那个时代还是很全面的也很丰富的。这部小说主要集中在贵族人物身上,对底层人民着笔甚少,唯一稍微有深刻刻画的下层人物是Pierre做俘虏时同房的农民Platon Karataev。在艰苦的环境中,这位善良朴实,勤快能干,具有坚韧忍耐力的农民给Pierre很多启发,让他去简单快乐地过生活而不是质疑生活……

 

写于2020年5月

阅读了英文版《War and Peace》(translated by Aylmer Maude and Louise Maude in 1922-1923) 并观看了BBC拍的由Tom Harper导演的2016版电影。

 

 

aranjuez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有容' 的评论 :

同意,东欧的Prince,不是亲王,应该是大公,公爵的意思,翻成“王爵”“亲王”不太贴切。
有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天随人意' 的评论 : 得空又翻了翻想了想托翁的两篇跋,在主体部分写完那段重要历史时段的战争和生活,他跳脱出来俯视那段历史那些人物并进行哲学性的思辨。他的观点之一‘If we admit that human life can be ruled by reason, the possibility of life is destroyed’. 这还是和他此前就谈过的偶然性的必然作用息息相关。有点接近萨特的存在主义,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就像一个因果链,事情都有其存在的原因。他说,历史学家会说,如果当时的情形是另一种情况,就不会有后来的如此如此,但是历史学家这种后知后觉的说法其实是谬论,因为那样的推测不是现实,永远都不会那样发生。他也不同意‘Chance created the situation; Genius utilized it’因为Chance的产生, 是有它产生的根基和理由的。就像拿破仑的崛起是有他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的,如同他后来从俄国大败而归也是必然的一样。历史舞台上的人物从来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此前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拿破仑面前显得那么不堪一击,但后来又似乎扮演者欧洲的救世祖。托翁不觉得历史是由这些Genius的历史人物操纵的,推动历史前进的是由各层泳动起来的力量推进的,而这些力量反映的是人民大众的意愿。(粗略总结下,有待继续探究)
有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京华人' 的评论 : 俄版的《战争与和平》看了一些片段,挺好的。其实两版电影因为改编都有删减,读小说更全。
有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二胡一刀' 的评论 : 是啊,俄罗斯那段时间除了那么一大群有才艺的写作者,真的是令人瞩目!
有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天随人意' 的评论 : 过段时间有空一定写下来回复你。谢谢。
有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曌' 的评论 : 过奖了,谢谢!
有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hufang' 的评论 : 其实,Prince并不表明他们和当时的沙皇有血亲关系。据说是和建立俄罗斯的最早的大公有血亲关系。就是一种ranking.
有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京华人' 的评论 : 我读的英文版。
有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曌' 的评论 : 谢谢,过奖过奖。就是一本书让你喜欢上爱不释手的感觉。
有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agleDog' 的评论 : Nicolas自从和Maria有过近距离接触后,他内心其实是矛盾的。他自然还是很爱他的表妹Sonia的,毕竟他们青梅竹马,而且彼此本就相爱,但是在第一部中,妹妹Natasha告诉哥哥,Sonia拒绝了Nicolas的朋友Dolohov的求爱,并说今生只爱你一个人,Nicolas那时就说过,他喜欢Sonia,但不能保证以后会和他结婚,因为他担心可能还会认识别的女孩子会喜欢上别人。再后来,他上战场,我想可能有离家的缘故,再加上他对父母一直催他找有钱的小姐挽救家庭的经济反感,他们订婚了。再后来,他和Maria Bolkonski有了近距离接触,并互生好感。小说有一段写到,他曾跪地向主请求希望能解除和他表妹的订婚,给他自由身,谁知,祈祷还没结束,他的助手推门进来,给他一封信,正好就是表妹写给他的退婚信。他还奇怪他的祈祷这么快就能灵验。作者说了,主要是那时Rostova经济状态已陷入困顿,Nicolas的母亲知道Sonia一直是儿子攀高枝的阻碍,所以软硬施迁,最后Sonia痛苦地给心上人写了那封信。Nicolas有过那种心理,觉得Sonia这种忍耐力,正确力太超人了,都好得有点让人受不了。但是就像Sonia说的,她从小寄人篱下,习惯了这样。最后Maria和Nicolas结婚时,Nicolas对妻子说过这样的话,请求她一定要善待Sonia,Sonia还有Nicolas的母亲一直都是和他们一起生活的。你看托尔斯泰在后来的跋中提到,小两口互敬互爱,极少拌嘴,让Sonia还有Nicolas的母亲心理有时难免是嫉妒的。所以两口子偶尔拌嘴,Sonia还有Nicolas的母亲心里会有点痛快感。当然这些人都是好人。 谢谢!
发表评论于
读写水平不简单。
BeagleDog 发表评论于
楼主读英文译本还读得那么快,赞一个!我还是许多年前在大学期间读的中文译本。还记得托尔斯泰用滚雪球来形容战争的发展之不可控。还有一个观点给我留下深刻印像,就是尼古拉斯后来感觉他的青梅竹马的表妹凡事正确让他很不舒服。我们对周围的朋友还真是这样,对一贯正确的人,通常都是敬而远之。更喜欢会说错话会办错事的普通人。
天随人意 发表评论于
托尔斯泰掩卷后连写了两篇跋。这好像是他对本书的总结。你对这有何感想?
二胡一刀 发表评论于
两个星期看完战争与和平还能写出这么具体的评论,楼主记忆力惊人。我是大学里花了一年时间慢慢读完的,每天享受几十页。像战争与和平这样的作品能写一部就是最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居然写出来三部!俄罗斯人的文化底蕴太强大了。
icebear 发表评论于
楼主真厉害,读书和写书评的速度太快了!我花了将近半年时间《战争与和平》还没有听完!崇拜一下!
小二哥李白 发表评论于
赞!谢谢!
street0120003 发表评论于
今天上午刚刚和出身乌克兰的朋友讨论了我很久以前读的Leo Tostoy的三部曲: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她说,这三部曲在乌克兰也是他们高中时代必读书目。其实我更喜欢复活!

没想到版主对战争与和平分析得如此透彻--难得!
思念故乡 发表评论于
写的非常好!很钦佩两周读完英文版的“战争与和平”。有不少人认为“静静的顿河”可以与战争与和平媲美,这也是我正在计划读的,也准备读英文版的。希望能与楼主这样的人交流读书感想。
京华人 发表评论于
顺便问一句,你读的是谁的译本?汝龙的还是草婴的?我个人认为,草婴的更好,尤其是他的《安娜卡列尼娜》译文,几乎是原著的再现。
京华人 发表评论于
如果看电影,还是推荐你看原苏联导演邦达尔丘克的《战争与和平》!整部电影原汁原味的俄罗斯风情与文化,而且摄影画面精美细腻,没个镜头下都犹如一幅油画。邦达尔丘克亲自饰演皮埃尔,气质形象和原著绝对吻合,都是那种圆圆胖胖的样子。
夕阳影里一归舟 发表评论于
洋洋巨著,不管是原文还是读书笔记,佩服一个!一直没有决心啃这大部头,你2周就解决。读书快乐!
chufang 发表评论于
"Prince"这个词在董秋斯翻译的“战争与和平”中被翻译成“王爵”。不过我觉得“亲王”似乎更恰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