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评论--南京西瓜子

 

我是用铅笔写这篇评论的,试图借助铅笔书写直抵现实主义戳破纸的力量,而尽量避免后现代主义花里胡哨的形式。后现代小说读过不少,对其花样繁多的形式新奇过,然而读多了未免会有人工痕迹过多的感觉,觉得那些文字并非自然地流淌。 现实主义依然有它固有的力量,朴素的“形式”似乎更能突出“内容”的感人,这种感觉,同样也来自观看南京西瓜子的纪实摄影。

纵而观之,南京西瓜子的摄影似有一点周作人的冲淡,一点杨绛的朴素,一点黄裳的怀旧,以及一点董桥的隽永。当然,这个冲淡、朴素、怀旧、隽永四个关键词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糅合一处,一并体现在每一张照片、每一个摄影故事以及相关的文字里。这其中,冲淡和朴素主要表现在不特意地突出照片构图,不特意地突出照片的对比效果,也不特意地突出照片戏剧性巧合;而是用片子平平淡淡、从从容容地跟大家谈谈家常,唠唠嗑。同时,传统胶片的使用,使南京西瓜子的照片在形式上透露出摄影故事之外某种可以触摸的、颗粒状的怀旧和隽永。

有一点特别值得一提,涉及拍摄过程和后续反馈,西瓜子除了拍照片,还增强了与被摄者间的交流。在拍摄《南京街坊》系列之后,摄者整理照片并印出画册带着回南京,让被拍摄的街坊看看自己的照片,这是一种有趣的互动,照片带入的真实性再次走进被摄者的生活。而通过交谈,知道被摄者最喜欢哪一张照片如何评价照片,同样,也是一个有趣的过程。被摄者最喜欢的照片可能不是摄影师最喜欢的,毕竟生活其中的人与旁观者有所不同,这种区别似乎决定于生活于那片土地的时间长短与感情的厚薄,而在此时,摄影不仅显示出记录的本质特性,更显示出几许人文的温度。

这种摄者与被摄者之间的交流,让我想起约翰·伯格和让·摩尔合著的一本有关摄影的书《另一种讲述方式》。摄影师让·摩尔即擅长与被摄者交流,并尽可能了解被摄者对照片的反馈和理解,他的结论是被摄者似乎最喜欢反应他们个人生活与柔情美好瞬间的照片。不仅如此,让·摩尔更进一步,他将一张照片给更广大的人群观看然后记录他们不同的评论,这有点像评论采样的过程,很有意思。可以想见,每个人对一张照片的评论都不太一样,据此,该书的另一作者约翰·伯格提出“照片解读的含混性”问题,并做分析种种。我在想,如果把 “照片解读的含混性”说成“照片解读的多样性“也许会更容易理解一些吧。之所以提这些貌似无关的阅读体验,因为在这里想说我自己对于南京西瓜子摄影的总体解读,即通过照片,我能看到摄者“内心的温暖“——那种关怀他人的一种温暖。

经过多年的摄影摸索,南京西瓜子成功地完成了从拍摄单张照片到拍摄成组摄影故事的转变,先后个人出版了《南京街坊》、《小城故事》以及《San Francisco Memoir》等摄影故事画册。最近正准备出版画册《Shelter-In-Place In Pleasanton》续写时下Covid-19笼罩下的小城故事。

如约翰·伯格所说,“摄影的缪斯并不是记忆女神的众多儿女之一,而是记忆本身“,我们也期待南京西瓜子给我们带来更多美好的摄影缪斯的记忆。

 

*

请看下面南京西瓜子的摄影短片:

  1. "The Pleasanton Ones":  https://youtu.be/FJYgMPtyCl8
  2. “San Francisco Memoir": https://youtu.be/SJMuG_J6Cxg?
  3. “Shelter-in-Place in Pleasanton”:https://youtu.be/2DKOBLXFjDI?  

 

后记:

南京西瓜子原定今年三四月份在城市博物馆办名为“The Pleasanton Ones”的摄影展,后因疫情推迟到十一月份。而到了十一月,第二波疫情又来了,已经布置好摄影展还是不能对观众开放,真好事多磨。无奈之下,南京西瓜子只好做了展片视频供观众远程观看,即上面的第三个视频。

补记:

评论大概写于半年前,只默默地存在俺博客里。前几日偶逛摄坦,空荡荡如此寥落,令人唏嘘。想来,南京西瓜子也是从摄坛走出的牛人,所以转贴于此,一有些感恩意味,另年底将至,也希望给摄坛添几分热闹,并借贴预祝新老摄友节日快乐,没事别乱跑,老老实实猫在家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