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呼电话那端的苏童对话

城里的博主墨墨前天写了篇影评《茉莉花开》,电影是根据苏童的小说《妇女生活》改编的,这让老麦想起很久以前曾采访过作家苏童。答应了墨墨,于是翻箱倒柜,翻出了1993年写的这篇文章,那个时候没有博客,也没有自媒体,文章发表在传统的纸媒上。感谢亲爱的爸爸,把我的一些文章做成了剪报保存起来。那时候的苏童先生还年轻,当然比当年的老麦要老点。老麦不是专业的文化记者,为了要采访他,老麦把他当时出版的作品都读了一遍,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很久没有再看苏童的书,现在想来可能是试图远离他作品里自带的阴郁感和残酷性,但知道他一直在写,而且作品在不断获奖,他五十岁那年写成的《黄雀记》后来获得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现在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还是挺喜欢苏童的作品的,喜欢他用叙事的方式挖掘人物的内在心理和用简单的故事表达复杂的人性伦理。下面就是这篇采访的原文。

---------------------------------------------------------------------

1989年,苏童用一种老故事新表现的方法写出了《妻妾成群》,浓浓的古典韵味令读者心动,但谁也没想到两年后“老谋子”把它变成了大红灯笼,挂得那么高,从威尼斯照回中国,苏童自己也被照红了。苏童的作品在一夜之间成了畅销书,《罂粟之家》、《舒农》、《我的帝王生涯》、《红粉》等都被各电影厂家买去版权,即将或正在投拍。苏童的生活曾一直很宁静,现在被打破了,但面对纷至沓来的记者,他似乎并没有要成为电影界新锐人物的劲头。

放下《妻妾成群》,捡起《红粉》,旧时代女性的那种压抑和依赖被苏童以画面般的色调展现出来,而且不动声色,令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冷寒的氛围中。苏童说他就是想表现一种吊在男人脖子上生活的女性系列,找出其中悲剧命运的联系。说这话时,我看不到他的表情,此时的他正在南京自己寓所楼下的传呼电话边接受我的采访,我的屋外是北京的寒冬。

苏童是1963年出生,198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1983年发表处女作《第八个是铜像》,目前居住在南京。没见过苏童,据说他说话谈笑大声大气,立走卧坐不拘形迹;据说他略显憨厚的脸庞上印着一丝粗犷,一开口,声音也透着力度。于是有人说搞不懂,那么多细腻典雅、沉静幽深的文字,怎么从这人的笔端跑出来的?

我问他:“你如此年轻,却擅长写旧时代的女性,你的小说中所体现的女性形象是从生活中得来的还是自己想象的?”他答道:“一半对一半,虚构的成分多一些,毕竟是小说。”对苏童来说,一个好听的名字,一张旧照片,一个美丽或凄凉的画面,都可能成为创作的动机。故事嘛,当然是编出来的,写小说练的就是编故事的能力。苏童喜欢用现实主义的人生去想象过去的人生,两种人生互补,形成一种大起大落,更显得意味深长些。苏童的小说大部分以女性形象为主,他以为女性更具备小说的因素。

谈到何以能够把他未经历过的生活写得那么老道时,他说:“如果读者认为写得不错的话,纯粹是文字的作用,选取的角度、视点比较成功,也就是说比较巧妙。”苏童表示,他的艺术手法很简单,潜心写出人的生存状态,人物就活了,就真实了。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时代背景这些都经过淡化处理,淡化到可以让读者忽略。

苏童写小说着重于揭示人物性格、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外部表现。《妇女生活》中写了三代女性:娴、芝、箫,旧时代女性与新时代女性同时出现在苏童笔下。“不管年代过去多少,只要性别一致,就总归有共性,总有一些历史沉淀。女性在社会中,受场所控制,造成天性上的弱点。”苏童如此评价自己下笔时的感觉。时代在发展,但人的性格、人的种种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生存状态这些东西古今相通。

问到苏童旧时代和新时代女性哪个写得更成功,他说:“旧时代女性写得多一些,成功一些。因为距离远,自由度大,留有的创作空间也大。我的经历比较简单,谈不上沧桑感,只好多发挥些想象,从一些古老的故事中写出女性的生存境遇。” 他说写不来那种有原型束缚的东西,他喜欢天马行空的思维。遥远的故事距他很近,现实的事件距他很远,他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问起他对理想女性的看法,苏童有些不以为然:“讨论这个话题意义不大。最理想的当然是天使,但在现实中没有。我在小说中塑造的女性没有理想型的,全有各种各样的不足,欣赏和现实毕竟不同。”有许多作家和艺术家把对理想的渴望溶于自己的作品中,以求得一种心理平衡。但苏童不是,他似乎更注重于真实,这真实就是人的生存状态的真实。

苏童作品里的母女关系大多不好,他认为自己选取的是人类关系中令人焦虑的方面。他说他不擅长写美好的东西。是的,无论是《妻妾成群》、《红粉》等对历史的臆想,还是《伤心的舞蹈》、《桑园留恋》等童年记忆,苏童都是忧伤的,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苏童一篇欢乐的作品。

苏童比较满意的作品是《妻妾成群》和《另一种妇女生活》,他觉得《大红灯笼高高挂》搞得不错。“张艺谋完全从导演的角度演绎情节,结构上是小说的反动。要说区别主要在于氛围上的变化,我的小说背景是南方,他的电影则北方化了。”

他说他正在写一个长篇,题目还没定,希望会对他已经形成的江南情调和唯美风格有所改变或突破。当苏童渴望着创造风格并逐渐接近它的时候,又时常对其艺术价值产生怀疑,自己一定要按已趟出的路子写作吗?读者耐烦看你一成不变的面孔吗?一个声音若有若无地响在他的心里:不要陷在自己的陷阱里,不要重复自己。

还没聊尽兴,苏童就提醒我他那边是公用电话,旁边有两个人已经等了快半个小时了,带着一份言犹未了的遗憾,我匆匆挂机。旁边的同事好奇地说,苏童为什么不在家里安一部电话?是没钱还是不愿意受太多电话的干扰?这个问题只有留给苏童本人回答了。我所能想象的是他回到屋里,仍旧坐在写字台前,构想着他的长篇,每天以1500字的速度爬着格子,而窗外江风正凛冽。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麦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蓬莱阁' 的评论 : 欢迎蓬莱阁!苏童是个率性的人,遥远的故事确实比较好发挥。
蓬莱阁 发表评论于
“旧时代和新时代女性哪个写得更成功?” 麦姐问得巧妙,苏童也答得坦率。现在我明白他为何着力于古旧的背景,原因在于距离远,自由度大,尽可天马行空。
麦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ziqiao123' 的评论 :我也觉得子乔会喜欢苏童的作品。要说膜拜可折杀我也,你是文理兼修的大才女,今天的文章酣畅淋漓,让人击节三叹!
ziqiao123 发表评论于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很迷苏童的小说,他的书我基本上都读过。麦姐还有这么宝贵的经历,膜拜啊;)
麦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xiaxi' 的评论 : 西西过奖了,在专业的道路上没走几步就拐弯了。
xiaxi 发表评论于
原来麦姐是专业记者,怪不得文章写得那么好!
也喜欢苏童的文字。
麦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无法弄' 的评论 : 谢谢弄弄美誉。你的记性很好,当时私人安装一部电话就是5000块。
麦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雅佳园' 的评论 : 欢迎雅佳园光临!哈哈,年龄可以算资深了,但在记者这个行当里算打酱油的,在城里也是新手,向你们这些资深前辈学习。
无法弄 发表评论于
我说姐姐怎么会有资有味呢,原来就干这个的。93年座机已经很普及,他家没有,奇怪。不过记得我家一个亲戚当时在大柳树那有间房,装电话要交5000块,立电线杆钱
雅佳园 发表评论于
原来麦姐是资深记者, 敬仰!
麦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黑贝王妃' 的评论 : 苏童确实是少年老成加上天分。我和王妃一样有过一段记者经历,但后来好久都不写了,现在才刚开始慢慢捡起笔来。你是我学习的榜样!
麦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spot321' 的评论 : 点点好!苏童小时候得过重病休学在家一段时间,这段经历让他对描写人生的残酷会更有体会,但对老故事中女性的描写,我也同意王妃的看法,这是一种天分。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我当年看红粉的时候和你想的一样,和我一样年龄的乡下人哪里来的这样的经历?还得说是天分!原来麦姐也做过记者,文字功夫厉害!
spot321 发表评论于
我也看过苏童的小说。因为我比较喜欢老故事。他一定是有接近生活的渠道,例如家里的过去,否则不太好编得那同样有声有色。
麦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京妞谬赞!苏童的小说有不少拍成电影了,我只看过红灯笼,下次看墨墨推荐的《茉莉花开》。
麦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葱葱洞察秋毫!说得没错,但只做过很短的一段时间就转行了。
麦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梅华书香' 的评论 : 谢谢梅华!祝好!
麦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1,问好晓青!
麦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二胡一刀' 的评论 : 欢迎二胡一刀光临!您像楼下马哈博友说的,潜得很深,老谋子和苏童都应该感谢您。:)
麦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大马哈鱼' 的评论 : 谢谢马哈!和苏童一样,你也爱写故事,有自己的风格,看到你的后续出来了,今天就去读。
麦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请菲儿和墨墨一起喝杯好茶!专业不敢当,感谢菲儿一直以来的支持。
麦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momo_sharon' 的评论 : 发现昨晚手机上给你的回复都不见了,奇怪,本来给你端上美味的宵夜的,现在早晨了,还是给你端上一杯好茶吧。:)谢谢墨墨让我找出了旧文,苏童之前属于先锋派作家,1989年以后风格有些不同,改写老式故事了。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看过书也看过电影, 在山西的大院里拍的, 巩俐演的。 麦姐好棒哦, 做过文字工作, 写得博也好看!
花似鹿葱 发表评论于
麦姐采访=记者?暴露职业啦!哈哈
梅华书香 发表评论于
认识了一位才子佳人啊,谢谢佳作分享啦,祝节日快乐,吉祥如意!!!
晓青 发表评论于
苏童有才!
二胡一刀 发表评论于
妻妾成群当时应该是发表在小说月报之类的期刊上的,我读了觉得很好赞扬了一下。张艺谋大概隔着几千里地听见了。。。
大马哈鱼 发表评论于
潜得很深哦^_^苏童当时的作品颇有自己的风格,骨子里应该有些封建残余,笔下对妇女可就毫不掩饰了,谢谢麦麦的分享,好犀利!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momo_sharon' 的评论 : +1一起坐沙发,点赞好文,麦姐越写越专业!
momo_sharon 发表评论于
哈哈,沙发!

写得非常好!我没想到苏童竟然是六十年代生人,还以为他起码也是五十年代初的。能把旧社会的女子写得那么传神,功夫了得。

对苏童来说,一个好听的名字,一张旧照片,一个美丽或凄凉的画面,都可能成为创作的动机。| 据他说,他的《妇女生活》灵感就来自一本老电影画报,封面是个穿旗袍的女演员。根据这个创作出了娴这个角色,然后有了另外两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