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后重游北京天文馆 (2009-09-16 21:57:51)

那些走过的地方,值得纪念的日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1990年,我初三,正是疯狂喜爱天文的时候。那年暑假,我在北京大姨家住了半个多月,和我表弟一起好好的玩了一阵子。

    那会,我们每天早上骑车出门,带上大姨给的午饭钱,就四处游荡,去亚运村,动物园,到玉渊潭游泳,到天文馆看节目,总之没闲着。

    出生牛犊不怕虎啊,想当年,我到了天文馆,直接找到他们办公室,说要去他们的图书馆看看外文杂志,人家同意了,于是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说的真是形象啊,一点不假。见识了《Sky and Telescope》,《Astronomy》,还有日本的天文杂志。看着外国的精美印刷,看着人家先进的设备,美的震撼的照片,我几乎在幸福和妒忌中晕倒。

    后来又去了几次,其中一次我又到他们办公室,说最近有彗星可以观测,还比较亮(因为在爱好者圈中有快讯和观测报告传递,我们消息来自国外,比他们热心,所以早知道),他们一个大娘似的人物抄起电话就给《北京晚报》打了过去,几句话交代明白了。于是,第二天,我大姨就指着晚报告诉我这个简短新闻,我窃笑,呵呵,那是我告诉他们的。然后,我又去天文馆和他们一起在晚上找到了这个彗星,其实很亮,即使在北京在路灯照亮的路灯下肉眼也是可以看见的。

    2009年,我又回来这里。

    这里的路不再好走了,旁边的批发市场停满了车,足足排了接近一个小时才排到车位,在天文馆院里下了车。

    这和就是当年的天文馆,现在的老馆。

 

    后面,19年前这里是个空地,我曾经在这几捡到不少漂亮照片,是他们办展览剩下的。

 

    鸟枪换炮了,新馆,黑洞造型。

 

    这个是老馆的头顶的绘画,原来好像没有啊。

 

    这个依旧。

 

    围着看的人们,可是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摆的原理。

 

    天像厅,"ZEISS"中文是“蔡司”,德国老牌光学设备厂,地位相当于就是汽车里面劳斯莱斯,不用多说,名气说明了一切。

 

    这个就是天象仪,看看上面有多少镜头,把这么多图像拼成半个球,知道有多困难了吧,厉害啊。这玩意,五年前还我国还不能国产呢,唉。

 

    座椅应该没换吧,保养的真好。

 

    新馆的内部造型。

 

    小孩子玩的地方。

 

    捉迷藏。

 

    土星和光环,还有卡西尼缝,8厘米口径,120倍的望远镜可以看见的。

 

    卡尔.萨根,著名的科普作家,一生中出书几百本,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绝对的牛人。

    有一个想法,收集他的作品,可是浩瀚的工程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