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缅因州仰望星空(下)

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猫儿就叫春,是先生就说话!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上期文章说过,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以儒家为代表的主流派专注于人文社会,对自然宇宙基本采取回避的态度,另一派则主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认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道家是这一派的代表,老子《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说人与社会都要顺从自然,服从自然,不与自然相悖。道家认为人的生与死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无限的,人生也是无限的,所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都是大自然循环往复的一部分。尽管汉代以后道家思想日益不受统治阶级待见,但道家的思想对古代知识分子(所谓“士”)和民间社会、民间文化的影响却是巨大而深远的。

            这种认为人与自然永恒的想法,在唐代诗人张若虚那首著名的“春江花月夜”长诗中就有比较清晰的表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种把人生与江月相联系,认为人生与江月一样无穷无尽的观点显然与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的观念是大相径庭的,而更与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吻合。“春江花月夜”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唐诗,不仅因为写景、抒情是那样的优美动人,尤其对人生、对宇宙的看法在唐诗中是很少见的,难怪有“孤篇盖全唐”的赞誉!到了宋代苏东波的“前赤壁赋”更直接指出人与自然一样都是无穷无尽的。苏东波尽管是入世之人,但他的诗文却显示出很强烈的老庄思想,那篇著名的“前赤壁赋”把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的淋漓尽致,当同舟的友人“哀吾生之羡宇宙之无穷”时,苏东波则说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所以不必感叹人生的短暂易逝,而应该享受当下,享受这湖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1000多年来苏东坡的诗文广受华人的喜爱,无疑与他跳脱尘世的束缚,升华到自然与天地的大视野有关。

      中国古来就有“入世用儒,出世用道,厌世用佛”的说法,实际上道家也有治世的思想,即“无为而治”,《道德经》有个很形象而经典的说法:“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说治理一个国家就像烹饪一条小鱼一样,不要老是翻来翻去,这会把小鱼弄碎了。汉初几个皇帝都采取“黄老无为”的治国之策,对内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对外不动刀兵,结果是赢得了“文景之治”,天下繁荣。前朝胡锦涛治国十年,就是三个字“不折腾”,可以视为道家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说要顺天而行,顺应自然,要 “道法自然”,按道家的说法是“非不为也,乃无所不为也”,这当然是给自己脸上贴金,但不胡作非为难道不是一种明智的政策吗?可惜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不论能干还是昏庸,多半是不甘寂寞之辈,喜欢折腾。折腾的结果轻则是掏空了国库,如汉武帝、康熙和乾隆;重则激起民变,引发农民起义或外族入侵,把王朝给折腾没了。

      儒家认为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不存在永恒的生命,《论语》说:“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又说“未知生,焉知死”,而且要“敬鬼神而远之”,而道家则不同,道家认为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不死,人也可以不死,所以道家对探究长生不死的法门一直是很热衷、很执着的。仰望星空,现代人看见的是浩瀚的银河、无边无际的宇宙,而道家看见的是不老不死的神仙,得道飞升,进入苍穹,这是道家修炼的最高境界。为求成仙,道士热衷于炼丹、食丹,还有炼气,练房中术、采补术(“黄帝御千女而成仙”),目的都是升天成仙。尽管难登大雅之堂,但长生不老术对中国人的影响不论是庙堂之人还是黎民百姓都是历几千年而不坠。从秦始皇开始,历朝历代的皇帝除了现世的权力外,第二大的追求就是长生不老,寿与天齐,为求长生而热衷于炼丹、食丹,但结果却是中毒早死,包括唐太宗李世民以及清雍正皇帝。在文人墨客中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也是不胜枚举,大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就与他热衷于炼丹修仙有关,其诗曰:提携访神仙,从此练金药,又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除了修炼成仙外,道家对窥探生死,预测吉凶祸福的命相、风水与堪舆之术的探究也是渊源流长,奇人异士辈出,这些方术尽管难等大雅之堂,但几千年来却在中国民间社会流传不绝,在官场也是可做不可说的公开秘密。(范琦勇原创,2020年9月9日,版权所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