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所知的,马戛尔尼率领英国师团,历尽千辛万苦要以工业产品礼仪实力打开中国经商大门,觐见乾隆皇帝,可是最后一道门槛却因叩头僵持:
双方僵持一段时间后,马戛尔尼觉得不能继续拖延与乾隆帝的会面时间,便找到了军机大臣和珅,表示愿意依照清朝的礼仪来做,但是有一个要求,只能行英式的单膝跪拜礼。在和珅的撮合下,最终乾隆帝接见了英国使团,答应了马戛尔尼代表英国政府提出的7个请求。但是,在和珅的奏折中却明确写道:“英国使团等人依照清礼,向乾隆行了三跪九叩之礼”
马戛尔尼是英国全权大使,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可虽然英国使团费尽了功夫,最后也没说服乾隆,原因是
高傲的乾隆皇帝竟然对这些东西冷冰冰的,没有一点兴趣,跟远道而来的英国人论起了礼节,要求当时的使团向自己行跪拜礼,这对于已经文明化的英国人来说这样的显然是不能答应的无理要求
马戛尔尼花了近一年时间,精心准备礼物、礼仪,“英国人在礼单中还专门提及了‘榴弹炮、迫击炮’以及手提武器如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希望能引起中国的兴趣,以便带来两国贸易。英国使团还带去了一些精美的仪器,比如地球仪,上面标有各大洲、海洋和岛屿,可以看到各国的国土、首都以及大的山脉,并画出了所有这些远航的航海路线”【1】,此刻却铩羽而归,回国后大家的反映可想而知,清朝、乾隆的傲慢无理、落后无知成他替自己辩护的理由【2】,也成了日后鸦片战争和英国争取自己应有的贸易权力的依据。
马戛尔尼说得也有道理,但从近几十年挖掘出来的资料来看,这一幅歪曲了的图像。
首先英国朝野不仅仅对马戛尔尼一行失望,而且上上下下大骂他为了个人荣辱放弃了国家大事,混淆个人与国王之间的关系,大家都觉得叩头根本就不是大不了的事【3】,之前荷兰人叩了,不就好好的?在英国人看来,打开中国市场是头等大事,个人得失微不足道。当时英国已经非常明白英军打败清军是轻而易举之事,只是大家同时意识到打败又能咋样?不如好话好说。
那马戛尔尼叩了头,乾隆是不是就会准许英国经商呢?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英国不仅仅是要求通商,而且要清朝全面改革开放自己的贸易体制,允许英国商人在中国有同等地位,直接贸易,甚至有权绕过各级地方政府直接与朝廷交涉,也就是要求清朝改变自己的制度而适应英国的“自由贸易”,今天看来,清朝确实应当那么做,应当改革来适应日新月异的世界,不过如果远方一个国家跑到你这来突然说你必须全改,你能马上就改吗?这点,回想美中贸易战,正是当年乾隆的难处。
当时乾隆其实并不是现在想象的那样一味固执非叩头不可,而是另有考虑。首先是开放贸易带来的冲击,其次是乾隆意识到英国的威胁。
乾隆和清朝大员对英国礼物不感冒,不是觉得不精美、没价值,而是他们见过的多了,不以为奇,即使洋枪、地图也如此,而且乾隆对时势的了解,与当时欧洲君主无异,如人民大学李景屏【4】
虽然中法两国相隔一万六千多里,但乾隆与路易十六却是神交已久,来华的法国神父早已在他们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清朝与法国王朝的交往很深,清朝、乾隆对欧洲动乱也很了解,路易十六被砍头,对乾隆是个震荡,觉得君权不保了。而且乾隆非常了解英国的行径,尤其是那是英国已经武装占领部分印度,威胁西藏,而所谓通商,比导致日后得寸进尺,有领土野心:
清政府在接待英国使团的过程中,以天朝老大自居,视通商为通贡,固然不可取,但中国并未危及英国的主权,而英国却是以建立近代商务关系为掩盖进行扩张,企图把中国变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对于英国的扩张要求,乾隆断然降谕:“皆不可行!”并明确表示:“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那么当今这些地固根深的观念是怎么来的?第一是英国和欧洲的宣传所致,也就是片面歪曲历史,世人惯技,第二却来自孙中山的同盟会。同盟会为了诋毁满人,给自己造反早根基,选择性地出版了清廷文献,而这些文献,则称为费正清研究定论的依据,由此成为主流。1996年当完整的清廷文献发表后,这种观念就站不住了。同是哈佛的教授Henrietta Harrison得出的结论是,乾隆意识到英国的威胁,策略性地找了个借口把英国人打发走【5,6】。乾隆尤其深知英国军舰世之无敌,清朝无疑对抗,事后
密谕军机大臣:“英吉利在西洋诸国中,最为强悍”,“不可不防”,并传谕沿海督抚加强防务,以防英国舰艇突袭
乾隆对时势度量如此清晰,清朝有机会抵御英国攻击,在鸦片战争立于不败之地吗?
这也是不可能的。
马戛尔尼1793年觐见乾隆,乾隆1795年退位,1799年死,然而这几年嘉庆却没有实权,连和珅都还在称霸,反映了乾隆虽然担心英国的野心,却对英国的实力和事态发展之不可预料没有真正的认识,而且对天朝的合理性和强大依旧是一种固执的认识,并不觉得中国全面落后,不改就挨打。另一个层次,中国当时整个儒家天下思维的官僚体制不像乾隆那般对世界了解,改革不可能是几道谕旨就能行了的了,暮年的乾隆,对社会是一种认命感,连公开的腐败都心灰意冷,怎么变革?
一句话,制度问题。
今人又把鸦片战争视为“降维打击”,就是英国当时不是比大清强了一个数量级,而是高了一维,清朝完全没有机会还手,这是说不过去的,如果我们认识乾隆当时已经感到英国是有有侵略野心的国家,而且有印度前科,清朝如果真的开始改革强国,有四十年以上的时间,打不过英国海军,甚至也打不过英国陆军,但是有机会在陆上拖住英国的,只要适当做出让步,可以卖时间进一步强国。所以最关键的问题不是鸦片战争期被“降维打击”,而是这几十年干什么了,很多人把此事归咎于马戛尔尼不愿意磕头,因为英国和个人的尊严,而中国人则只强调形式上的礼节
在乾隆皇帝把帝位传给嘉庆的时候,乾隆末年清政府已经就开始走下坡路,贪官当道,农民起义连连。也就代表“康乾盛世”已经逐渐磨灭,嘉庆是一个不幸的皇帝,从乾隆手中接过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噩梦连连中度过他的25年皇帝生涯。在267年的大清历史中,可能就是因为这25年的时间里从强盛的国家而转变成一个衰弱的帝国
我一直对所谓康乾盛世怀疑,因为西方崛起,康熙已经感到了,可是他做了什么?清朝在康熙年间到达顶峰,那是什么意思?就是所从此走下坡路,清朝被英国打得稀巴烂是必然的,中国天朝的概念,也只有在被打得稀巴烂的时候才会有被抛弃的机会。
【资料】
【1】乾隆为一个磕头礼,拒绝英国高科技,错使中国遭受百年耻辱!>
【2】马戛尔尼揭露满清真面目丨统治100多年没有进步,退化成半野蛮人
【3】《Imperial Twilight》
【4】乾隆与路易十六之死
【5】Emperor Qianlong's letter strategic, not arrogant
【6】Lord Macartney, China, and the convenient lies of history
【7】嘉庆不算庸君,为什么他统治时期清朝开始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