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之后的第一感觉是人摆脱了体制的束缚,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这尤其是表现在事业的选择上。在我们追求个人发展的年代,国内基本还没有自由择业的机会,人事一关卡的死死,那就是“大爷“,小人物一切唯上行事,因而"有识之士"随着出国潮只身来到海外寻求一个不一样的生活,从而不必受"我之国"的制约。多年过去回望一路走过来的经历,发现基本符合当时的初心,特别是与老外打交道的职场方面"如鱼得水",然日常生活方面,本以为摆脱来来自中国文化的劣根,经验告诉我们,还被套牢了...
咱自打来海外读书到后来工作, 走过了若干个城市, 交友圈也是五花八门,有老外有港台,但还是老中朋友居多,毕竟相同的背景,大家同声同气,易于情感交流,说白了就是能玩在一起吃在八卦在一起。正是如此亲近,潜在的中国文化之影响被发扬光大,之中最可恨的就是“攀比”,当然这表现有显现的和潜在的,有人就是“明目张胆”大大方方展示自己或孩子优势,有人位高富有话里话外透出不一样的生活,让我们这些平庸的“打工仔”有时接不上话,对不上眼神,时间久了,不是一路人就不在一起混,毕竟海外有这个自由嘛 -:)
如此这般的故事在身边比比皆是,记得过去在一个小城生活,咱参与了一个本地的华人社团,无非就是时常组织有闲人士,大家根据爱好聚聚玩玩,打发海外好山好水好无聊的生活,组织者都是热心的同胞,什么背景都有,在一起时间长了彼此熟落,难免不八卦一下,或张家李家大家串串门,之中有些人受之影响,看着别人家的大房子,蠢蠢欲动,咬着牙也开始升级自己的房子,瞅着人家豪车开出开进,自己挂不住,也会择时更新自己的宝驾,总之相互的影响在所难免......
说了别人再看看自家,其实多多少少也被之改造,人在河边走难免不湿鞋,“攀比”的优秀文化是潜移默化的,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或是帮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变生活态度,我们都是成长于“新三年旧三年”的年代,出国后没有赶上国人九十年代后的大变革时期,因而原有的生活观念并没有因来到海外发生根本的转变,消费理念基于“该花的钱多少都花,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花”。因而人们之间的交互交流,“攀比”潜在的影响会慢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态度。
前不久说过,孩子驾车出行,在停车场被人撞坏后部,保险公司认为没有修的价值,最后包赔,由此我们则不得不考虑购买新车。换车是个不大不小的事,咱首先考虑经济实惠,买个同款车好开不易坏即可,然家人却又有不同的意见。近来一个亲近的朋友圈聚会时聊起不久的未来之退休生活及车的使用更新,都一致认为人一辈子可以享用一下“大牌”车,况且现居家工作且离退休为时不远,或许这车将伴随一段很长的时间,何不享受一下,有已开上豪车的,都是朋友人家很低调,也表示点头同意。有了这些潜在的影响,“领导”拍板,在咱情愿不情愿之下,还是拎回一部过往没想过会买的车,结果现在开下来,感觉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