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伴我度疫时

我多么期望有一天,我们的民族能够把自由、民主和人权大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而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席卷全球,已有九千万人染病、近二百万人死亡。疫情最严重那些天,看到的和听到的都是坏消息。从早到晚甚至半夜,耳边不时响起救护车凄厉的尖叫声,心情无比沉重。

我等老年人抵抗力较弱,理应居家避疫。不过长时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原先的生活规律被打乱;吃了睡、醒了吃,加上没完没了地看电视剧,晨昏颠倒,无所事事。想做义工,自己的专业并非抗疫所需。再说年过古稀,属于高危群体,只怕没帮上忙,反倒添乱。我不禁惶恐:如果疫情持续两年,莫非要浑浑噩噩度过七百三十个日日夜夜?

如何让疫情下的生活过得有意义些?思来想去,还是做自己喜欢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吧。对我来说,就是写作。我至今仍习惯先用笔在纸上写初稿,再输入电脑,因此本文题为《我笔伴我度疫情》。居家避疫这一年,我写了不少文章,在《世界日报》不同版面发表。其中《家园》版涉及居家生活的方方面面;《上下古今》版的涵盖面更广;而《世界周刊》的医药和养生栏目则与我的科研项目有些交集。比较起来,《世界副刊》经常刊登专业作家的文章,门槛较高。不过副刊每两个月推出一个话题,接近于语文老师布置作文,如《音乐与我》、《良辰美景忆当年》和《疫情下的新生活》。编辑先生还给出写作提示,适合我这样理工男出身的文学三脚猫应征。我准备在疫情过后,把这期间在《世界日报》发表的二十多篇文章,归拢成电子文集,就叫做《疫中所思所想》。

说起电子文集,疫情期间我还把来美国三十年间,在《世界日报》上发表的文章归拢了一下,有近三百篇。我正把这些文章编辑成电子书,冠以《我的人生四季》之名,共十二集。这项工作是我在疫情中学习的新事物,虽然费时费力,却避免了在家无聊。

我为什么要编电子书?两千年前出现的纸质书,在人类历史上为传播文明起到的作用,无论怎么估计都不为过。然而如今书籍已不限于纸质;互联网应用不过二十多年,便催生了电子书,对传播文明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电子书大有与纸质书并驾齐驱之势,且有独特的优点。其一,电子书更灵活。我的电子书已收集近三百篇文章,还可以不断增添新文章。其二,电子书不用纸张,等于不必砍树,更加环保。其三,电子书传播更快捷影响更广。我在疫情期间写的文章,在纸质版《世界日报》及电子版《世界新闻网》同步发表。电子版比纸质版快得多,瞬间就传向世界并被不断转发,阅读次数很快即破万。转发者呼吁“请再转发,让更多亲朋好友分享”。虽然退休了,但是知道自己在暮年的文字,还能被认可并产生正能量,这是我未曾有过的神奇体验。

我们这辈人没有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没想到古稀之年,却遭遇汹汹蔓延的大瘟疫。这场人类与病毒的斗争,波及全球,堪比第三次世界大战。在此非常时期,我们老年人要保护好自己,不给社会增加负担。同时我等也不妨以笔和键盘,把自己在这场瘟疫中的经历和感悟,用文字保存下来,从而不虚度这段难忘岁月。更重要的,这也可以对自己的一生有所交代、对子孙有所交代、对历史有所交代。有朝一日离开人世,但是自己的人生痕迹,却还能久远地留在虚拟世界的互联网上,这不是很神妙的吗?

   

加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海淀网友' 的评论 : 谢谢对拙文的喜爱。我查了一下,《我家的华籍美狗》一文发表于《世界日报》1996年8月11日。文中记叙的狗狗加成,已经于2008年去世,享年15岁。我会将此文放在《文学城》上。再次感谢您。
加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牟山雁' 的评论 : 《世界日报》可以在线上投稿的,而且不同的版面有不同的网址,具体请查阅《世界新闻网》。
海淀网友 发表评论于
加成兄的旅美华狗一文,雄踞我在文学城上多年看到的三篇好文之首。如果加成兄能让报纸发表此文,让此文找到更多读者,不胜感激。

(另外两篇是润涛阎和老朽的作品。)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谢谢分享。那么多产,佩服。
牟山雁 发表评论于
好!
世界日報可以綫上投稿嗎?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