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阶段:解读早期澳洲华人行为规范 (下)(10)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当回顾这一阶段的华人历史,有点象广东土客大械斗时出现的情况,只不过是发生在远隔千里之外而已,是文化冲突的必然结果。自古至今,海内外的华人依然在农耕社会的“忠孝节义”的道德伦理那锅粥中混沌着,并未随工业社会的来临而转型到“公民社会”。 农耕社会的“忠孝”,讲究的是上下,在上的不知道自己是谁,在下的却是变相的奴隶;于是乎“节义”的江湖伦理在社会各层面上下冲撞,“自重”成为笑话。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农耕社会转型的城市化发展,社会资源重新分配问题就突显了,人们要求的是结果的平等和机会的平等。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国内仍然是“脑体倒挂”,即使因教育的内卷化而用脚投票的华人仍逃不过别有用心的人以“忠孝节义”道德伦理的攻击。

170多年前的土客械斗,其一是源于康熙年代的事,在后则广东地方政府的处置失当;其二是强弱势群体的互辱,终致相聚于江湖,结局是客家退回原居处或流置于人口更稀少的广东西部,部份远离国土了。随着时间的转移,到今日的城市化形成,谁还会理会土客之分?

从工业化到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互补也顺理成章。华人中以中国为世界的中心不自今日始,史书上俯视世界的说法以海水来量。然而当丝绸瓷器运往世界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上世纪中期救回两广及福建无数生灵的地瓜(广东称之为“番薯”。那年代城市人口多是30斤白米口粮,其中超过半数是以1斤白米配6斤“番薯”供应,县以下没有路子的就享受喂猪的水浮莲为主食,那年代是我们偷偷仰视外面世界的年代了。

说得有点远,恐怕要另文才能说清楚。还是看看那个年代的人如何评说,语出警东新报1908年7月11日第7页“论旅澳同胞受侮之由”:

"凡论事必究其源,乃可得明晰之判别。英人为何而厌恶中国人﹖若是夫旅居英地者,不止中国人也。何以代他国人不闻有苛逐之条﹑侮辱之举﹖而独之中国人。谓他国民有政府保护之国力,可为之后盾也。虽然犹太人非无国﹑无政府乎﹖何以亦有以沾同等之利益。由是观之,国强则民荣,固为不易之论。窃思招侮之由,首误初来之华人也。夫英国本平等之国也,岂初心故待薄我华人乎﹖曩者华工初到之时,极蒙优待,享受一切同等之利权,他国蔑以加之,乃吾华人必若自为一国者,言异﹑服升﹑习惯﹑异风﹑俗异;且随之以烟赌恶习,种种弊端,牢不可破;甚至自残同种,恒有所闻。则人之待我者,既不能意气相联,则只有别异之而已,闻Chinese之名桓避若之。凂甚至租屋不与中国人同住,集会不与中国人同行。其所以称爱中国人者,惟与中国人来往之教会,男女亦不过具一片慈爱之心,垂怜中国人而已,究非平等也。然则中国人在英国所居之地位,实居何等﹖吾人尽知之否乎﹖不待我之尽言矣﹗呜呼﹗人之蔑视我者,关于种界之见甚微,而吾人之不自爱﹑不自重,见轻于人,即为致侮之源也。语云福无门,惟人自招,于英人何尤"。

以史為鑑,是為了更好的自省,而非自我陶醉。前人尚能如此,何況我輩!

建議讀一下馬勇著的“中國歷史的側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