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桑宜川
在现代中国历史的百年长河里,每当大风大浪袭来,每个人都将面临两种人生可能,躲是躲不过去的,要么幸免于难,安度余生,要么被大浪挟持而卷走,成为“溺水人”,概莫能免。在“五四”以后的时代大变局中,在无数的“运动”中,曾上演了成千上万的舞台剧,足足影响了几代人,但其中也有离奇到把一出哑剧,活生生演成了悲剧,终以正剧谢幕,若拍成好莱坞大片,可谓精彩绝伦,沈崇当如是。据说她在燕京大学念书时,正是19岁的芳华岁月,一次偶然的夜晚外出,参加派对,竟被一个驻京的美军大兵强奸,遂立即成为一出悲剧的主角,后来这出悲剧不断发酵,不断升级,结果酿成了一个国家政权的更迭。
作为遐迩闻名的“沈崇事件”的“女一号”,她还被编入了《毛泽东选集》正卷,后来连毛也说,她“在国共内战力量对垒中发挥过转折性作用”。由此可见,沈崇“被强奸案”确实改变了当时的国共战局。后来,她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下,不得已只好改了名字,叫“沈峻”,隐姓埋名,远走他乡。再后来,她嫁给了著名漫画家丁聪,从此远离政治,在历史的拨弄与谣言的辗转中,守护着心静如水的日子。2014年12月中旬,年过八旬的她在北京静悄悄地走了,没有任何形式的告别仪式。所有的流言,嘎然而止,历史还给她了一份世间的云淡风清。
大半个世纪以来,关于沈崇的下落,备受关注。有的说她削发为尼,遁入空门;有的说宋美龄收为义女,移民国外;有的说她改名换姓,“大隐于市”。前两种传闻由于找不到任何依据,早被否定。她的去向,最后才被确认,沈崇的后半生就在北京,而且在文化圈中常见她的身影。从语言学的视角来看,“沈峻”的“峻”与“崇”在字意上颇为关联,也不知是哪位高人帮她改名?不过那时候京城里的文人雅士实在太多,不愁找不到人帮着起名,更何况沈崇本人就是燕京大学的女才子。
比她的故事稍早大半年,1946年3月17日,发生了戴笠坠机的空难,原因扑朔迷离,至今坊间流传几种版本。多年后,蒋介石在台湾感叹,“若其不死,国共交战尚可维系至少十年。”目前,美国斯丹佛大学图书馆尚珍藏着《蒋介石日记》原文。他对戴笠的这番认知自有其道理,因为戴氏手中掌握了太多的党国杀手锏,可与中共过招,华山论剑。戴笠死后,党国的抗衡之力大大削弱。
那年月,南京与延安都与美军交好,美国人在战后也确实待中国不薄,继续提供大批援助,源源不断运抵中国,南京和延安都受惠。作为盟国,美国人希望看到一个民主中国在二战后能建立起来,与苏联对抗。美国人的考察团频繁飞往延安,受到最高规格的礼遇,毛周朱刘等中共政要多次亲往机场接送。1946年底,沈崇事件发生,风云突变,为了争夺天下,延安开始推动全国范围内的反美浪潮,愈演愈烈,最后促使美国做出了撤军的举措,从此供给中断,受挫最深的是南京,顿时失去了后盾,加上后期的官场腐败,军队溃败如泻。那时的颓势已无药可救,挽狂澜于即倒。
史料记载,“沈崇事件”发生后,中共北平地下党密切注视“沈崇事件”的发展。他们执行延安的指示:“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十六字方针,起初只是观望,按兵不动。但形势发展迅猛,令人目不暇接。1946年12月29日,中共北平地下党学生工作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由负责人周南主持,其原名为高庆琮,1949年后曾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他认为时机成熟,应因势利导,引领示威。若共产党介入,国民党就会有大难了。
于是,这个学生工作委员会于12月30日下午立即召集燕京、清华、北大、中法、辅仁等大学学生近五千人,史料里记载,对外号称万人,占当时北平大学生三分之一,北平警方报告是一万五千人,上街游行示威,在国民党北平行辕前面请愿,沿途高呼口号“严惩肇事美军”,叫得最响的是“美军撤出中国”。在京的一些学者如任继愈、沈从文、朱光潜等联名去信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抗议美军暴行,清华梅贻琦校长、燕京陆志韦校长等纷纷发声,要求当局保障学生游行安全,两校教授还发表联合声明,指出“惩凶是治标,治本之法是美军撤出中国。”
古老的北平沸腾了,延安乘胜追击,于12月31日通电全国《关于在各大城市组织群众响应北平学生运动的指示》,全国各地学生迅即响应。翌日,即1947年元旦,上海市学生抗议驻华美军暴行联合会成立,同一天,马寅初、郭绍虞、萧干等上海教授发表抗议书,接着钱锺书等学者发表声明,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相继发表声明抗议美军暴行,声援北平学生,天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昆明等地学生也纷纷罢课,举行示威游行,人数达五十万之众,运动持续近二个月之久,遂使“沈崇事件”从一个普通的跨国民事案件发展成为了国共两党角力斗法的事件。
如今回望这段历史,沈崇事件一发生,国共两党取向截然相反。国民党一开始即将这个事件强调为法律问题,如北平行辕、北平市政府,北大校长胡适都强调这是法律问题,用法律解决,要学生们稍安毋燥,不要罢课,以免荒废学业,希望息事宁人,尽量减低其影响。共产党则拼命将“小事”化大,尽量扩大其影响,要搞得轰轰烈烈,并把它提升至政治层面,强调要美军撤出中国,反对内战。当年的美国人也有失误,最初判断此为国际政治事件,不是法律问题。美国人的这种取向导致了国民党的下场,后来美国人醒悟过来,已悔之晚矣。
1947年1月22日,美军军事法庭裁定主犯皮尔逊强奸已遂罪成立。2月1日再裁定帮凶普利查德妨碍军纪等二项罪名成立。判处皮尔逊十五年有期徒刑,普利查德监禁劳役十个月。这个判决似乎还算公道,让国民党松一口气,但时间不长,当年6月中旬,美国军事法庭总检察长宣布,所控罪状不能成立,全部撤销。8月中旬,美国海军部长核准判决,该被告无罪释放,恢复原职。消息传来,在中共的鼓动下,冲动的青年学生,如今叫“热血青年”或“愤青”再也不能平静,示威游行再度掀起。今天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如果说当年的学生游行游垮了民国,或许不是没有依据的。
鉴于此起彼伏的示威抗议,美国人面临一个很尴尬的局面,最后做出决定:从中国撤兵并停运军火,这就很快导致了国民党部队在东北战场失利,淮海战场上有炮无弹,很快全线崩溃。台湾的民国史料记载,当年长春被围、北平被围,守城的傅作义部队都是因为弹药欠缺,后援无着,无法持续作战才被“和平解放”。如今回顾这段历史,美国人撤兵并停运军火,均与“沈崇事件”有直接因果关联。最终,国共内战以国民党败走台湾收场。
关于“沈崇案”的真相,即便在今天也不乏各种版本,其中比较流行的八卦是,沈崇本是中共地下党员,色诱美军,制造事件,以便引发全国反美运动,夺取“革命”的最后胜利。“文革”期间,她曾向红卫兵坦承,她并未遭美军强奸,她是清白之身,之所以当年那样说,是“为了党的事业”。如果属实,实在是共和国建国的第一功臣。如今,“沈崇事件”的原始档案在北京、台北、及美国的不少大学图书馆里都有珍藏,按照国际惯例,超过五十年后都已解密。现代作家聂绀弩曾于1947年写过《沈崇的婚姻问题》一文,对此有解读,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到大图书馆里查阅。
沈崇其的曾祖父沈葆桢故居
目前,可查阅的几种史料均记载,“沈崇案”的发生是在1946年12月24日下午2时至3时左右,事发现场在北京东单附近的小树林里。可以想象,当时北京正值严寒季节,气温多在零下几度,甚至更低,冰天雪地,滴水成冰,那个年代的气候比如今还要冷一些,且在光天化日之下,这就引起了质疑,是“沈崇案”制造者的重大疏漏。
单从医学和生理学上讲,在那样的严寒气温环境中,人体荷尔蒙分泌极少,肌肤会感觉刺骨的寒冷,美国大兵若还能在户外雪地里掏出那话儿来,早就不举,已不可能具有任何做那事儿的生理可能性。当年,平津沪等地学生和大学教授群情激昂,振臂高呼,誓死也要赶走美国人,却似乎忘了最基本的科学常识,实在令人费解。
沈崇的身世很不一般,乃是八闽望族大户人家的小姐。出生于镇江,但祖籍是福建的世家,在当地只要提起她的曾祖父沈葆桢,没有不知道的。沈葆桢曾为两江总督,“同治中兴”时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先后曾任江西巡抚、总理船政大臣、台湾海防钦差大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对台湾历史发展也有重要影响。沈葆桢之妻林普晴是清朝名臣林则徐的次女,因此沈葆桢就是林则徐的女婿,沈崇则是林则徐的外玄孙女,沈葆桢曾孙女,林琴南的外孙女。父亲沈劭担任过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是民国时期的公路桥梁工程师。其兄曾任驻法公使,与陈雪屏更有远亲关系。史料记载,当年她的族人都希望此案能低调处理,保全沈崇和整个家族的颜面,但没预料到,“沈崇事件”愈演愈烈,后来已无法收拾,她只有回老家躲起来。
沈崇曾在北大“先修班”读书,也就是如今的“预科”,原本志愿是学医,但“出事”后,她已处于风口浪尖,学校不许她再出去抛头露面,遂返回江苏老家,改名“沈峻”,后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学了俄文。复旦毕业后,沈峻被分配在北京中联部工作,但不久中联部发觉她的社会关系太复杂,不符合要求,又调她去“对外文委”干了几年,在宣传司管书刊,下辖外文出版社,后来外文出版社分出来,独立成为外文局,社领导挑了几个人,包括沈峻,调入外文局,一直做到退休。
丁聪妹妹丁一薇与沈峻是复旦大学同学。1956年9月,沈峻和丁一薇毕业后,同时被分配上京,因丁聪妹妹在京无其它亲戚,便拉着沈峻常去探望丁聪,一来二往,丁聪和沈峻便相识而后结婚了。“反右运动”期间,丁聪被划为“右派”,其时沈峻已身怀六甲,生孩子那天,正是丁聪发配北大荒之时,丁聪匆匆到医院, 隔着玻璃窗,看看新生的儿子,随即赴北大荒劳改。
一年之后,丁聪的“右派帽子”被“摘掉”,让他去国际书店画推销材料,过了几个月,又把他调到中国美术馆。“摘帽右派”只能在展览部打杂,写标签、挂画、搬展品。“文革”期间,中国美术馆的红卫兵抄了丁聪和沈峻的家,留下一片狼藉。不久,丁聪被关进美术馆,天天挨批、受审、写检查,其余时间洗厕所、扫楼道、烧锅炉。
1967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整版文章,大字通栏标题是《粉碎中国的裴多菲俱乐部“二流堂”》,丁聪成了反革命集团主要成员,处境更惨。1972年初,沈峻生病住院,需要手术,丁聪尚在“干校”被监管劳动,其时正值尼克松和基辛格访华,他去请假,未得批准,后来丁聪才知道,因他和沈峻在“解放前”都与美军“沾过边”,当局觉得他们有美国特务嫌疑,所以不让他进首都。
1974年,团泊洼“干校”的人几乎全部撤回北京,丁聪却又被发配到大兴黄村“干校”。没有人跟他讲任何原因。他的朋友们估计,多半是由于他三十年代在上海编过电影画报。彼时江青是被人瞧不起的小演员,后来权倾天下,知道她底细的人个个倒大霉,丁聪也不能例外。黄村“干校”原来是个林场,丁聪去的时候已经没有几个人,他孤零零地独自各儿在那里管着一群猪。
丁聪夫妇把生死看得很透,结婚不给别人添麻烦,死去也不给别人添麻烦。两人约定,死后不留骨灰,不开追悼会,一切从简。丁聪去世时,沈峻在丈夫的衣袋里放了一封信,留下一朵小花。漫画家高莽曾经给他们画过一幅《返老还婴图》:丁聪欢天喜地地坐在小车里,右手举着笔,左手拿着纸。沈峻在后头推着,身上背着装满食品的大包。这是他们一生恩爱的写照。沈峻写给丁聪最后的信说:“我推了你一辈子,就像高莽画的那样,也算尽到我的职责了。现在我已不能再往前推你了,只能靠你自己了,希望你一路走好。我给你带上两个孙子给你画的画和一支毛笔,几张纸,我想你会喜欢的。”这段历史留下了太多的教训。这就是那年月的沈崇人生故事。
回望历史,沈崇以一个弱女子的人生遭遇曾经影响并改变了国共内战的局势,毛泽东从他的历史观角度给予了他的评价,在中国现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关于江山美人,家国社稷的凄美动人故事,“冲冠一怒为红颜”,那只不过是吴三桂和陈园园的私情写照,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然而“沈崇事件”则牵动了民国五十万大学生和千百名教授的“冲冠一怒”,最终加速了国家政权的更迭,这不仅是历史孵化出来的传说,更是现代中国史册里“学生运动”的传奇,而整个事件的主角,一位普通的中国女人沈崇,则永远留存在民间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