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巴茨岛和马提尼克岛,大洋彼岸的法式风范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玩的地方不多而噢恼不已,不会因为记载的太少而悔恨终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从佛州罗德岱堡登船,是荷美游轮公司一条5万吨的小船马斯丹号(Ms Massdam),从来没有坐过这么小的船,怕船小晃动大。但立刻就发现好处了,个人空间大,客人少,干什么都没有人挤人的感觉,上去就能进房间,乘电梯也没人,餐厅座位随时去随时有。不好之处除了船小晃动大外,晚上的节目不行,跳舞的就四人,水平也不高,靠个人秀撑起,还有没什么像样的讲座。但是以后就特钟意这种有些年头的小游轮了,吃得非常好,早餐的果汁饮料有7种,还有鲜榨的,烧烤的味道一流,排骨都是市面上买不到的细小骨头的,很嫩,还有牛仔骨,正餐的味道更是好,量少质精,符合我们的口味。主力客大多都是老年人,不爱动,顶层甲板的网球场就是我们的专属,另一个优点:能碰到很有阅历的,又愿意与人分享的高人,弥补了讲座水平不高的缺陷,然而最大的优点是小船能去大船不去或者去不了的地方,比如圣巴茨岛(St Barts)。
 
圣巴茨岛
圣巴茨岛很小,在圣马丁岛的西南方大约35公里,面积21平方公里,长17公里多,宽只有4公里,人口9千多,是法国的海外领地,1648年占领这个岛,1784年卖给瑞典,1877年瑞典全民公决后还给法国,然后一直由法国海外领地部门管辖。法国在加勒比占的岛不多,零零星星的几个而已,当时最大最受重视的殖民岛是海地,但是海地人民造反得早,1804年就独立了。法国抓住几个加勒比小岛死不放手。圣巴茨岛上居民几乎全是法国人瑞典人的后代:早年因为岛上多山而又土地贫瘠,不适合大规模种植,所以没有黑奴来到岛上。

小岛其实就是个富豪岛,富人们休闲度假躲避媒体打扰的地方,岛上酒店旺季起价600美元一晚,一般人也来不起。我们平民百姓蹭游轮偶尔来一回,窥探一下上流社会的写意生活,人们说在圣巴茨经常可以碰见着便装的名人,比如中国人熟悉的邓文迪之类的。

一般的主流游轮都不会来这里,只有荷美马斯丹号这艘老派的小游轮来,在这里停留6个半时。早上游轮准时到达圣巴茨岛的大海湾抛锚,我们乘接驳船上岛。

首府古斯塔维亚(Gustavia)以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名字命名。

小小的岛也没有贩子卖团游,到达码头时竟然无人拉客!这也太少见了,加勒比岛哪个码头不是贩子满天飞?岛上的富人不稀罕赚那几个钱,连出租都叫不到,游轮官方叫大家上岛徒步游就可以啦。上路后发现一个重大问题,路很窄,没有人行道,要过街真是难啊,汽车川流不息,往前看不见头,往后看不见尾,没有间断的时候,岛上还没有红绿灯。富人岛的富足从而窥见一斑,大概一个人头6部车?爬到坡上俯瞰海港,转过身来就是圣让机场(St Jean Airport),可以看飞机起降。

机场就在路边,小得可怜,从没看见过这么小、这么闲散的机场:路边有6间平房成一排,每间平房面积也就二十多平米吧,第一间是厕所、第二间是海关、第三间是到达厅、第四间是出发厅、第五间是售票处、最后一间是租车公司。到达和出发厅房间里连座位也没有,几张条凳在门外走廊里,旅客就在那里等飞机,吹着海风很惬意。路人走累了,也凑在那里歇息。厕所的装潢让人眼前一亮,马桶的设计超时尚,连体座,更像个浴缸,透着法国式的别具一格。

机场的跑道只有一条,很短,尽头就是大海,起降都在同一条跑道上。几架飞机在跑道旁排队等着起飞,来的飞机出现在山上一条公路的上方,降落在向下倾斜的跑道上,跑道两侧是草坪,与公路之间隔着栅栏,我们一边走,一边榜着栅栏看飞机着陆和起飞。

飞机体积都很小,像玩具飞机,装不了几个人,大多都是私人飞机。到了海边,可以站在沙滩上从跑道尽头看飞机起飞,直朝我们冲来,然后头一翘冲天而起。这些小飞机都飞到临近的岛圣马丁,那里是枢纽机场,有国际航班。

机场尽头有几个海滨浴场,其中一个是裸体浴场。海滩很漂亮,翡翠色的海水,点缀着点点白帆,海滩上有许多酒吧,放着音乐,热闹非凡,时不时从酒吧里走出几个容貌身材俱佳的帅哥美女,在海滩上晃悠。

也有晒得黢黑,神采奕奕的老人在海滩上散歩。偶尔能遇见一、两个上身裸露的女士,从容淡定,丝毫没有被人注视的尴尬。

回港口古斯塔维亚的路上,顺道在山上的灯塔和气象站逗留,从那里看得见港口的海湾,景色宜人。下山有个小沙滩叫贝壳沙滩(Shell Beach),我们去到那里看了看,沙滩实在太小,挤满了游客,决定还是爬上山崖去俯瞰市容。山崖上有几处观景点,古斯塔维亚市容美不胜收,红色的房顶掩映在翠绿的棕榈叶丛中。

教堂的尖顶高耸着十字架

一弯碧蓝的海水环抱无数白色的舟、艇、船,桅杆林立,近海中有黛色的海岩,像几个雕塑,守望着港口。

拍完市容,一看表,呀,离最后一班接驳船开船的时间只有20分钟了,我们从山上飞跑下来,心急火燎,这里离码头还有一段距离,20分钟的时间非常紧张,我们疾驰在路上,突然听见身后有人大声说:“别跑,别跑,回游轮还有的是时间”!是在跟我们说话吗?转过身去,一对年轻夫妇,是同一艘游轮上的,跟我们说离归船的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呢,我们看错了时间。谢过了他们,我们放慢了脚步,跟他们边走边聊,感叹市容的美丽,互相打量对方的摄影器材,原来男士也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刚才也是上山去拍摄港口市容,然后我们就如何拍好游轮旅游照深入地交换了意见。

按时回到船上,到离港的时间了,船却没有动静,一艘当作接驳船用的救生艇在用悬臂吊上游轮时卡住了,不能上,不能下。船员们正在想办法解决,出港要延误些时候。我倒是满心喜欢,晚些时间出港,天色会更适宜拍照。乌云开始聚集,刹那间就变了天,一阵暴雨袭来。

转眼就雨过天晴,一道彩虹挂在天边,落在海湾里一艘豪华游艇的前方,这艘游艇据说属于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大亨亿万富翁法尔哈德·阿赫迈多夫(Farkhad Akhmedov )。


马提尼克岛
马提尼克岛个头比较大,面积1128平方公里,人口38万左右,先是法国的海外省,后来升级成外法国海外大区。哥伦布发现了马提尼克岛,但西班牙皇室不稀罕。1635年附近岛屿圣基茨的法国人被英国人赶跑,赶到马提尼克岛,法国本土一些信奉新教的宗教自由追求者也陆续移民岛上。历史上马提尼克曾几次被英国攻破并占领过,直到拿破仑战争使法国变得强大时,1815年左右英法进行领土交换,马提尼克重归于法国。经济上早期依赖糖业和香蕉,可以说是法国的香蕉园,现在主打旅游,吃穿用品都要进口,很依赖法国政府的财政补贴。马提尼克岛人种80%都是各种混血,少量法国人,还有小部分是印度人和中国人后代,19世纪中期法国废奴后从印度和中国引进过劳工来岛。

如今岛上议会中的左派嚷嚷自治,但从未有独立的要求。法国向来是把殖民地当做本土来管理的,法国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殖民地就要怎么想怎么做,从风俗习惯到意识形态,彻底的法兰西化,英国人对此嗤之以鼻:法兰西是死不放手的女王(France is the queen of not letting go)。英国的殖民方式截然不同,取得一块殖民地后,英国指派总督和少量军队,扶植当地领袖,改革当地制度,建立市场经济和贸易关系,不大会干涉本土习俗和文化背景,所以殖民地反抗程度低,维护成本低,这么一来殖民地对宗主国英国的认同度不高。法国的做法是要花血本的,殖民地要独立,法国不让就要开打,当年为印度支那和阿尔及利亚都把法国国库都打空了,也不是没有好处 - 殖民地对法国的认同度比较高。英国海外领地的居民地位是不一样的,不能轻易在英国本土生活,而法国领地居民则持法国护照,享受法国福利,待遇跟本土居民完全一样。

游轮到达首府法兰西堡(Fort-de-France),早早起来在船头的顶层甲板上等着进港,岛的天际线在远处渐渐变得清晰,火山地貌,冲天的火山锥使天际线很有特色,那火山锥是卡贝峰(Piton du Carbet)五个山峰中最高的。

岛上的建筑看上去都很摩登,高层建筑多,在加勒比地区还不多见。

码头的房子设计成一个高高的风帆式样,尽显与众不同的法国风范。


上岛后我们想去西北海岸线上的名城圣皮埃尔(St Pierre),曾经被称为“小巴黎”的繁华港口城市,1904年佩雷火山(Mont Pelée )爆发时毁于一旦,当天有集会,因此,全城3万人除了一个囚犯全部丧生。囚犯当时被关在一个地堡式的监狱里,墙壁厚重,没有受到火山爆发的损坏。岛上的远程交通是介于出租车和公交车之间的中巴,被称为“Taxi Collectif”,字面意思“共享出租车”,就是十几座面包车,路边招手即停,沿路上客下客,乘客按照路程的长短付费,有固定的路线和车站,没有时刻表。

到车站找到了这条路线的司机,跟他说了我们的意图,先去圣皮埃尔,回程想去南部的海滩。他说这样时间根本不够,去了圣皮埃尔回来就不可能再去南部海滩了。上了他的车,车上已经有几个人了,副驾驶座上的乘客也是船上下来的,是个法国人,他说是第一次来,岛上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圣皮埃尔。其他几个是当地人,一路上不断有人上车下车,新来的一上车就礼貌地跟大家问好。法语好听,格调文雅,说法语的老黑都似乎显得要文雅一点。车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又上又下,能够看到大海,经过几个村子,风景宜人,这不就是环岛游吗?从法兰西堡到圣皮埃尔全程车费4.9欧元,真超值,司机驾驶座位旁边摆一个大木箱,里面是全套欧元硬币,分门别类排列清楚,客人上车后买车票如果要找零,司机会一个子儿一个字儿不厌其烦地算半天。

到了目的地,司机好心地告诉我们在哪里乘回程的车,不是下车这条街了,而是更靠海的一条街。靠海的大街上商店餐馆比较多,一长堤码头直插海中,码头有供小艇渔船停靠的桩子。

站在长堤的顶端往回看,佩雷火山高耸入云。

海浪一波又一波地拍打着海岸的黑沙滩,圣皮埃尔的地标景色。

城里处处都是火山爆发后留下的断墙残壁,城市被毁以后再也没有恢复原状。


沿着海岸线散步,注意到城里有好几处法国政府的“治理”项目,有一处是给渔民修的放置渔具的仓库,木头连排屋设计得典雅别致,乍一看还以为是海边度假村呢。

街上的分类垃圾桶一溜4个,不同颜色,街上的花坛样式也很时尚,

法国人的艺术天份似乎与生俱来,生活中没有点艺术元素点缀那就不叫生活。

望着路人微笑的当地人

到圣皮埃尔的途中要经过勒卡贝小镇(Le Carbet),法国画家高更在1887来马提尼克时居住在这里,喜欢上了热带风情,最后去了塔希提,成为印象画派领军人物,以描绘热带风土人情而著名。高更画作“圣皮埃尔海岸”。

乘车去了下一站勒卡贝小镇,车费1.1欧元,这里中巴票是按路程长短来定的,精确到几毛钱,却给司机凭空增加了不少数钱的工作量。小镇景色也不错,一条河的桥上能看见馒头形状的火山峰,那五座火山峰之一。岸上有餐馆和度假村,隐没在椰树林中,生意萧条,主流游轮不常来,游轮客来得少,多是法国来的散兵游勇。

好处是岛至今不太商业化,但有基本的旅游服务和设施。

沿着海岸线走,这里的海滩沙子颜色浅一些,也有一长堤码头通向海中,走到长堤尽头,海水的颜色成了碧绿色,很诱人,圣皮埃尔的水就不行,是灰色的,看着就不来劲。有个老黑在钓鱼,水中有大量的鱼游来游去,但他钓了半天一条都没钓上来,愤愤离去。

长堤尽头有个铁梯可以下水,这里成了我们的浮潜基地。换好衣服,拿着毛巾和一个鹅卵石来到水边,用石头压住毛巾,怕被风吹跑了。一切就绪,天气却变了,大片乌云当顶遮住太阳,起了风,我还是下了水,往水下一看,混沌世界,什么也看不见。

水深浪大,又没穿救生衣,不敢在水下多呆,匆匆拍了几张照片就上岸了。一条双体船正朝着长堤方向驶过来,在十几米远的海面停下了,船上的几个人上了小艇,开过来上了岸,小艇又开回去接其他人,上岸的几个是法国游客,样子很兴奋,说他们包了那条双体船,船主就是岸边度假村那里的人,带他们出海看海豚,看到了,海豚就跟着他们,在船舷边游。包船4个小时每人40欧元,是在网上事先联系好的。
 

回程遇到了麻烦,按理说路边招手就应该搭上车,保险起见还是走到了勒卡尔贝镇的车站去等,车站上有几个学生,放了学也在等车,但等的不是中巴,而是等家里人的车。

岛上的车实在多,路上车流滚滚,我们提前量打得足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怕下班时间路上堵车。来了几辆中巴车,都坐得满满的,司机对我们摇头,不停。开始并不以为然,过去了十多辆中巴了,都是同样情况,我们想这是小站,如果到圣皮埃尔始发站可能会好点。决定到对面先坐车到圣皮埃尔,再上车回港口,但是奇怪的是我们招手,去圣皮埃尔的中巴有座位却不停。一筹莫展时瞟见对面有对男女搭顺风车,见车过来就伸手示意,不一会就搭上一辆宝马走了。过了一个多小时都上不了车,有点着急,便如法炮制,一人站路一边,见车过来不管哪个方向,立刻就伸手示意搭车,反方向那边还真有一辆车停下来,问我们情况时,正方向又有一辆面包车停下,我们谢过反方向的那辆车,跟面包车的司机和乘客交谈,车上有4个印度人,都是游轮上的,他们从码头包的车,司机征求他们意见后,同意我们搭车,收了我们20多欧元。

那几个印度人居住在美国,女眷们裹在色彩明艳的纱丽里面,问他们在圣皮埃尔是如何玩的,他们神情淡漠,说一直呆在车上看窗外的景,外面太热啊。到达游轮港口下车后,他们在码头的大幅宣传照前留影,一个一个地拍,然后合拍。那照片上的景色就是佩雷火山,前景是大海湾,就是圣皮埃尔地标景点。我诧异了,你们刚才不就是从那来回来的吗?实景不拍,倒使劲拍宣传照,什么道理呢?回答很坦然:太热了,不想下车。嗯,有道理,本来还想去法兰西堡城里逛一圈的,此岛是法国拿破仑第一任老婆约瑟芬的出生地,听说那里有约瑟芬的雕像。 约瑟芬出身不好,家里是法兰西堡郊区的大种植园主,蓄奴,雕像被人砍了头,撒了红漆,法兰西砍头传统后继有人啊,太热了,不想去了。

回到船上,眺望港口景色


游轮今晚离港后会沿着西部海岸线向北航行,那么就会正好在日落前后到达佩雷火山附近海域,机会难得,就想在此时拍日照金山。结果离港时天上出现了大片乌云,到佩雷火山附近开始下雨,火山的峰巅被云层裹得严严实实,根本拍不到,真是可惜了这个机会。

加勒比游轮上岸怎么玩?点击下面链接,参见我的加勒比游记系列:

英属“鳄鱼”大开曼,魔鬼鱼城太精彩
牙买加的瀑布用来攀
游轮巴哈马私家岛,幸福配方很简单
圣马丁打飞机
游英属维尔京“肥女”岛,探秘澡堂子和魔湾
英伦遗风安提瓜

 

 

Redcheetah 发表评论于
good to read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