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础理论系列之二:传统中医的理论基础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打印 被阅读次数

New Documentbody { margin: 0; padding: 0; word-wrap: break-word; font-size:14px; line-height:1.8em; font-family: Tahoma, Arial, Helvetica, snas-serif; } 

传统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中医解剖学和医学分科,加上源自大自然的药材与与源自天人合一的药理,逐渐完善了传统中医的理论基础。


传统中医是以天人合一的三个哲学观(即整体理念、辨证论治、循证医学)为最大特色的中传统医学体系的基础与核心。中医基础理论的学说主要包括分形阴阳五行学说、脏象五系统学说、五运六气学说、气血精津液神学说、分形经络学说等五大学说,其中以脏象学说(中医解剖学)为核心,信息-能量-物质学说(超微观量子医学)为基础,分形经络学说为实践指南。


1,分形阴阳五行学说: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1)分形观(相似观),是通过取象比类,取数比类等等方法,运用类比、象征的方式,把握对象世界联系的思维方法,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2)阴阳观,是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3)五行观,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分形阴阳五行学说的弊端: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是中医里面唯一被逐渐淡化的领域,现代中医保留的是其中模糊医学的多维思想。


2,脏象五系统学说:包括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脏象学说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其实就是中医解剖学。与西医的机械解剖学相比,中医解剖学借助肌体的自然物理信息的动态变化,可以精确到不可见的超微观量子形态;中医解剖学揭示的是人与自然的动态关系,关注的是生命全息的动态平衡。因此,中医解剖学又称信息解剖学,是超越西医机械解剖学的最伟大发现。


3,五运六气学说: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规律。在人类影响大自然和人类生活方式越来越严重的当今社会,五运六气学说也在发生变化,并有更科学更自然的诠释: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而非顺应自然。


4,气血精津液神学说:又称信息-能量-物质三元学说,既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气血精津液神六大物质系统中,气是第一位的。人类与一切生物具备的生命能量或动力,以及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均是气的运行与变化的结果。中医学认为,气是人体的第一道防护线,聚于体里保护着脏腑,而流散发于肤表以防外邪侵入而导致疾病发生。人体生命从受精卵开始,到其出生长大成人并直至其死亡化为泥土,它没有消耗过一个原子(或物质),其消耗的只是以物质为载体所携带的生物能。人体生命一生的变化,主要是其能量的变化,而物质只是能量运动的载体,其在某一点或“横截面”上显现的变化只是能量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支撑并主导物质变化的是隐藏在其背后不予显示的能量变化。这一学说是当今生命科学与人体医学中最接近生命本质的真理。


5,分形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其中主要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以及从十二经脉分出的十二经别。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中医临床治病明辨病变的脏腑经络,把握疾病的传变,以及中药方剂的归经理论等,都以经络学说为基础。《黄帝内经》里面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气血运行乃是经络系统最主要的功能,以此实现人体整体的物质与能量交换。经络系统是起源最古老、系统最完善、流传最悠久的一个人体能量系统(起源于5万年前),是现代能量医学的鼻祖。


最后的结论:传统中医的理论基础仍需要不断发现、扬弃、提取、发展。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