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1阳货篇第二十一:宰我问三年之丧

夏学,就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在物质极其丰富,科技发达的今天,人最缺乏的是信仰和真正的生命智慧。而以易经为核心的华夏生命哲学,正好可以用来添补空虚的心灵,给人智慧和力量。
打印 被阅读次数

17.21阳货篇第二十一:宰我问三年之丧

原文: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译文:

宰我问孔子:“守孝三年太久,一年就已经很久了。君子三年不行礼,礼就坏了;三年不作乐,乐也坏了。旧的稻谷吃完了,新的已经来了,季节不同取火的木头也变了,一年就可以了。”孔子问到:“吃稻粱,穿锦衣,你心安吗?”宰我说安。孔子说:“你心安就去做!君子服丧期间,吃美味不香甜,听音乐不快乐,坐卧不安,所以不做。如今你心安,你就做吧!”宰我出去了,孔子说:“宰我没有仁德!人生下来三年之后,才离开父母的怀抱。守丧三年,是天下的惯例。宰我到底有没有三年的爱心追念父母呢?”

侠客心得:

君子求的是心安,既中且正,稳稳当当心才能安。偏了邪了就不可能安。宰我从实用主义(utilitarianism)的角度看问题,认为守丧一年正好,三年太长了,会荒废很多事。可是圣人重视的是心的感受,是情感的满足。父母与孩子之间是爱的情感,这是不能与实用的东西放在一个天平上的,否则天平会倾斜,人心会不安。父母对孩子的怀抱之爱,只能用孩子对父母的爱来称量,才能既中且正。守丧三年,是对父母刻骨铭心的思念,是对父母教诲的一遍又一遍的琢磨消化,更是继承父母的志向,把良好的家风一代代传下去。因此守丧三年,不仅仅是因为悲痛,更是提高自己的好时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