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曾经说,马克思主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概结蒂就是一句话,吃饭第一(大意如此)。
意思是经济发展决定思想意识。社会变改要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
话说得不错,但还不够深入。更深入一点儿,就是肚皮决定意识:人的意识,或者说人群的意识,都是由肚皮决定的。一直吃不饱产生一种思想,一直吃得饱产生一种思想。由饱到不饱产生一种思想,由不饱到饱又产生一种思想。
当然,这种说法也没有离开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太远。与马的不同是,肚皮决定论跟生产力没有直接关系,可以更好地解释人群的思想。
比如,老翠绿的一代与小粉红的一代的不同。完全可以拿肚皮的饥饱程度来解释。
翠绿一代的主体基本是青年时代以前吃不饱的那一群人。
粉红一代的主体则基本是八0后从小丰衣足食的那一群人。
青少年时代的肚皮真是太重要了。其充实程度直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的思想与眼界。
如果加一个限定,那就是和平时期,对多数人来说。
翠绿之为翠绿,很大程度上,是饿出来的。饿出来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往往非常强大,可以让整个人的思想超出了常识与理性的控制。
比如,直到90年代中后期,中国高校中还是慕洋成风。一听BBCCNN贝尔实验之类的洋名都眼放绿光(不是红光,红光代表嫉妒),那种六天半没吃过饭的人看到食物时发出的绿光。那大概是七0后上大学的时代。七0后,童年的肚皮应该已经比较饱了,但是比较土。八0后,九0后,肚皮绝对是饱的了,对洋名字不感冒了,有自己的思想了,粉红的帽子就被扣上了。
其实,喜欢给别人粉红帽子的,自己基本上都有一顶翠绿的帽子。只看思想与肚皮充实程度的对应关系就可以看出来。
粉红被洗脑了?如果翠绿是,粉红就是。翠绿没有,粉红就没有。多是少年时期的肚皮决定的。
当然,这是在群体的角度上看,单看个体则不一定。90后也可能翠绿,60后也可能粉红。
又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概括。还可以复杂一点儿,就是二代逆反。一代拼命争取到一种东西,二代不费力获得就不珍惜,喜欢另起炉灶。但炉灶就那么两三种,一另起,就跑到对立那一边去了。毛时代由动荡取争到稳定,人口增加,但生产跟不上,所以增加的人口挨饿,反而恨毛时代。邓让增加的人口吃饱,但是不许再猛增,增加出来的人口吃得饱,又不觉得邓时代有多好。悖论吧?
从经济学人口学的角度看,今天的翠绿群体,如果出身于平民,在民国时代,可能要小得多。因为很多翠绿个体在民国根本没机会长大,没有机会体会童年饿肚子但是长大了的人生;或者饿着肚子长大了,但也安于社会底层,对与富人平等的人生期待不多。有些翠绿个体在毛时代有机会长大,但是却因饿而恨,这也是一个很意思的现象。
不过,如果反过来看也正常:如果你的彩票跟中奖号码完全不同,你可能一笑置之。如果只差最后一位,那就大概率遗憾终生了。民国的没有机会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恨;翠绿们长大了但是饿了肚子,又知道幸福就在眼前,比起只差一位就中奖来,俺觉得可能差不多。但俺也不确定,估计只有翠绿能真实理解了。
本贴只说肚皮决定论,即少年时代的肚皮对思想的影响。一个重要的逻辑是:肚皮只是一个因素,有很多别的因素也会影响思想。如果你的思想是肚皮以外的因素影响为主,那就请不要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