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羲之《青李来禽帖》偶感

评天下大事小事,抒怀中喜怒哀乐。有聊无聊,即兴随笔。冀望四海知音,或存观省。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喜欢书法的朋友都知道王羲之,其《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草书也很牛,自诩与草圣张旭不相上下。王羲之曾云:“吾书比之锺(繇)张(芝),锺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意思是张芝太用功,池水都染黑了,假若自己也那么苦练,超越张芝应该不成问题。里面提到的另一位书法家即锺繇,乃真书(即楷书)鼻祖,历来为书界推崇,其书被列为顶级神品。

锺繇和张旭是王羲之最推崇的两位书法家。他说:“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馀不足观。” 草书可与张芝雁行,真书甚至超越锺繇,可见王羲之是全才,不愧为书圣。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草书代表作。此帖为一组信札,据考证是写给在益州做官的朋友周抚的。该组帖因首帖以“十七”二字开头而得名,其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该帖是书法爱好者练习草书的首选之一。其中的《青李来禽帖》(见附图)是唯一以楷体书写的帖子。所以,通过《十七帖》,我们可以一睹书圣的的真、草风采。

《青李来禽帖》只有短短20个字,释文为:“青李、来禽、樱桃、日给藤。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

大意是:“青李①、来禽②、樱桃、日给藤③的种子,寄来时都以布袋装著较好,若封在信里,种下去往往不能发芽。” (请见后面转自百度百科的注释。不过,到现在我还没搞清楚日给藤是啥东东。)

王羲之晚年生活悠然自得,闲暇时喜欢种植各种水果树。他写这封信札给远在益州的朋友,希望能寄一些当地的水果种子来,并列了个单子。益州在现在的四川省,而王羲之家住会稽(浙江绍兴附近)。古时候传书递笺传不易,不知为何此信札只有寥寥数字,真地是惜墨如金。《十七帖》里的其他帖子略长一些,但也不过区区几行而已。

中国古代没有苹果—苹果树是近代才从国外引入的。桃子和李子大概就是最常见的水果了吧。所以涉及桃呀李呀的成语及典故很多,譬如人面桃花,桃之夭夭,以李报桃,桃李指馈,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李代桃僵,瓜田李下等等,俯拾皆是。

古代识字启蒙读物《千字文》里提到:“果珍李柰 菜重芥薑。”最珍贵的水果当属李和奈。李就是李子,比较酸,一提起来就能让人流口水的那种酸。奈是啥水果,是否就是王羲之《青李来禽帖》里提到的来禽(也叫林檎)?我没上心去考证,在读《千字文》之前连奈这个水果名也没听过。

但林檎是早就知道的。小时候在农村老家长大,那时许多农户的院子里有水果树,最常见的是杏树,其次是李子树和桃树。我姥爷家种了三颗石榴树。有一家人的后院有几颗林檎树。但从没听说过谁家有苹果树,所以小时候基本上不知道苹果是啥滋味。其他水果,尤其是杏,则吃了很多,吃完后还用杏核玩各种游戏。等上初一进城后,发现城里的孩子也玩这种游戏。不过人家鸟枪换炮,用的是子弹壳---毕竟是城里。

小时候是在农村散养长大的。没有课外读物,没有体育活动,更没有诗琴书画可学。无所事事却有大把时间,这是个危险的组合。于是乎,在果熟季节,经常约好三俩小伙伴,等天黑下来后到别人家的后院去偷摘果子。偷摘的杏比较多,因为那家人的果园与房子是分开的,比较安全。有时白天大人都到地里干活时也去。那些杏树都是老树,特别粗大,爬树去摘不太实际,用长竿子去敲又太招摇。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捡土坷垃往挂满杏的树枝扔。砸准了,杏子哗哗满地落下,捡了就跑。短平快速战速决,馋了下次再来。

林檎的味道忘记了,因为只摸黑去过那家后院一次。那户人家院深墙高,房子和果树都在同一个院墙内,被发现、追打甚至抓住的风险极高。在短时间内完成翻墙、爬树等一连串动作,得手后迅速下树、翻墙,逃之夭夭。。。整个过程小心脏一直在怦怦地跳。

现在的农村老家不同了,家家都种果树,多的吃不完。小孩子们平时要应付繁重的功课,课余时间玩游戏、上网,忙得不亦乐乎,谁还会惦记别人家的水果呀,路边的果子熟透了都懒得去摘。给他们讲解“瓜田李下”这个成语,或许得需要他们有点儿想象力。

唉,读王羲之的《青李来禽帖》,却引出了一些儿时的回忆。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遂作此文以记之。

附【百度百科】注释:

①青李:李子的一种;②来禽:果名,又名林檎,也称沙果、花红。因此果味甘,果林能招众禽至,故有来禽、林檎之名。③日给藤:日给,藤本植物名。《太平御览》卷九七引三国魏杜恕《笃论》:“日给之华与相似也,结实而日给零落。”二语本王羲之《十七帖》:“青李、来禽、樱桃、日给滕,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唐李绰《尚书故实》:“王内史书帖中有《与蜀郡守朱书》,求青李、来禽、日给藤子。”王国维《题御笔花卉四幅》第三首诗:“叶密花繁意不胜,诸天缨络挂层层。可知青李来禽种,未抵开南日给藤。” 

兹德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牟山雁' 的评论 : 谢谢。
牟山雁 发表评论于
好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